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状况各有特点,与此相应,各国人口问题的性质和解决方法也有所不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面临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特别是长期殖民统治遗留下来的经济和文化落后,当然也有现实原因。今夭,发展中国家都在根据各自的国情制定发展战略和人口政策,以解决各自的人口问题。不仅发展中国家面临人口问题,发达国家也存在有待解决的诸如失业、贫困等人口问题。  相似文献   

2.
西部大开发是振兴国家、繁荣中华民族的伟大盛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中指出,“将人口问题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规划。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必须坚持发展经济和控制人口两手抓,做到经济要上去,人口数量要下来,人的素质要提高”。 人口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是民族发展繁荣的主体,是生态环境的主体,也是西部大开发的主体。西部大开发的最大的、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少数民族,而检验西部大开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不仅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标志是…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口变化略表年代人口总数(万人)1751年(清乾隆16年)18181公元前2205年(夏禹时期)约13551762年(清乾隆27年)20047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26年)约20001709年(清乾隆55年)30148公元2年(西汉平帝2年)5...  相似文献   

4.
汪永臻 《西北人口》2009,30(1):90-93
人口与农业经济的关系密切,尤其是在古代,人口数量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农业经济盛衰的重要标志。对唐代河陇地区即今甘肃地区人口数量与地理分布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河陇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概况,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唐代农业经济的认识。而且也可以为我们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5.
人口老龄产业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中国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按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的标准衡量,上海(13.14%)、浙江(10.39%)、北京(10.36%)、江苏(10.34%)和天津(10.25%)5个省市已进入老龄化省区。十多年来,全国大部分省市亦相继步入老龄化。至200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1.3亿,约占总人口的10.2%;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9300万,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这些数字、比例每年还在递增。据有关专家预测,203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3.1亿,占总人口比重将提高到20.42%。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  相似文献   

6.
郑真真 《人口研究》2023,47(2):3-10
全球人口在近一个世纪中先后经历了死亡率下降、规模高速增长、生育率下降、规模增速减缓等不同发展阶段。中国人口变化与全球人口变化大趋势基本一致,但变化历程在时间上大大压缩,在人口规模达到峰值前后,快步进入老龄社会。低生育率、人口低增长或负增长以及人口老龄化并不是中国的特有现象,而是全球在21世纪将要共同面对的挑战。中国需要尽快适应人口新变化,并积极应对其带来的各种新挑战。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 10个省、区、市,这里作为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曾有过丝绸之路、开元盛世等辉煌时期。然而近一千多年,由于人口增长、过度垦植与战乱,西部已成为我国欠发达的地区。开发西部一直是中国历代政治家的梦想,西部繁荣与振兴的设想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作过开发西部的努力,但因种种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 90年代初,邓小平就提出“要顾全两个大局”的地区发展战略。第一个大局是,先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使东部地…  相似文献   

8.
西部大开发中民族人口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西部是中国少数民族成份和人口最多,社会经济滞后、生态环境最严峻的地区。因此,西部大开发直接关系到中国各民族人口的现代化,关系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本文以大量的数据阐述了少数民族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香港经济辉煌、社会有序发展的背后,有一个被人忽略的因素,就是香港人口群体的自身的规律性变化,及其人口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它的人口转型的成功,成为香港社会发展的里程碑;它的每个阶段,或每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的现实,都成为香港政府调解经济,制定政策的依据,它的现代化人口管理手段,及与此相适应的公用部门管理模式,为香港1997年平稳回到祖国的怀抱,创造了先决条件。当然,目前的香港人口模式并不是最佳模式,况且任何最优人口模式也都是相对本国本地区而言,尤其香港人口的社会结构、机械变动结构也不尽然。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从它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洞察其变,引以为鉴,把我们自己的工作做好。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是我国除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外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1982年它的城镇人口比重为42.4%,1990年达到50.9%,增加了8.5个百分点。与全国的平均增长幅度5.6个百分点相比,辽宁的城镇化发展速度更快。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辽宁城镇化的发展主要依靠大中城市,而不是小城镇的发展(董黎明,杨齐,刘红星,1992)。大中城市不断扩展,形成了一个以沈阳为中心的城市群。 大城市在现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Kim,1991)。从1978年经济改革以来,中国的城市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在国内总产值中占绝大部分比重。然而,对大城市来说,一个紧迫而困难的任务是调整人口的行业(产业)及职业结构,因为就业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生产效率也一直在下降。在80年代中国大城市的就业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1982年和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提供了详细的就业结构数据。本文将对1982——1990年间辽宁城市群的人口就业结构与变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放后,由国家正式公布的少数民族55个,另外还有88万人口的民族尚待识别。 根据1953年、1964年,特别是1982年人口普查手工汇总数字和10%抽样调查资料,使我们有可能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凉山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长德 《西北人口》2008,29(4):49-54,58
本文根据凉山州历年人口资料和最近几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讨论了凉山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人口的变化。文章发现,总体上,民主改革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凉山州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少数民族人口还存在着人口增长较快,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人口负担重等问题,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和经济的发展,文章认为当前凉山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战略关键期”,人口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问题是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要保证,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文章提出,要通过稳定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有目标、分阶段地推进人口发展,实现民族地区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地处祖国北部边陲。1949年,全省仅有1000余万人口。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15年就翻了一番,1949年人口总量迅速突破3100万。到1983年,全省总人口已增至3466万,相当于解放初期人口总量的3.5倍。人口的迅速增长,为全省的开发、建设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并促使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较长时间内,由于人口增长过猛,也给黑龙江省的发展带来很大压力。  相似文献   

14.
人口变化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变化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刘贵平一、人口变化与养老保险关系的基本框架讨论人口与养老保险的关系时,必须将其放在人口、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保障三个子系统之间关系的背景下来考虑。我们用图1来表示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退休制度,人口的三大变量:出生率、死亡率和人...  相似文献   

15.
深圳是我国当前最大的,也是建设速度最快的经济特区。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以及外商独自经营是该特区的主要经济特点,除此之外,特区在发展中还采用“外引内联”的方式,即除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外,还与内地各省市区搞合作企业,以在此基础上将深圳建成兼营工、商、农、牧、住宅、旅游业等多种行业的综合性特区。特区的上述经济发展特点决定了该区在人口的变动、结构等方面也必然呈现出相应的特点。现根据笔者近期对深圳的考察调查,对该区经济发展中的人口特点作如下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1980年代以来北京市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分布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荣清 《人口研究》2005,29(5):19-2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城市化步伐加快。人口分布变化的特点是从居住地看,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人口分布趋向于均等化;外围区人口迅速增长、地域人口密度差别很大;郊区人口缓慢增长。人口分布向单极集中。从工作地看,从业人口继续向城区,特别是市中心区集中,但城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减少,第三产业人员增加,且比例在提高。由昼夜人口算得,中心区的昼夜人口比提高,外围区的昼夜人口比减少。以上变化说明,北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地域扩大的同时,中心区的中心地功能也在加强,各地域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明晰。  相似文献   

17.
西部开发中的人口环境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口环境是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的人口条件,西部开发面临的人口环境是人力资源素质低,缺乏高层次人才,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压力大,人口资源环境关系不协调,人口回流造成中心城市流动人口增加。上述人口环境的改善,缺乏两个重要基础,一是吸引人才的动力机制,二是培养人才的教育条件。改善人口环境需要重视人口规划,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借鉴东部地区的人口控制经验,加强对西部人口问题的研究,促进人口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口流动与人力资源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首先论证了优先开发我国具有优势的人力资源具有重大意义,并且人口流动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条重要途径.进一步论述了我国由于多种因素尤其是一系列行政制度等人为因素导致的人口仍然缺乏流动性,阻碍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开发.文章最后提出了活跃我国人口流动、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对应措施.  相似文献   

19.
人口政策是宏观调控人口数量和质量的政策 ,是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战略政策。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如何 ,将会极大地影响这个国家的人口发展 ,影响人力资源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进而影响到国家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综合国力。我国的人口政策 ,在促使人力资源数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提高人力资源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方面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西宁市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人口承载量底。计生工作水平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较仍有较大差距。本文就西部大开发中西宁市面临的人口问题进行论述,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