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宜居”是指居住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成都市金牛区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把人居环境的营造、人文关怀、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置于重要的地位,提出了“提升宜居水平,构建和谐金牛”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环境艺术概念的提出,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结果。人类社会经历了由温饱、生存到提高生活质量的欲求旅程,表明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要求交替提高的发展趋势。然而现在人们所提及的环境艺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社会经济和人类文明日益发展提高的今天,人类的生存质量得到普遍关注。生态危机迫使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环境艺术,为人们提供了生活的基本条件,也艺术化地影响着人的精神生活。当环境艺术的各门类艺术,每时每刻都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所面对的是艺术活动为我们提供的艺术产品。重要的一点是,很多人对环境艺术化处理,也就是人居环境所涉及的各个领域的艺术性,认识尚不完整,一提艺术品,不免就只与绘画、音乐、戏剧相联系,尚不知自己也处在一个艺术化的空间之中。环境艺术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是人与地质环境的和谐相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地质环境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切实促进人与地质环境和谐相处,必须加快构建保障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4.
设计是连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桥梁,人类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来改造世界,改善环境,提高人类生存的生活质量.现代设计已从产品设计拓展到环境艺术设计,由"生存意识"进展到"环境意识","环境意识"就是一种现代意识.室内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工作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所进行的理想的内部环境设计,要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如今已发展成为一门专业性很强、十分实用的新兴边缘科学.  相似文献   

5.
关于“城市医学论”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安敏  刘惠芳 《城市》2008,(7):42-45
一、“城市医学论”构想的由来 一座城市如同一个有生命力的人,城市要有旺盛的生命力.就要像人那样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如同人体每天都需要从环境中吸收物质和能量.并向环境排泄废弃物一样.城市每天也都要从环境中吸收物质、能量和各种资源,通过加工、制造,形成供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产品,同时将废水、废渣、废气等排泄到环境中去(见图)。  相似文献   

6.
陶瓷壁画是现代环境陶艺表现形式之一,以具体可感的艺术形式加入建筑空间,让我们生存的环境空间达到艺术化的意境,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提升。当代建筑环境的风格趋向于人性化、风格化、生活化,更具亲和力,其意义是在于给人们创造出一个舒适、和谐、具有文化内涵的生存环境,同时也提供给人们一种人和空间互动的媒介。陶瓷艺术是一种可以满足环境发展趋势的物质载体,也具有承载多种生活环境风格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7.
黄伊聪 《职业时空》2009,5(7):27-28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领域以及消费的倾向性正在转型,越来越多的旅游群体热衷以民族体育文化为载体的旅游活动。因此,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旅游环境,更好地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使民族体育文化、旅游与健身娱乐有机融合,才能促进民族地区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孔翀 《公关世界》2023,(3):44-45
乡村仍旧是我国现代多数人生存、生活与发展的原始自然空间。在现代经济推动人们物质生活极大满足的现状下,人们内心对返璞归真的乡村田园居住生活环境有了越发强烈地天然向往。将富有自然之美、特有文化和审美价值的乡村元素融入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之中,既满足了环境的美化保护、人们精神文化的丰富和体验,又有助于现代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这一要求体现了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基于此,文章从乡村景观的多个要点加以阐释分析,以总结并探讨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建设中的融入策略。  相似文献   

9.
愉悦智慧     
《安家》2012,(12)
新技术.新材料越来越普及.人们对于现代生活的反思也逐步成为趋势。与之伴随的,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品牌转而向传统工艺.传统材质寻求智慧,寻求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的城市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生活环境的公共设施起着协调人与城市环境关系的作用,是城市形象以及管理质量、生活质量的重要体现,是现代人精神生活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公共设施是在公共场所服务于社会大众的设备或物品,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环境的保护在当代社会要点,而对于环境保护来说,最重要的仍然是生活环境.在此,对于公共设施的设计便愈发重要.设计是使人、物、社会的关系和谐统一.在物质层面上,满足城市的基本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在精神层面上,对于公共设施的设计既拓展了其功能,同时统一城市环境,给人以得到美的享受并满足审美的心里需求.因此,有必要对公共设施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引导当今社会城市公共设施融入城市环境之中的设计.论述中通过比较研究、个案研究,深刻阐述全面提升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与城市环境融合设计水平的构想.协调人-物-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1.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追求生活情趣,追求健康生活,因而对室内环境的绿化要求越来越高。景观元素这种应用于室外的环境设计,也逐渐转向室内环境设计中,将建筑与人和自然的联系更加紧密起来,也使"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得到充分发挥。景观元素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对于传统室内设计的审美功能、生态功能以及人的心理诉求都产生全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质量的追求也在提高,作为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雕塑文化也应运而生。而作为雕塑的一个种类,装饰性雕塑使我们周围的环境更加舒适、典雅、生动,具有活力,达到自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文中根据装饰性雕塑特点,讨论了雕塑的装饰美的审美特征,为读者如何对雕塑装饰美进行审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杨中兴 《老年世界》2013,(11):35-35
生活的本质和精髓原本就是简单生活,而不是复杂生活,更不是奢侈生活,只不过由于社会的物质和权力教育的偏颇,导致了一些人对生活的理解太过物质化,认为占有更多的物质和金钱就是成功,为此不惜利用一切手段达到目的。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各行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促进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马山县人民检察院积极探索,找准切入点,从五个方面来发挥自身职能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营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艺术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反映生活。艺术直接取之于生活,来源于简洁生活。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_T-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  相似文献   

16.
居住小区是居民主要的生活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追求也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长期生活于钢筋混凝土筑成的城市中的人们越来越追求自然、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自然环境设计,而且还要纳入人文文化领域,形成全新的能够满足于居民多元化需求的新型居住小区。本文从居住小区设计基本特征出发,进而力求探讨小区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始终拥有生存和发展的良好条件,我们一定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话语模式下的循环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也是我们党深谋远虑、审时度势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生态文明,既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又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方式,已经演变为一场深刻的变革,不可否认地成为发展生态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只有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才会有相应的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19.
爱情、婚姻以及家庭生活,几乎是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和体验的。爱情的真诚、婚姻的美满和家庭生活的幸福,又都是每一个人所企盼和渴望的。然而,在经济发展、物质丰富、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有的人,有些家庭在不焦吃、不愁穿、不缺乐的优越社会环境中,却出现了畸变的爱情、伤痕累累的婚姻和支离破碎的家庭。这些偏差现象的出现,其实是现实生活偶然性中的必然性,并没有什么奇怪。从我所从事的信访工作实践中所了解到的情况分析,这些人主要是步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人生误区。  相似文献   

20.
张子睿  宋俊成 《现代交际》2023,(4):21-28+121-122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马克思精神生活观立足于物质生产实践,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分析人的精神世界,认为人的精神生活是一个以精神需要为起点,经过精神生产、精神转化,从而对人本身与外界产生影响。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新征程中,马克思精神生活观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美好精神生活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内容仍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