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论语》理想人格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入研究<论语>文本可以发现,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其实并不是后世儒者所称道的"圣人"而是"君子"."君子",既是孔子<论语>言说的主体,也是孔子<论语>的理想人格追求.而"君子"作为一种区别于"圣人"人格的理想人格类型,主要相对于知识分子而言.知识分子人格问题的提出,既与知识分子阶层在这一时期的迅速崛起有关,又与对其作为社会和谐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的充分显现有关.君子人格的理想构建,既基于对"礼"的合理性与"仁"的主体性的价值认同,又是对通过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使知识分子在思想和行动上达到对"礼"的自觉维护的一种预期.立足于现实性生活实践,完成对君子人格的模式设计和对知识分子的现实人格的价值提升,既是孔子<论语>思想的基本点和着力点,也是其所以能够引领儒家乃至中国思想文化和民族精神前进方向的深层原因.科学地继承孔子人格理论的合理内核,发扬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始终保持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崇高追求,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干,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和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对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文化影响至深。它构建出由“君子”到“圣人”的丰富立体的理想人格模式,并从多方面探讨成人之道的思想,对现代人的人格完善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当代社会的理想人格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诠释人格,进而理想人格的基础上,构勒了从自然经济时代到商品经济时代、再到产品经济时代的理想人格是从依赖型人格到独立型人格、再到自由型人格的历史线索,进一步深入阐述了独立型人格的第三种历史形式即自立人格是中国当代社会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4.
立心与恒志是颇能体现易学心理学中心理动机的一对范畴。君子要立心以恒,而对圣人则要求能够感化人心,这就是立心的基本含义。所谓恒志是指由恒心所表现出的一种意志现象,体现出非同寻常的人格力量。而这两者对于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内在关联。因为要成为儒家所说的圣人,首先要立心恒志,这是包括孔子等人在内的易学大师们所一再强调的,因为任何人如果没有高远的志向和不懈的恒心,不仅不能成圣成贤,甚至连做一个正常的社会成员的资格也不具备。  相似文献   

5.
以虚无恬静的心与天地万物原本的合一是人的天命。大多数人错过了这个一体状态,沉沦在对现成事物的分析辨别之中。道家理想的圣人有能力按照先天的本性把自己敞开到万物的运化和存在之中,持续地生存在天人合一的状态,并关照、呵护着这种状态。  相似文献   

6.
中国儒家道统所发生的道路"困结"问题由来已久。从一种"比较既周,爰生自觉"的现代性态度出发,鲁迅摆脱了中国士文化千年以来循环往复的道德内省模式,揭示出中国士阶层千年以来"道不行"的内在困结,可谓一种思想与方法的双重突破。秦汉以还,百家罢黜,儒道凭借王权扶持而独居正统,却也导致了"士志于道"的最高理念千年以来无法自我实现、开出现代启蒙思路的"错置"与"困结"。在鲁迅看来,隐逸也罢,登仕也罢,士人对于仕途道路在事实上的未能超脱,表明其在逻辑上也不可能超越。儒道既然难以产生为知识而知识的理性精神,那么也同样难以产生超越世俗权力的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8,(4):141-152
春秋战国时期,面对官僚制和职业化官僚这样一种崭新的社会现象,儒法两家提出了各自的理想化官僚及其成立条件的理论体系,儒家"士道"期待帝国官僚由士君子构成,普遍具备士君子的知识、人格、德性、素养,法家"吏道"则期待官僚是精通专业、忠君尽职、刚猛为政、以死守法的良吏干才。秦代以法治国,"吏道"独尊,汉代"独尊儒术"而"霸王道杂之","士道"与"吏道"并用,相互融合更相互冲突。"士道""吏道"之间的深刻矛盾加大了融合的难度,东汉中期之后儒学士林与士族的强大推动"士道""吏道"走向分离。"士道""吏道"的分离开启了中国古代"官吏分途"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儒吏分流的过程,是儒生官僚自利化、贵族化的过程。"官吏分途"最终造就了官吏两分、儒吏两分的官僚结构,使儒生官僚成为一个相对贵族化的特殊利益群体,对理性行政和国家治理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理想人格是中西古代人生哲学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从理想人格的品质、修养方法和人生实践三个方面,对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理想人格学说进行比较研究,力图使人们对中西古代理想人格学说有大致了解,从而为新时期理想人格的建构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贺曦 《天府新论》2011,(3):26-30
冯友兰和冯契在各自的哲学体系基础上,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理想人格理论。冯友兰论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人格"学说,而冯契则阐发了"平民化自由人格"理论,在比较的意义上,虽然两人的哲学立场、方法与进路迥然不同,但面对中国20世纪共同的时代主题,他们有着共同的哲学期许——"转识成智";两人的理想人格学说在"去圣化"与追求高明境界方面有"殊途同归"的契合;对当代理想人格理论构建有可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孔子提出了"成人",是儒家理想人格中的一种,后世学者有所涉及,但作了全面且有创见论述的是王夫之。他通过对《易传》"继善成性"的阐发,提出了"性日生日成"的人性论,把人性的完善视为动态的进程,是在人与自然交互作用中实现的。这对以往的人性论是重大的突破。王夫之以为,人性的发展,是感性欲望满足与德性意识造就的相互统一的过程。这对理学家"无我"禁欲主义人性论,是强烈的冲击。王夫之以人性论为突破口,把"成人之道"看作是理想人格造就的途径加以考察,并把它置于实践的基础上。一方面,在人性发展的过程中使自然物人化;另一方面,又在人化过程中发展了人的本质。这使人向着真善美全面发展的方向行进。  相似文献   

11.
唐玄宗毕生追求"至道"理想.在他看来,"至道"理想就是实现无为而治,就是富而后教、各安其分和理身理国.唐玄宗"至道"理想的提出是对道、释、儒三教合一的发展,是对大唐开国以来治国理念的发展,是我国古代社会治国理论发展的高峰.  相似文献   

12.
“梅花诗”是元末诗人王冕作品中的奇葩,凝聚了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格理想.“梅花诗”对儒家人格理想进行了诗意化的艺术塑造,以“梅花人格”为独特意象,既彰显出兼济天下的政治内蕴,又凸显出独善其身的人格诉求.作为儒家“君子”人格的时代折射,“梅花诗”既对儒家传统人格理想有所丰富和发展,又对后世儒家士人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学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泉根 《学术界》2004,(5):98-113
中国儿童文学学科艰难地走过了 2 0世纪 ,进入新世纪以后 ,中国儿童文学学科面临着可喜的机遇 ,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机遇和挑战面前 ,儿童文学教学和研究者应该做些什么 ,又能够做些什么 ?本文以中国儿童文学教学的历史回顾为起点 ,深入分析了当今我国儿童文学学科建设的现状与面临的任务 ,对中国儿童文学学科进行了富有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的前景设计  相似文献   

14.
杨建华 《社会科学》2002,1(9):35-38
我国传统理想人格追求人格的“完美” ,结果却违背初衷 ,葬送了国民的“精神家园”。本文提出完整人格 ,以人格的“完整”来归还本属于个人的人格完整性和生活的真实性 ,引领人们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 ;并主张完善人格 ,从完整人格升华到现代意义上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5.
从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与其书画理论入手,可以揭示其作品背后所映射出的进退两难的现实困境,进而探析他为协调现实与理想新冲突所构筑的具体对策--意趣高逸的理想人格.这可对中国当下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情境中精英们的现实人生意境提供可资借鉴的价值思考与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16.
“师范人格”及其塑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师范人格”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所应具有的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性格修养及规范的行为方式。但是,传统人格的桎梏引起了“师范人格”的种种失落,现实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使“师范人格”的塑造产生种种误导。本文从揭示“师范人格”的现代意义入手,针对当代师范院校学生“师范人格”的失落与误导,进一步指明了“师范人格”塑造的前提、基础、关键和保障。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五十年 ,中国国民人格经历了传统依附人格、理想圣贤人格、现实边际人格和现代新型人格四个阶段。其中 ,理想人格的形成是将革命道德扩展到全社会的必然结果 ,是一种超现实的历史飞跃。对 5 0年中国国民人格的反省 ,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型人格的创建 ,因为 ,社会的现代化首先是人格的现代化 ,以旧人到新人的飞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国民人格的塑造既要合理引导 ,又不能超越现实  相似文献   

18.
文本<论语>虽对孔子"忠恕"之道进行了论及,但历来学界对其内涵的理解众说纷纭.全文从"忠恕"词义诠释入手,结合分析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以及提出"忠恕"之道的具体语境、针对不同对象个性特征等因素,从而认为"忠恕"之道是孔子就如何实现自我和如何成就他人两大主题的表达,具化为"兼善天下"与"独善其身"两大文化内涵,体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追求和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塑造当代中国理想人格的依据。理想人格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当代中国理想人格是历史上理想人格发展的必然。当代中国理想人格的内容包括与“八荣”相对应的“忠、敬、智、勤、友、信、良、俭”八种美德,这就把文化底蕴和文化创新结合起来,体现了民族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从传统人到现代人,从“新民”到“新人”,这是中国社会在步入20世纪以及整个20世纪100年时间内所关注的沉重话题。尤其在中国经历了太多的历史沧桑之后,中国人就愈加迫切地感到在一种生产方式的变革、一种社会制度变迁的条件下,多么希望造就一代“新人”。本文关注的重点是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塑造新的人格。论述了邓小平所提出的“四有”新人的设想,以及这一设想的时代特色、时代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