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序言     
教学与科研,这是高校教师的两项基本任务。高校的科研,既可促进教学,又能提高教师的素质,这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今,我们高校肩负着“科教兴国”的时代重任,做好学校的科研工作就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办学的实践中、始终引导和鼓励教师在突出教学中心地位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一九九五年底,我们召开了琼州大学首届科学报告大会,举办了首届科研成果展览,广大教师的科研成果受到表彰,荣获嘉奖。学校还拨出专款,资助教师开展科研活动,一大批教师在难以获准国家级和省级立项科研课题的情况下,在校内申报课题获准立项。我们重视琼大学报的建设,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使之成为学术窗口和教师发表学术论文的园地。校园的良好学术氛围,激发了广大教师的科研热情,他们采风五指山,坚守实验室,遨游于知识海洋,攀登在科研战线,不懈的探索,艰辛的耕耘,迎来科研之花绽开琼大校园。  相似文献   

2.
陈波 《晋阳学刊》2009,(1):3-17
本刊“当代学术问题与学者访谈”栏目,已持续两年,颇受读者好评。本栏目的开办初衷,是通过访谈的形式,收录、保存中国当代学者们的一些思想火花、评论、灵感,使之与其“正规”的研究成果相映、相照,让学界多一个观察的视角,为后世留一点“稗史”的材料。然而,随着栏目的一期期面世,其“功能”早已超出了我们的初衷,有些读者将其作为了解学界动态的一个窗口,有些读者将其作为接受新知的校外课堂,这倒是我们始料未及的,但也使我们有些“不堪重负”了。上年8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波博士发来一篇稿子,就是本期发表的这篇访谈。陈教授曾是本刊的访谈对象,2007年夏赴英国牛津大学作访问学者,其间与该校逻辑学著名教授蒂莫西·威廉姆森教授过从甚密,遂作了这样一篇访谈。对外国学者进行访谈,显然超出了我们的初衷,但初衷既然早被突破,我们不妨再来一次突破,把对世界顶尖学者的访谈刊登出来,向我们的学界展示一下,了解他们的研究,借鉴他们的成果,也许对推动我们的学术进步不无裨益。还要特别感谢陈波教授对本刊的支持,本刊决不会忘记所有给予本刊支持的人。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历史学会和四川省民族研究学会主办的《历史知识》杂志,于四月出版并公开发行。该刊的宗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开展历史科学的研究,普及历史知识,为广大史学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写作和争鸣园地。该刊是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昔及为主的历史学刊物。内容除登载历史学学术性论文外,还辟有“四川革命史”、“四川乡土”、“历史教与学”、“史海杂谈”(包括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简介、历史问题解答、史学典籍介绍、历史典故等)、“史话”、“历史小说”等专栏。《历史知识》坚持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文字通俗,它是大专院校历史系学生、中学生和史学爱好者的好朋友,也是大、中学校历史教师的好助手。  相似文献   

4.
卷头语     
<正> 贯彻“双百”方针,促进学术繁荣,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是本刊的根本宗旨。为提倡自由讨论,本刊创办不久就开辟了“争鸣园地”专栏,这个栏目一直延续至今。几年过去了,刊物办得如何?不待人说,我们自认为远未尽如人意。现在学术界虽然有了比较宽松、和谐的气氛,但把刊物质量搞上去,我们尚有大量工作要做。当然,一个刊物要办出自己的特色,要组织“百家”真正“争鸣”起来,单设一个“争鸣园地”栏目是远远不够的,而应当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改进文风,把改革、开放、搞活、争鸣的精神贯串于办刊的金过程。本刊有志于此久矣,今年做了些努力,希望广大热诚的作者和读者继续予以配合,以期刊物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5.
李志美 《云梦学刊》2012,33(3):160-160
日前,首届湖南出版政府奖在长沙颁奖。《云梦学刊》主编余三定教授获优秀出版人物奖,全省共15人获得该奖项,其中期刊界仅1人获此殊荣。余三定教授长期潜心学术、教学与编辑事业,1986年至1998年兼任《云梦学刊》“当代学者研究”等栏目责任编辑,1999年至今兼任《云梦学刊》主编和“当代学术史研究”、“美学文学艺术研究”、“学术书评”三个栏目的责任编辑,在当代学术史研究、文艺学、编辑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三度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主编”,被评为“湖南省双十佳期刊编辑”,先后获“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事业突出贡献奖”、“湖南省高校学报优秀主编奖”等.  相似文献   

6.
《云梦学刊》自1989年设立“当代学者研究”栏目,2003年第一期开始改版为“当代学术史研究”,至今该刊已发表不少关于当代学术史研究方面的论文,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和较大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7.
《人文杂志》转眼间已经创刊50周年了,作为该刊的读者与作者我表示热烈的祝贺,祝愿该刊在当前少有的大好形势下越办越好,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50年来,《人文杂志》始终坚持“学术性”的办刊特点,以其厚重的学术含量而为学术界所称道。该刊以陕西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其支柱,以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精神为其指归,努力适应时代要求追赶学术前沿。该刊所设立的“人文学术新思潮”拦目反映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各种学术新思潮,在我国学术界赢得广泛好评。这个栏目就曾刊登了我的有关当代生态美学观的文章。值此《人文杂志》创刊50年之际…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钱中文的理论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我们站在20世纪学术积累的高度,并兼顾其学术影响,来综览和评判新时期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那么我们不得不说,钱中文是继刘再复之后中国文艺理论界的领军人物。如果说刘再复在新时期前十年文艺理论园地里发生重大影响、作出重要贡献的是人的“丰富性”(“性格组合论”)和“主体性”学说,那么,钱中文先生在新时期后十年来中国文艺理论园地中作出重大贡献、产生广泛影响的则是“审美意识形态”说、“新理性精神”论和“亦此亦彼”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9.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2001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曾繁仁教授任中心主任,谭好哲教授任常务副主任,陈炎、马龙潜教授为副主任。中心设学术委员会,以陆贵山教授为主任,曾繁仁、谭好哲教授为副主任,委员有乐黛云、吴中杰、杜书瀛、王元骧、赵宪章、冯宪光、王一川、周均平、陈炎、马龙潜教授。汝信、钱中文二位先生为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周来祥教授为名誉主任。中心主办学术刊物《文艺美学研究》作为学术拓展和交流的园地。山东大学的文艺美学教学与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在“九一八事变”60周年前夕,建国以来第一种专门以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季刊——《抗日战争研究》在北京创刊。《抗日战争研究》是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辑的。聂荣臻元帅为该刊的创办题字:“研究抗日战争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抗日战争研究》发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状况、中外关系、国际环境诸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专门园地。  相似文献   

11.
在“九·一八”事变60周年前夕,建国以来第一种专门以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季刊——《抗日战争研究》在北京创刊。《抗日战争研究》是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辑的。聂荣臻元帅为该刊的创办题字:“研究抗日战争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抗日战争研究》发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状况、中外关系、国际环境诸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专门园地。  相似文献   

12.
庞晓光 《学术界》2012,(3):92-99,279,282
《学术界》2012年第1期“学术批评”栏目刊登了李涛博士、邬志辉教授的文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风规范议题三论——问学于李醒民教授》.虽然文中诸多钩章棘句增加了阅读理解的难度,但是耐下心来阅读几遍之后还是能够领会作者要传达的主旨.作者提出与李醒民教授截然相反的命题:“学术不可断然拒绝平庸”,“学界务须‘无中心’和‘祛导向’”.我以为,作者并没有理解李醒民教授倡言的“学术断然拒绝平庸”、“学界要以学术为中心和导向”的深意.为了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思想混乱,本文拟就这两个话题以及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期望澄清思想,正本清源,与两位作者以及广大读者在思想的砥砺中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甘肃社会科学》自1979年创刊30年来,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办刊原则,总体质量和影响因子一直在稳步上升。2000年以后,该刊发表的社会学论文被二次文献复印、转、摘数量不断提高,"社会学"栏目已成为该刊的品牌栏目之一。本文试对该刊2000—2008年来发表的社会学论文作一综述,涉及社会学理论与学科建设、"三农"问题、和谐社会建设和西部社会发展等十多个主题,研究内容反映了近十年来转型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与热点问题,在社会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一方面,说明该刊发表的社会学论文能够紧跟转型中国的发展脉搏,另一方面,也充分表明该刊强烈的学术坚守精神和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问题意识与精品取向。  相似文献   

14.
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从其字面上看,显然是考核和肯定高等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效果的称谓。就是说,这些职称的评聘,主要条件应该是教师的教学,而不是其他。然而,目前我国各个高校在评聘教师的职称时是以所谓的科研成果作为硬指标,而教学却成为可有可无的了。如此做法,一来鼓励或逼迫许多人“制造”各种各样的“科研成果”,看似一片繁荣,实则只具有统计学的意义;一来使得那些真正扑心于教学、恪尽职守于“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其所损害的,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还有我国的教育事业和学术的国际地位。对目前盛行的职称评定、学界各种评比,多被诟病。为此,本刊特刊发下文,以引起人们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中亦明确提出: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启发他们自觉地学习和积极地思考,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善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关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当今改“应试教育”为“素质”的研究课题之一。笔者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对培养学生自学物理能力作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朱国宏 《东南学术》2001,(1):114-120
如果学术经历从大学时代算起的话 ,那么 ,我是1981年才开始我的学术人生的。那一年 ,我从福建考入复旦大学政治经济学系。当时的复旦大学政治经济学系 ,现在回过头看适处于十分鼎盛的时期 ,许多老教授不仅健在 ,而且仍然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 ,如漆琪生教授、陈绍闻教授、蒋学模教授、陈观烈教授、朱伯康教授等 ,系主任则是张薰华教授。而现在也陆续开始退休的著名教授如蒋家俊教授、伍柏麟教授、洪远朋教授、叶世昌教授等 ,那时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 ,承担着政治经济学系的教学重任。譬如 ,我们的《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资本主义部分和社…  相似文献   

17.
<正> 最近,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龚书铎教授,应广东省历史学会的邀请,在中山大学历史系作了一次学术报告,就学术自由、学术平等诸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龚书铎教授说,学术自由是学术繁荣的前提,应当全面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学术自由,允许人们对学术问题进行自由探讨。而自由与平等是一对孪生兄弟,  相似文献   

18.
韦伯认为,学术工作与艺术工作不同,受制于一条特殊的进步规律的作用,和一个进步的过程不可分离:“在学术园地里,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我们所成就的,在十、二十、五十年内就会过时。”韦伯认为,这是学术研究必须面对的命运,或者说,进步和过时,这正是学术工作的意义:“学术工作要求被‘超越’,要求‘过时’。……就学术本身的观点来说,我再重复一遍,将来总有一天,我们都会被别人超越;这不仅是我们共同的命运,更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当我们进行一项工作时,不能不希望别人会更上一层楼。”韦伯认为,原则上,学术进步的过程会并且也应该无限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19.
资料信息     
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 最近该刊记者采访中共中央编译局俞可平教授,在问到马克思主义中永恒不变的,我们必须永远坚持的究竟是什么时,俞可平教授说,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或根本命题,就是“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共产党人的所作所为,归根结蒂就是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保障,就是最大限度地有利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为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共产  相似文献   

20.
“语境”研究纲领与科学哲学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问题研究是哲学创新的突破口,是新哲学理论的催生剂。《中国社会科学》哲学栏目高度关注哲学的问题研究。2006年以来,我们先后编发了中国人民大学陈先达教授的《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张曙光教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现实性与超越性》两篇评论性文章;2006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与《学术界》共同召开了“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学术研讨会”,倡导以哲学的方式思考重大的时代性问题和中国发展问题,以自觉的问题研究推进哲学的创新与发展。本期推出的这组专题文章是参加会议的学者对各自研究领域的问题、思考路径、未来前景的深入思考和进一步探讨。其中,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衣俊卿教授认为,哲学在重大文明转折处总要捕捉新问题,探索新范式。新时期的中国哲学捕捉了新问题,却忽略了范式的转换。因此,应首先关注哲学范式的问题。哲学创新的关键是以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范式替代抽象化的意识哲学范式。同济大学哲学系孙周兴教授认为,“哲学”完成了,我们面临“后哲学”的问题。哲学批判,文明对话或交互文化沟通,以及人类美好生活的可能性的筹划构成“后哲学”的三大主题。后哲学的思想的前景取决于它是否能够直面技术困境和价值虚无这两大现代性难题。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主张面对新挑战的儒家伦理要从“妖魔化”处境之中脱身,以获得“出场”资格,就需要对其概念范畴、问题向度、思想脉络和历史情境做更为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这样,儒家伦理的合理性才能得到准确说明,其价值和意义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甘绍平研究员认为,宪法规定的保护人权的原则由于其高度概括性,难以在现实中提供具体的行为指导。因此伦理学界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精准地确定人权概念的内涵,清晰地勾画人权准则适用的边界,从而为人权保障提供理论依托、逻辑论证和论据支撑。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俞吾金教授认为,当代美学的根本问题是“人类为什么需要美?”当代人的主导性审美需要不再是加剧其异化、紧张和冲突的生存状态的悲剧美学,而是通过轻松、俏皮、滑稽和幽默消解异化、紧张和冲突得以形成的不切实际的理想的喜剧美学,以使当代人从精神上摆脱并超越其生存状态。山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郭贵春教授提出应将“语境”构建为科学哲学未来发展的基点和新的理论生长点,认为“语境”因其普遍的思维特征而成为构造世界的新的“根隐喻”。作为根隐喻的“语境”平台的构造,其核心是形成科学哲学的“语境”研究纲领。这是科学哲学发展的未来趋势。今后,本栏目将继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学术评论,欢迎商榷、批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