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联总援建的长期项目及其善后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 5~ 194 7年间 ,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 (简称联总 )曾资助我国兴建一批开发性投资项目 ,即长期项目。这些长期项目由于基建周期长 ,加上国内配套资金欠缺 ,到联总结束业务时 ,许多项目尚未建成投产。因此 ,联总希望国民党政府能作出适当安排 ,使其继续参与长期项目的管理。然而 ,国民党政府并不想让外国人士继续分享权利 ,只想让其承担为长期项目争取国际财政援助的义务 ,这种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的安排 ,难免遭到联总异议。经过双方反复磋商 ,最后作出创建善后保管委员会 (BOTRA)的安排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救济善后援助原本是人道主义救援活动,不带明显的政治色彩。然而,重达250万吨的联总物资,意外地卷入一个内战的国度,最终可能直接或间接转化成影响战局的重大要素,难免引起交战双方的激烈争夺。国民党政府利用其接收、分配联总物资的权力,极力阻挠解放区公平分享联总物资。在解放区救济总会的据理力争和联总驻华办的同情支持下,解放区获得大约8万吨联总物资。这有力地维护了解放区人民应得的利益。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国民政府设立了一个专门从事战后善后救济的临时性组织———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并在沦陷区和战争区设置了分署,负责执行联合国救济总署在中国的善后救济工作。国民政府的善后救济工作分救济和善后两大部分,救济工作主要有协助难民返乡、城乡紧急救济、收容流浪儿童和老弱残废,以及以工代赈。善后工作则包括水利、交通、工矿、农渔、卫生等项事务的复员。善后救济工作的开展对于战后灾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及社会的安定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善后救济也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四联总处作为国民政府抗日战争时期的最高金融机构,通过对西南地区的金融网的筹设和对西南地区金融业的管理,对西南地区金融业发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简称"战时")国民政府的最高金融机构--四联总处,在西南地区积极筹设农业金融网,对西南地区农业进行大量的贷款活动,并对西南地区农业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四联总处的这些活动促进了战时西南地区农业金融网的形成、农贷事业的发展,农业生产也有了一定提高,但也有若干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6.
四联总处与战时西南地区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联总处是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最高金融机构,具有国家银行性质,在西南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工业投资活动,对西南地区工业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杨春梅 《文史哲》2004,(1):163-167
上博藏简《孔子诗论》,在整理者复原的文本之外,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编联。与此相关的其它问题如关于留白简的认识和处理,《诗论》的体裁、性质的判断,类序的确定等问题,也引起了广泛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8.
王秋实 《阴山学刊》2006,19(6):84-87
公司僵局,主要发生于有限责任公司,在股东人数较少时更为常见。我国新《公司法》第183条规定了公司僵局情况下的司法解散,完善了公司僵局出现后对股东的司法救济,但如何适用该条原则性规定,需要树立积极慎用的理念,兼顾股东和公司利益的平衡,保证股东投资公司目的实现,又要避免轻易解散公司引起的社会动荡。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简称"战时"),四联总处作为国民政府最高金融管理机构,对银行内汇业务实施一系列立法活动,对战时状态下的内汇审核办法、汇率市场变动及改善内汇条件等各方面进行设计与监管,对我国战时金融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土地细碎化、家庭分散经营成为当前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障碍。针对这一难题,不少地方政府都在探索创新农业经营的新形式。与推进土地规模流转方式不同,江苏省S县探索出了不改变农民土地经营权的联耕联种农业经营模式,通过发挥村级组织的统筹功能和农技部门的技术下乡,实现分散农户的小生产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结合。联耕联种经营模式是一种不排斥小农,包容小农的模式,真正让小规模家庭经营分享到技术推广的现代化成果,并重塑和再造了基层组织的治理责任。本质上,联耕联种是对当前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是发展以分散的小农户为主体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1.
国际善后救济组织在河南的卫生援建中,存在有教会与政府两股利益团体的博弈。教会势力通过多方争取援建物资、充分利用救济物资和社会服务机会,迅速扩大其活动范围,且通过教会医院的医疗救济争取民心;南京国民政府西医界内部的派系争斗,使政府力量分散,代表"英美派"的卫生组人员对教会势力的暗中相助,导致政府卫生机构在博弈中利益受损,而地方官员的不作为和贪腐行为,加速了政府丧失民心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何新容 《兰州学刊》2012,(4):146-149
为了确保灾难救济捐赠发放的公平与效率,美国立法明确了慈善机构必须遵循禁止利用慈善资产提供过度私人利益的原则,在对救济对象的经济及其他需要进行客观的评估之后,按照法定的程序向受难者提供其因生理及心理安全的基本需求所必需的商品和服务。在灾难救济目的实现后,慈善机构应本着充分尊重捐赠者意愿的原则来处理捐赠财产的剩余部分。美国的这些做法对我国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华洋义赈会作为近代中国一个有国际影响的救灾组织,为西方救灾思想东传提供了平台.置身于其中的传教士以自身的实践感受到中国灾荒频发的主要原因是国家缺乏积极的预防措施.为此,他们不停地宣传防灾重于救灾的思想,在参与制定华洋义赈会救灾政策时,将信用合作及筑坝、修路等预防性措施作为治本之策,并付之于实践之中,为华洋义赈会的发展和民国乡村社会建设做出了宝贵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本文试从未来社会的一种可能形态———梦想社会的存在特征的角度论证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复兴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法律援助条例》极大地推进了我国法律援助的发展与实施.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法律援助工作.抓紧制定法律援助法,不仅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法律援助制度发展与完善的关键举措,更是利国利民的重大法治工程.法律援助法的制定应当遵循基本的哲理思维.其中,"人本主义"是法律援助立法和实践之本,人权保障是法律援助立法和实践的理论基础,"国家责任、政府义务"是法律援助立法与实践的基本理念,"国家本位、社会本位、个人本位"是法律援助立法和实践的主要维度.中国特色法律援助制度具有不可忽视的公法属性.社会主义法律援助制度的价值目标是追求全面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6.
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与扶贫开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社会历史、地理条件和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至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贫困问题。如何缓解和消除这些弱小民族的贫困问题将是中国政府21世纪反贫困行动的重要议题。作者描述了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状况,分析了其贫困的原因,提出了扶贫开发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以民为本”思想,我国古代历来有政府救助的优良传统,并形成了相对系统的政府救助思想。这些思想涉及灾害牧助、特殊救助等方面,并有严格的政府救助管理、监督制度和程序。我国古代政府救助思想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和不足,但在历史上确实为维护政治稳定、社会安宁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当今我国政府救助制度的建立、政府救助体系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民国时期(1911~1949)是中国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救灾立法是当时立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927至1930年中国北方各地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包括山西在内的北方各省为了应对灾害,减少灾害损失,积极开展救灾立法工作,颁布了一系列救灾法规条例,并在实施上取得了一定成效。虽然存在着突出的历史局限性,但其经验与教训仍对于当代救灾立法工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数量关系看抗战时期美国“租借”援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凡一个国家援助另一个国家或集团 ,不会仅仅是因为同情而施予。从美国援助中国抗日战争的几组数据来看 ,不难发现美国“租借”援华是受其国家利益所支配的 ,是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 ,对中国抗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而对纵容蒋介石打内战所起的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20.
老年弱势化问题凸现是产业革命后,工业化、城市化对于传统保障的破坏和法律自身缺陷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探求老年弱势群体的法律救助路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老年弱势群体的法律救济应该走一条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各国法律成果,力除法律障碍性因素的统一法制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