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混合经济系统的运行机制,结合我国实际,论述了政府的五种经济作用,讨论了混合经济系统中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优化问题,从理论上和实际上讨论了单一计划经济的缺点及引入市场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最优混合经济比例系数及混合经济曲线,讨论了两种经济成分的最优比例及对经济成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统观念认为,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都是一种社会制度,并断定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之一就是用生产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代替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资本主义经济的无政府状态,主要表现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上,而有计划按比例正是与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相对立的另一种经济形态。这种观念在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间,延续了一百多年了。今天,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独有的现象,市场经济也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现象。这就是说,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不能成立的。这是一  相似文献   

3.
在混合经济中,政府可以通过公共资本的增加来提高私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促使经济在最优状态下实现持续增长。而社会性的最优增长状态,可以通过设定适当的税收和国债政策,在混合经济中得以实现。为达到最优增长状态,在短期内,可以通过递减的消费税率来抵消对资本收益征税的负面影响,但长期而言,必须避免对资本收益进行征税。同时,虽然国债是中立的,但国债为最优税收政策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现实中不少案例都能证明,计划经济必然滋生人们迎上求人、玩巧弄虚的消极、低效的计划经济文化,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人们务真求实、实干苦干的积极、高效的市场经济文化。正是这两种经济文化——哲学精神的本质作用,才使乍看好像高效的计划经济最终走向低效、似乎低效的市场经济最终取得高效。何以计划经济低效而市场经济高效,不只简单地是一个经济问题、技术问题,而文化——哲学精神才是解构计划经济低效及市场经济高效之迷的钥匙,是计划经济低效及市场经济高效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转轨的时期,各级政府既是计划经济制度的改革者,又是市场经济制度的供给者。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正常有效运行基础之上的。而市场经济正常有效运行需要政府进行规范的微观规制,以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两者是政府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浅谈我国目前政府经济调控的特殊性于凤丽政府对经济实行调节和干预被看作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当代市场经济中的一个不可分割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构成了当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  相似文献   

7.
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最缺乏的经济资源是什么?是企业家。在经济增长要素中,企业家被选作低收入国家最稀缺的资源,在我国也是这样。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企业家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国家,经济运行和发展主要由政府官员推动。企业听命于政府,这时只有企业干部,无企业家可言。在转向市场经济后,企业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便主要由自  相似文献   

8.
在对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经济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给出了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的两种定义,通过对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对改革开放以来改革措施的梳理,讨论了地方政府信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对小岗村和华西村进行了实例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是:首先,对当前地方政府的失信现象来说,转轨时期的混合经济体制是其直接原因,内生交易成本与外生交易成本的反向变动现象是其根本原因;其次,地方政府的信用行为可以通过市场、技术和制度三个渠道影响交易成本,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最后,经济转轨时期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人均效用水平的提高,因此需要政府和民众理性地看待。  相似文献   

9.
<正> 当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到第十四个年头时,在经历了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等几个阶段后,市场经济已经成为政府决策层、经济理论界及实际工作者普遍认同的新的经济框架。这是持续运行了长达30年之久的计划经济的自我否定,是十四年来经济体制改革探索过程的逻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与传统的计划经济有着质的区别。要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不能互相替代,要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同时,不能轻视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应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存在的必要。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必须形成动态的合理结合关系,经济资源才能真正达到最佳配置。  相似文献   

11.
一、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本世纪首先由西方学者提出的、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西方经济学著作中,“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一般有两种涵义。一种是把它们当作与社会经济制度相联系的范畴,即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联系起来,把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起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新时期,由于成长起来但并未成熟的市场经济本身的因素及仍然发生作用的并未根本改变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因素,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而突显,社会公正问题尤其受到各界的关注,政府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采取经济的、法律的手段加强对公正问题的社会调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一、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长期以来,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只是计划经济,而且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实质上计划经济的对立面不是市场经济,而是自由经济。即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是一种客观经济现象,它可以是自由泛滥的,也可以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照科学技术与经济之间关系的理想模式 ,认为市场经济体制比计划经济体制更加有利于科学技术与经济相互作用系统的形成和可持续运行 ;分析了我国科技发展中技术创新主体角色错位、投资主体不合理、科技与经济脱节等弊端 ;提出了借助市场经济的力量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相互作用系统的产生和可持续运行、处理好政府宏观调控与利用市场机制调节的辩证关系、以风险投资方式开展科技研究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强化税收工作,充分发挥税收杠杆的宏观调控作用,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必需的。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的经济体制,在由计划经济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税收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虽然市场经济在许多方面优于计划经济,但也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弱点。这就需要国家通过经济、法律手  相似文献   

16.
从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我国又出现了市场经济讨论的热潮。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讨论进一步深入。一年来,理论界围绕着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计划经济的关系,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为什么要肯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怎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问题,发表了许多观点。现将其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什么是市场经济?在讨论中大家都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的认为,市场经济就是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有的认为,市场经济是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经济,或称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有的提出,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就叫市场经济;有的指出,广义地说,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狭义地说,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充分发育,形成了完备的市场体系,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力量的商品经济。关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联系与区别,主要观点有:  相似文献   

17.
董辅教授在经济理论方面提出了市场经济理论、混合经济理论、宏观经济理论和证券市场理论等一系列新观点,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规范和完善市场、抑制市场缺陷的负面作用已成为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为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国家必须对市场进行合理的适度的干预。既要克服目前存在的对经济活动行政干预过多过死的现象,又要正确发挥政府调控经济的职能,以促进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快速健康发展。无疑,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政府原有职能是不能完全胜任这一任务的。这就涉及到政府职能的重塑。本文试图就此作些探讨。一、培育市场完善市场完善的市场是市场…  相似文献   

19.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社会人士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如何实现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已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实现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我国农村经济的“强心剂”,它不但对城乡经济的发展有协调作用,而且对确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农业发展模式以及实现农村经济的“两个转变”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有的学者由于缺乏对陈云经济思想的系统深入研究,未能准确把握其有关见解,有的人还把陈云经济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对立起来。许多人似乎不知道,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和市场调节的概念最先是由陈云提出的。邓小平曾赞同陈云有关改革的思路。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也是有个发展过程的。陈云讲计划经济,强调的是有计划按比例,综合平衡,他一贯反对命令主义和主观主义,主张在计划经济中留有自由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