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我谈三个问题:一是谈谈什么叫文化——现代文化学所理解的文化概念。二是谈谈中国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对中国文化传统形态的基本分析。三是谈谈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问题。作为一个导语,我首先谈谈我对当前文化研究热的理解。近年来,国内理论界出现文化热,我觉得这个事情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这种文化热从历史来看,在中国现代史上是第二次了。第一次是在五四运动时期,这一次是在现  相似文献   

2.
四种和谐     
石文 《21世纪》2000,(3):56-56
张岱年、王东二位先生在撰文提出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和综合创新”,认为,中国现代文化和现代智慧最有价值的深层内涵和核心实质,首先集中体现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价值系统。这种新型价值系统,认真汲取中国文化中“和为贵”的和谐价值观,同时也汲取西方现代化进程造成全球问题和人类困境的深刻历史教训,以普遍和谐的四大关系为基点,来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价值观体系: “第一是人与自然的能动关系中,更加注重天人和谐,以寻求天人合一,持续发展;第二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上,更加注重人际和谐,以求共同富裕和…  相似文献   

3.
国学与时代精神编者按我国在90年代出现了“国学热”,近来又有“第二次文化热”的说法。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学者们对其有不同的认识和评论,这是完全正常的。为了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必须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和国学(中国文化或特指中国传统文化)、西学(西方文...  相似文献   

4.
<正>从实践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人的认识的第一次飞跃.而从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这是人的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究竟是怎样实现的?这个问题至今尚在讨论之中.本文就其中的中心环节问题,方法论问题,模式问题发表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一第二次飞跃是一个过程,它是以环节系列为其中介的.第一次飞跃是一个抽象化过程.飞跃的中心环节是感性认识.通过实践活动,人们的认识从一般意义上说,依次经历了“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  相似文献   

5.
中西文化交流当然包括“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两个方面,因为文化交流不可能是某种文化一厢情愿的单向输出,也不可能是某种文化全然被动的单向输入。得从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史看,由于近现代西方文明的崛起,“西学东渐”无疑是主潮。“西学东渐”之潮如果寻其历史轨迹,可以说大规模的有两次。第一次发生在国耻民忧的近代,第二次就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关于第一次“西学东渐”,学界已有论及,诸多问题已成共识。关于第二次“西学东渐”,相对而言,则由于种种原因,缺少有如第一次“西学东渐”的整体理性反观和文化视野。中…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诉求引发了三次文化高潮,其中"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于外源性文化危机,是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体的一场文化革命;80年代"文化热"源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而近年来的"国学热"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的共同选择.从新文化运动到"文化热",再到"国学热",三种文化现象显示了在文化转型过程中文化主体正从少数知识精英扩展到普通大众,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断整合过程中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综合、创新,建立社会主义新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国内出现了文化热,同时在香港、台湾、国外都出现了有关中国文化问题的讨论。在20、30年代,我国也曾有过文化讨论的热潮。文化热往往出现在国家、民族、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转折关头,它讨论的虽是文化问题,而实质上却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发展前途的重大问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化热的出现,反映出广大人  相似文献   

8.
文化反思的热潮出现在80年代不是偶然的现象。它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是中外文化、古今文化撞击的具体展现。近、现代的中国文化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不断进行文化反思的历史。其间。戊戍启蒙和“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文化反思的两次高潮,而开始于1982年前后的80年代文化热,则是时隔60多年后继之而起的第三次高潮。 从宏观上看,这三次高潮的出现尽管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主题和目的追求,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就是它们都出现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口上。  相似文献   

9.
文学本性认识的核心在“关系”,这种“关系”的初始内涵需要回到现代起始理论“表现说”下的“审美形式”思想中去考察。审美形式创造并非作家心灵的纯然表现,而体现为一种“反思性直觉”的创造方式,它内含了丰富的历史、社会、文化、心理等内涵。审美在性质上是一种“主体性关系话语”,“主体性”、“关系性”、“话语性”构成了审美形式认识的三个层次,而“关系性”既是审美形式的主体性和话语性中介,也是审美形式认识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科普作品已是自成一类的观念形态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一类文本。按照传统“文以载道”的规律,科普作品作为“文”本,必然承载各种科学之“道”,因而,科普作品之“文”与“道”,必然具有相异于其他文本的“文”与“道”的独特处。本文着重从哲学解释学观点出发,运用传统“文”、“道”关系理论,对科普作品的“文”、“道”关系做出了粗略的分析与界说。这将有助于深入认识、欣赏、评价和研究科普作品。  相似文献   

11.
“形式”概念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主要有四次大的讨论:王国维“第二形式”及“古雅”说、五四新文学时期的白话文运动、二三十年代闻一多与戴望舒“三美说”之争以及三四十年代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这四次讨论呈现出艺术与形式一元化、形式与内容二元化两种倾向,前者重视形式及文学本身的独立价值,和传统密切相连,后者注重内容和文学的社会效用,割裂传统。这两种倾向对认识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发展、对当代文论“民族性”问题思考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书法是汉文化独有的艺术,熊秉明先生称其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说它是“中国灵魂特有的园地。”它是对中国传统的理性精神最地道的阐发和表达。本文通过对书法这一“文化核心的核心”进行反思,反思的角度是由现代书法的案例透视传统书法,从现代与传统的对抗中领会书法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诉求引发了三次文化高潮,其中"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于外源性文化危机,是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体的一场文化革命;80年代"文化热"源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而近年来的"国学热"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分子与普通大众的共同选择。从新文化运动到"文化热",再到"国学热",三种文化现象显示了在文化转型过程中文化主体正从少数知识精英扩展到普通大众,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断整合过程中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文革"及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时期的反传统思潮是我国现代思想史上的独特景观.这三次反传统之间尽管有是非之分以及反传统与反传统主义之区别,但它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则是一致的.反传统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打击是沉重的,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历史和道德虚无主义思想的泛滥.在有中国特色的新道德教育体系的建构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的辩证统一问题,实现对于反传统的真正超越.  相似文献   

15.
举世闻名的“世界第一图”——中华太极图?经传教士传入西方以来,奇迹般地成了联结与沟通遥遥相隔的东西方文化的中介,并被东西方的自然科学与哲学作着这样那样的文化破译与解读。在这一人类文化符号中所蕴含的中国太极文化的巨大科学价值,早已为东西方人类所共认。当代科学探讨的重心从“存在”走向“生成”,从“实体”转向“关系”,转向“信息”与“时间”,太极图又令人惊异地成了这一当代科学发展潮流与趋势的象征。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认为,西方经典科学注重的是“实体”,中国传统哲学注重的是“关系”,现代人类真正的科学精神与科学革命必须将二者综合,把注重实验、分析、还原与定量公式描述的西方科学传统同注重“自发的有组织的世界”的中国传统哲学结合起来,这必将“导致新的自  相似文献   

16.
论传统文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迄今七十年来,在文化问题上,从理论到实践,传统文化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的头脑。从这一角度看,传统文化问题已成了新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症结。有人认为“五四”以来在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或者说对传统的清算(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封建文化与传统之间往往是划等号的)还远不够彻底。于是他们说,现代中国的许多事情,似乎都必须从“五四”重新开始。一些人甚至断言,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其发生的根源上,就决定了它不可能生长出或(经过调整而)适应于现代工业社会。因此,近年来伴随文  相似文献   

17.
陆机的物感思想是“象、文”传统与《礼记.乐记》的综合,他深深陷于“象”、“文”传统设置的紧张关系之中,同时也在文学领域保持了《礼记.乐记》中的物感思想。而刘勰则将诗歌观念置于一个无所不包的宇宙学说基础之上,以消除“象、文”传统的紧张关系。他认为“象、文”与“道”不是价值逐渐递减的关系,而是内外相符的关系。从而革命性地改变了言意关系在传统物感思想中的功能,将物感思想的重心从“物”转变到了“情(感)”,将“物感”转变成了“感物”。  相似文献   

18.
弘扬“五四”精神是我们一直在呼喊的口号,但口号在“一直”被呼喊的时候,就常会流于形式,以致口是心非,至少,在新时期文学中我们已看到,现实的文学发展已经与“五四”文学精神有了种种严重的背离。作为80年代中期最重要的文学现象的寻根文学,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即显示出与“五四”文学精神的某种背道而驰的旨趣。寻根文学产生于80年代的那场文化热,它与“五四”新文化运动那场更大规模的文化热在缘起上有着某种意义上的相似性,即都是政治改革受挫之后的一种文化回应。以鲁迅“改造国民性”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是…  相似文献   

19.
践行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春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意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同一性,春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有效载体。注重从情感升华、价值提升和文化创新等三个维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抽象概念延伸到日常生活场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化”“普及化”“大众化”及“生活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兴起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讨论,无论是涉及的范围,研究的深度,还是参加的人数,却是空前的。对此,有人高度评价说,这是一场来自全民族的自我反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一次大清理,是一次打破传统文化樊笼的历史性变革,是中华民族现代史上的“第三次解放”。有人则从批判的角度予以斥责:“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彻底否定民族文化传统之风,在新的气候和土壤中又滋长起来,并且愈演愈烈,……到1986年以后的所谓‘文化热’中形成了一股强劲的狂飚,嘲弄、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