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住宅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的表现之一,它是人类社会进化过程的一种标志。从穴居野处到高楼大厦的人类建筑史上,存在着一种原始的住宅建筑形式—“干栏”式建筑。这种“干栏”式建筑及其相关的“干栏文化”在我省的情况如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想就此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三峡乡土建筑——土家吊脚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三峡地区土家族吊脚楼,是三峡及周边地区土家族人们世代居住的一种独有的建筑形式,它延续了几千年前南方先民开创的干栏式建筑特点,同时又融合了三峡地区山区地理特征,在大江、溪沟边用干栏式支撑起吊;山中坪坝用石块、土垒筑起吊;山麓边依山就势斜撑起吊。充分展现出土家族先民的聪明才智,其优秀的建筑表现手法和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来达到天地人社会和谐的建筑理念,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富优秀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3.
吊脚楼是鄂、湘、川、黔毗邻的少数民族地区普遍使用的一种建筑形式,就其结构而言,各地区的吊脚楼大同小异。它们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正屋和厢房(既吊脚部分)的上部住人,厢房的下部有柱无壁,用来喂养牲畜、堆放杂物。总的看来,吊脚楼还是应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是全部悬空的,所以有人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相似文献   

4.
干栏——平摆着的中国建筑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干栏是一种历史文化意韵极为浓厚的建筑样式 ,本文讨论了最为有代表性的傣、爱尼、侗、壮 (瑶 )、土家族的干栏建筑 ,为中国建筑史拉出了一条独特线索  相似文献   

5.
土家族民居建筑属于典型的中国南方干栏式木构架建筑,明显地保留了原始人 “巢居”的遗风。它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受到外来文化、本土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形成了如今土垒式、吊脚干栏式、挑廊干栏式、坐虎木楞式、汉四合院式等多种建筑形式并存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贵州茂兰保护区内董亥水族村建筑的调查研究,分析了保护区内传统干栏式建筑变迁的原因、干栏式建筑变迁的影响,并对干栏式建筑的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彭家寨是“华夏建筑与西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完美结合”,是井院与干栏相结合的南北建筑形式的交汇。  相似文献   

8.
雷芸芸 《中南论坛》2009,4(4):76-79
本文对干栏建筑进化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力图通过对干栏建筑的历史、传承与延伸的思考,展示出民居建筑的发展以及原理的运用。干栏建筑折射出建筑的整体发展对开创新的城市环境模式,带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湘西土家吊脚楼是古代干栏式建筑的一种演变形式,它不仅清新隽永,风格独特,而且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朴实无华的实用价值、古朴飘逸的审美价值、天人合一的哲学价值。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注意到了吊脚楼的巨大旅游商机,直接将它纳入城市旅游建设,并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云南竹建筑符号最典型的是竹干栏式建筑形态,它主要包括傣族竹楼、景颇族竹楼、德昂族干栏竹楼、傈僳族竹楼等。云南竹建筑文化符号圈中符号运动有"中心葑边缘"、"穿越边界"两种方式和串联运动、反馈运动、迭加运动、并联运动四种运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论语言影响的若干规律——以新疆语言接触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接触和影响是语言发展演变的必要因素,也是语言的普遍现象。语言影响是在语言接触作用下出现的必然结果,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新疆是个语种丰富、语言接触频繁、形式多样的地区。新疆语言接触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既有一般性,也有特殊的地域性。新疆语言接触的圈层规律,是指在语言接触中,因结构趋同、功能差异而形成一个语言圈层;汉语始终处于接触的中心,它对外圈语言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同样,根据语言传播的波浪特点,它也受到影响语言的反作用。处于内核的汉语同时也是接触语言中的底层部分,是促使圈内语言结构和功能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网络社会心态何以可能这一论题包括网络社会心态存在何以可能、认识何以可能和价值何以可能三个方面。其中,网络社会心态的存在何以可能是本论题的前提;认识何以可能是本论题的核心;价值何以可能是本论题的目的。分析表明,网络社会心态是一种真实的社会存在;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在实践中可对其加以认识;它对网络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拉丁美洲文明的形成和拉丁美洲的现代化进程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当不同文明的融合进程比较顺利的时候,也是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较为顺利的时候,表现为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反之,当文明的融合不顺利和困难的时候,也是其现代化进程发生困难的时期,表现为社会冲突、经济停滞和政治局势的动荡。  相似文献   

14.
实践创造的自由与美和审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创造和创造的自由是新实践美学的关键。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人的生存是美和审美的出发点,但是,社会实践才是它的逻辑起点,而创造则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当实践的创造达到了一定的自由程度时,人与自然双向对象化,自然才人化了,人也才自然化了,这时候才逐步形成人对自然(现实)的审美关系,这种审美关系体现在自然对象上就是美,而体现在人身上就是审美(美感)。从本体论的角度看,美和审美的存在和存在方式都离不开创造的自由,正是创造的自由使对象成为了显现实践自由的形象,同时使人能够对对象的外观形象进行自由的创造。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美和审美都是人类把握了物种的尺度并能够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自由的创造的结晶,只有通过审美意象才会生成出来的。从价值论的角度来看,创造的自由生成了对象的价值属性,而以外观形象所显现的肯定性价值就是美,而人们对这种美的价值所感发的肯定性自由创造就是美感。总之,美在创造中,美在创造的自由中。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难以被科学和哲学严格界定(因其自身的复杂)的理论范式,“复杂性”虽然在语义上没有获得各学科都能够普遍接受的通论,但它总是伴随着我们,复杂性是实在(reality)的一种深刻特性。“复杂性”意味着存在着不熟悉、不理解;意味着困难、障碍和挑战;同时也意味着可能和开放。研究复杂性意味着思想范式的革命,这在哲学、科学和人类思维的变革中表现得最为深刻。这是哲学的自我救赎,也是人类破除科学迷信的路径,最重要的是复杂性思维将引导我们进入新文明时代。  相似文献   

16.
传统企业与虚拟企业组织沟通有效性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国际通行的实证研究方法,对传统企业和虚拟企业组织沟通的有效性进行调查,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两类企业组织沟通的有效性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传统企业和虚拟企业组织沟通有效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传统企业的组织沟通效果明显好于虚拟企业,传统企业组织沟通的可信度高,通畅性好,沟通明确,内容充实丰富;而虚拟企业的组织沟通效率却好于传统企业,虚拟企业的组织沟通的时效性好,沟通返工率低,沟通的信息有用比高。分析了影响两类企业组织沟通有效性差别的核心因素,为提高企业组织沟通的有效性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7.
自由的虚无——萨特的虚无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虚无是萨特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萨特自由观的哲学基础.在萨特哲学中,存在是先于虚无的,虚无是从自在存在中获得自身的,是一种借来的存在.但自在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只有通过虚无去消解这种存在,才能在存在的缝隙里发现世界的意义与价值.人的本质是虚无,是自为存在.但人又不满足这种不稳定的虚无与自为存在,力图成为既充实又自由的存在,这却是不可及的,人生就是这种"无用的激情".正因人本是虚无,位置、过去、工具、他人、死亡这些实有的存在并不能限制作为本质虚无的人的自由,人注定具有无限的自由.  相似文献   

18.
语体的通用成分、专用成分和跨体成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般说来,语体成分从色彩上可分为通用成分和专用成分两种,但是在语体分析中还出现了跨体成分。通用成分是通用于大部分语体中的成分。专用成分是只用于或常用于某一语体的成分。跨体成分是在具体的言语成品中出现的非本语体的成分,是本语体的言语成品中引入的其他语体的专用成分。这三种成分,在词语、句子、辞格、篇章等方面都会出现,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语体现象。研究它们是语体学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同时对于语言学的其他部门也有正面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彼此适应的均衡性要求.而在现实中,又经常存在着二者不相适应的不均衡性矛盾这一问题,其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过度城市化,二是城市化不足.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均衡性矛盾的总体表现是城市化不足,主要是由历史的继承性原因和制度与政策的推动性原因决定的.这一问题的解决不能依赖小城镇战略,因为它既违背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又违背广大农民的自主意愿.在现阶段,集中型城市化比较符合中国的实际,相应地政府的职能也必须做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20.
比较我国与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权力配置模式存在重大差异。在政府与学校关系中,西方国家为学校本位,我国为政府本位;在学校内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中,西方国家为学术本位,我国为行政本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从政府本位转变到学校本位,从行政本位转变到学术本位。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观念是转变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