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古代社会在发展形态上,同西方社会有很大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东汉农村社会形态的具体分析,说明从古代农村公社衍变而来的家族宗法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形式,宗法血缘关系是中国封建制度社会组织的纽带,等级——阶级寄寓于宗法关系之中。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组织形式、阶级关系和上层建筑,无不受到宗法制的制约和影响。而西方的封建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制残余不断被冲破,社会的发展基本上没有受到宗法血缘关系的束缚,从而造成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特点。这是东西方社会发展不同道路的主要原因和表现形式。中国封建社会以帝王、家长为核心的封建宗法制,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严重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2.
明清科举制的社会整合功能:以社会流动为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纪莺莺 《社会》2006,26(6):190-190
以社会流动为视角,本文首先在既有数据研究的基础上,从传统小群社会2 和庞大的应考群体两个路径入手,检验明清时期中国科举制覆盖实际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以此为基础,剖析在具体生活世界中人们对科举制的忠诚、信任、热情以及社会压力的消解,并由此说明传统社会以士为中心、以农工商为外围的结构特征。文章还从两个方面分析社会流动的两个后果:社会结构以士绅为中心、社会价值以功名为中心,这两个中心耦合成传统社会整合的重心。最后本文认为将由国家政治向社会生活领域的视角转换,不仅能深化与完整对科  相似文献   

3.
隐士的存在是中国古代社会既特殊而叉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由于中国封建社会有着独特的政治、经济结构和自然环境,因而隐士则是这个矛盾的社会所产生的一种尤其矛盾的现象。隐士的存在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士阶层对独立人格的执着追求,同时叉印证这种追求的幻灭以及随之而来的沉沦。由于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本文拟从唐代退隐观念的基调及社会反应;退隐行为的特征及社会处境等方面作以全面阐释。  相似文献   

4.
唐代学风的颓坏与科举制度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度起源于汉代的策试,萌芽于南北朝时期的九流常选,定型于隋代的进士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的出现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就唐代的情况来看,一方面,科举制度的推行把全国范围内的政治力量集合到一个统一的体系之中,从而使唐代的政治除了具有空前的统一性之外,还具有一种广泛性与平等性。尽管这种广泛性与平等性极其有限,却对唐代政治的稳定与经济、文化的繁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大唐帝国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鼎盛时代,科举制度的贡献不容抹杀。但是,另一方面,科举制…  相似文献   

5.
科举制:英国文官制度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宁森 《学术交流》2007,130(5):25-28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既是一种极富创意的官员选拔制度,又是一种颇具特色的社会整合机制。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它打破了魏晋以来世族、大族垄断官场的社会现实。科举制的公开性和广泛性为普通民众凭借学识进入仕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它不仅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起到了稳定封建统治的作用,而且逐渐影响到欧美等国。从18世纪中晚期科举制传至英国,到19世纪中晚期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英国的文官考试制度无不受到科举制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成为英国文官制度的渊源。  相似文献   

6.
明朝初年的科举制度朱正伦明太祖从元至正十二年起兵到洪武三十一年的四十余年中,建立健全了一套从儒生中选拔官吏的完整制度,为明朝初年的强盛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把中国封建社会的选举制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明清两朝科举制中的合理因素被英国吸收借鉴,形成了英...  相似文献   

7.
我国封建社会有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它给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也遗留给我们一副沉重的封建精神枷锁。专制主义是封建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它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封建专制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个思想家头脑里固有的,而是随着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关系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列宁曾经说过: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建立在农业生活方式和自然经济底统治上面;中国农民所受的封建剥削的源泉,是他们之以这种或那种形式束缚于土地;这种剥削的政治代表者是以皇帝为政体首脑的全体封建主和各个封建主。”列宁的这个论断,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两个方面,揭示了中国封建制度最本质的特征,认清这个特征,才能真正了解我国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思想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肖世民 《唐都学刊》2003,19(4):6-10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制度日臻完善和空前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文教政策上,尊崇儒术,兼重佛老;在学校制度上,经学学校、专科性学校、职业性教育,各领风骚;在课程设置上,学科细化,必修与选修并进.另外,唐代官学,无论在学校体制、管理结构,还是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教学内容和考试制度等方面,都集中体现和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官学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性质特点,并对以后中国古代学制的演变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门学科的地位取决于学科的价值。中国社会学自产生以来,几经波折,原因固然很多,但究其根本,仍在于学术界对其价值定位不当。从社会学的起源来看,它是西方启蒙时代的知识分子对传统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崩溃的一种反应,是社会剧烈变迁的产物,是为解决新的社会问题而产生的。从中国的实际来看,引进西方社会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社会学在中国得以恢复和发展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产生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一些社会学家在许多问题上扮演了专家的角色。因此,社会学技人民大众视为一门解决问题的学说。这就影响了社会学界对…  相似文献   

10.
《求是学刊》2017,(4):162-172
科举制由唐及宋的时代跨越有多重历史动因。唐宋科举制变革受益于这一时期诸如官制因革、社会对工商阶层规制变化等相关制度改革成果的促动,它为宋代科举制根本性嬗变铺平了外在场阈。与此同时,唐代科举制弊端积重难返的路径依赖在五代时期被打破。随着唐代旧有士族权要和新科举官僚等集团式微,五代新政权尝试冲破唐代科举制旧有制度路径,在各个方面开始新科举制路径实践。这不仅为宋代科举探索了方向,更为宋代科举制嬗变奠定了内在制度土壤。唐宋科举制变革虽发轫于五代,但关键性转折在宋初,这不仅有其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性,亦与宋初通过科举考试满足国家抑藩和统治新占领区的特殊人才取向相关。尽管宋初科举制改革有特殊时代需求,但从唐宋变革视域观之,它是唐宋科举变革各种因素层累而成,这对理解唐宋其他制度变革亦不乏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少杰 《社会》2008,28(3):46-5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利益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分化,这个不容忽视的社会事实引起了社会学界的高度重视,人们从贫富差别、阶层分化、社会矛盾和发展不平衡等多种视角对利益关系分化所引起的社会结构变迁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然而,与社会利益关系直接相关的意识形态变迁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正是研究利益关系变化引起社会结构变迁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 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直到1840年,中国仍然是一个封建社会国家,这是众所周知的客观事实。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何在?学术界讨论了几十年。值此鸦片战争150周年之际,人们回顾150年以来中国社会的变化,很自然地又考虑到这个问题。对历史学来说,这个问题是复杂的,但又是不能回避的。在吸取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个人认为,下列四个方面的问题值得考虑。  相似文献   

13.
王雅林  高凤清 《学术交流》2007,(12):141-146
从古代政治文化体制的绵绵沿革透视我国经济管理的特质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经济思想,附着于封建社会政治与伦理的理念。传统宗法制度和儒家伦理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之间的关系。这种形式的建构,为农耕经济社会的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古人"经国济民"或称"经国济世"的管理思想和携带着天然的弃私性;求均意识限制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现代管理模式的形成;重农抑商的政策及重义轻利的思想成为封建社会制约经济发展与高效管理的障碍。这些不仅是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管理和经济管理合而为一的形态表现。中国古代的经济管理形态,托体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制度;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用今人的价值观念去品鉴古人的经济管理意识,目的是从中获取睿智的思想源泉,加深对中国经济管理思想独特性的探讨,为凝缩中国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制度化儒家是传统儒家的基本存在方式。本文从讨论科举制与制度化儒家的关联入手,分析了科举制度在儒家制度化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近代以来科举制的衰落对制度化儒家的影响。指出人口的压力、国内的社会动乱、科举体制的恶质化,导致了儒家与权力和“真理”的联系逐渐松散,而新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与儒家教育观和人才观之间的根本矛盾,使得科举制被最终废除,制度化懦家也就此逐步走向解体。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和比较了目前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形态和阶段等问题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上限应确定在公元前221年。中国封建社会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形成期、成熟期和衰落期。这三个阶段并不表现为递进或递降的层序结构,因此,用周期一词表述更为准确。每一个周期都近似一个封闭的圆圈,这三个圆圈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螺旋曲线。在每一周期中,又必有一个王朝居于主导地位。汉、唐、明王朝具备这种典型性,它们的发展过程极为相似,是三个周期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王朝。全部封建社会的历史不过是这样一部兴衰史在不同层次上的重复进行,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前工业社会农村手工业的盛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加丰 《浙江学刊》2000,2(3):147-152
本文以比较的方法,从封建社会农村手工业本身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原工业化的发生问题。先讨论前工业社会手工业兴起的一般原因,及制约其发展的各种因素,然后据此说明原工业化为什么兴起于西欧而不在其它地方。这种探讨方法不仅有助于说明西欧原工业化的产生,对中国封建社会农村手工业为什么不走向原工业化的探讨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的近代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传统,决定了近代科学不可能首先在中国出现。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崛起,近代科技在西方先进国家的突飞猛进以及西学东渐和中国社会的内部发生变动,近代科学技术逐渐传入了古老的中国,并产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影响,促使了中国近代科技的产生和科技队伍的形成。本文拟对这一长达200余年的近代科技在中国传播和中国近代科技产生及发展过程,作一番较为详尽、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问题因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转型期是社会问题的高发期,这一时期的社会问题同社会转型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依据这一认识,文章从国外学者对社会结构变动与社会问题之间因果联系的分析入手,概括了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分析了这些特点对产生社会问题的影响;并指出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的总体特征、基本类型和大体走势。  相似文献   

19.
个人主体意识和权利的确立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社会公平和正义是社会现代化的基本价值,两者构成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欧封建社会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也决定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特有的深层次的矛盾.个人主体意识和权利的缺失及社会的两极分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突出问题,必须通过推进社会民主化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结合读《中国法律思想史纲》(上卷)的体会,论述我国古代法律思想中“礼治”与“法治”的关系。全文共有八个要点,观点比较鲜明,引用资料比较集中。作者通过考察“礼治”与“法治”的萌芽和发展,分析“礼治”与“法治”在夏、商、西周奴隶制社会,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及在秦、汉、隋、唐等封建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和特征,比较系统地表达了自己对“礼治”与“法治”相互渗透这一历史现象的看法;同时把研究古代问题与探讨今天伦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的问题联系起来,对建设和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作了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