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渊明酒诗既不同于《诗经》礼酌型酒诗,也不同于建安、正始的忧愤格与李白的狂歌型模式,而属于“旷达酣适”模式,其特点是将儒玄兼综的玄学思想深解于酒中,追求形神合一的境界,并进而将酒味升华到一种冲和平淡的味道,大大淡化、稀释了魏晋文士的生死痛苦。陶渊明范式的确立反映了从建安、正始到东晋饮酒心态、酒诗创作风貌的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
从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饮酒活动的基本走向是社会和群体意志的色彩逐渐淡化,个人和个体意愿的色彩不断强化。具体来说,魏晋时期文人饮酒的变化轨迹是,其一,从祭祀天神宗教性目的,变而为文人进入自己理想的自由精神境界的导引性媒体;其二,从周代礼制统治强调社会的尊卑秩序和伦理精神,变而为部分文人宣扬反礼教思想的重要行动;其三,从养生(包括养老和养病)的初衷,变而为文人及时行乐的手段和内容;其四,从西周时期的政治领袖人物对其社会政治作用的担忧,变而为名士回避政治的有效借口。这不仅使魏晋文人的社会生活增加了极大的个体色彩和人文精神,而且也对整个中国古代饮酒文化的走向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导引作用。  相似文献   

3.
酒是陶渊明诗文中一个非常重要而独特的意象.他借酒托兴,述怀写意,正是陶渊明把酒与诗,把酒和自己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将酒作为表现精神世界的主要意象,使这一客观外在之物转化为主观心灵的内在之物.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在诗歌中表现饮酒并把它确立为一个重要文学题裁的诗人,从此酒与中国文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4.
张振云 《兰州学刊》2005,(3):282-283,302
阮籍和陶渊明都爱饮酒,都是诗人.但是,阮籍的诗中几乎无酒,而陶渊明诗则几乎"篇篇有酒",其中的原因既在于陶渊明的时代,看惯了乱世的变迁,思想变得平和,更在于陶渊明通过儒家"固穷守节"、"安贫乐道"的修身之道,达到了道家的"抱朴守真"的既躬耕又脱俗的生活境界,诗与酒的融合便缘于此,不是酒与诗彼此融合,而是二者都融合在生活里,成为一体.阮籍诗与酒的分离,亦缘于生活的两面性:表面反礼教,内心执著于礼教,诗与酒的分离实是心灵的自我分离.此外,阮、陶二人亦有着时代思想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 诗和酒联系在一起,是陶渊明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开创的一种风气。魏晋时代,“宽袍大袖,大家饮酒”,是一种时风,曹操就好喝酒,《短歌行》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孔融更嗜酒,有借醉辞婚的故事。刘伶“唯酒是务”,还作有《酒德颂》。陶渊明不仅嗜酒如命,而且在晚年贫病交加、缺酒和无酒可饮时,把酒友颜延之送给他的二万钱全数交给酒家,充作酒资,以便随时零碎取饮。他饮酒唯恐不足,甚至虚拟死后也会遗憾:“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挽歌诗》)颜延之给他作诔,也说他“性乐酒德”。而更重要的是酒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的题材内容。收在陶渊明集子里的一百四十二篇诗文中,说到饮酒的有五十六篇,占三分之一多,其中以酒命题的,就有二十三首。较之“酒仙”李白现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把酒与诗的关系直接联系起来的 ,陶渊明使酒和文人的精神生活发生了紧密的、重要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第一 ,有些时候陶渊明通过酒来韬晦免祸 ,自我保护 ,委婉地表达自己对当时政治的看法。第二 ,陶渊明时常借酒来化解人生的种种感伤、焦虑、痛苦。第三 ,陶渊明在酒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和慰藉 ,并借酒寄傲养真。  相似文献   

7.
浅谈中国的酒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有了酒,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不对酒兴味盎然,酒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饮酒文化。酒激发了诗人的灵感,创作出不朽的传世佳作;酒与文人的趣闻轶事不计其数。酒在医疗保健养生方面的作用也非比寻常。宋代医学家钱乙能集酒的作用于一身,不愧是嗜酒好酒医家第一人。  相似文献   

8.
《饮酒》诗是陶渊明的一组五言诗,共20首。《饮酒》诗中,酒、诗与思共同支撑起陶渊明的思想世界,陶渊明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考发生于酒、诗与思的相激相荡中。天人共同构成着世界,陶渊明把世界称为世间人境,物与人共在于世间人境。人生活于世间人境,或迷或悟,各成一精神境界,亦各居一境域。在陶渊明看来,心能远物并且带来寂静,在寂静中吾亲近于物,观物之为物,物我性分自足,我既不化物,亦不物化,物我各持其性,自在、适性、逍遥。  相似文献   

9.
饮酒之风:存在与虚无(之一) 一 比服药之风更源远流长、更让人喜闻乐见、更能彰显魏晋风度的,当然就是饮酒之风了。这种风气至今仍在神州大地上流行,而且,就酒的品牌之多、产量之富、消费群体之密集而言,今天的饮酒之风可能比古代更甚。但,同是饮酒,今人对酒文化的贡献实在乏善可陈。  相似文献   

10.
李红霞 《江汉论坛》2004,(5):127-130
陶渊明以其自然纯朴的人生境界和简淡真淳的诗美境界为唐宋文人所仰慕,但时代精神和个人审美趣尚的歧异,唐宋文人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理解择尚也有所不同。本文即以唐宋文人对其受容及其历史动因为基点进行考察,指出唐宋文人虽都推赏其隐逸高风和饮酒雅趣,但唐人主要视陶渊明为隐逸高士,而宋人对陶的文化解读则更为全面立体;较之唐代,宋代对陶诗的品评达到了创作借鉴和理论阐释的双重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