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道教是具有深厚中华文化底蕴的中国本土宗教,形成于东汉晚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从考古发现来看,道教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传入西域,当时主要在中原人比较集中的吐鲁番、哈密等地区传播。东汉末年,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大量中原人士迁移到西域,中原的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文化也随之而来。北魏时期,吐鲁番地区相继出现阚、张、马、麴四姓豪门建立的地方政权,道教也因此在这里迅速传播和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2.
<正> 道教形成于东汉,历经几千年漫长岁月,不仅深入汉族民间,而且渗透于我国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和生活。其中,其对土家族的影响尤为深刻。一道教很早就传入土家族地区。东汉末年,张道陵创五斗米道不久,即携其弟子往巴蜀一带传教。其孙张鲁据汉中三十年,在巴郡南郡蛮地,“以鬼道教百姓,责人敬信巫觋,多往奉之”。魏晋以降,土家族信道者日益增多。这从史料关于土家先民“白虎人”的记载中可见一斑。《晏公类要》云:荆楚之地“有巴人焉,有白虎人焉……白虎事道”。土司制度时期,土家族地区开始建有大量的道教寺观。湘西桑植县于明成化年间即建有城隍庙,明清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在河湟地区(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与青海省东部一带)活跃着一支以回族为主的穆斯林商帮。这一商帮虽然在清代十大商帮中未占据一席之地,仅仅是晋陕商帮中的一个分支,但他们在河湟地区的经济交流中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术界对于河州商帮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党诚恩、陈宝生主编的《甘肃民族贸易史稿》;李清凌主编的《甘肃经济史》和李清凌著《西北经济史》,以及高占福《明代的甘肃回族及其社会经济发展》、赖存理《清代回族商业经济初探》等文,  相似文献   

4.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与道教关系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与道教关系初探张泽洪中国少数民族与中华传统道教,具有源远流长的关系,道教在产生、创立、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受到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深刻影响。本文根据史籍、道经的有关记载,探讨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道教传播的史实。对当令...  相似文献   

5.
东西方宗教发展迥然不同的态势,根植于东西方截然相反的宗教观.道教信仰的多神论、道教生存中的宗法依附性以及道教的信仰诉求机制等构成了道教信众的基本宗教观,在特定历史时期推动了道教的形成和发展,但同时也蕴含了道教衰退的基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证了明清时期甘肃所属州县15位进士的生平、事迹及其家世,重点提供了他们为回族的根据,以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证了明清时期陕西、四川、甘肃所属州县16位进士的生平、事迹及其家世,重点提供了他们为回族的根据,以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宋金时期,今青海、甘肃及四川西北部的安多地区,是藏族居住的一个重要区域,分布着大量藏族人口。本文拟对宋金文献中出现的安多藏族人口数据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力求对当时安多藏族人口数据及人口发展的原因得出与史实相符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日本明治时期以后,随着北海道的逐步开发,爱努人(音译,也称阿依努)的传统生活发生了变迁,一部分以渔业为生计,一部分开始经营观光业,其传统文化在大部分地区渐渐消失,但有一部分在观光地得以保留。起初是以家庭接待为主,后来演变成了民族村的形式。北海道的爱努人于1976年成立民族文化传播保存财团,1984年建立民族博物馆,1990年改称为财团法人爱努民族博物馆。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位于祖国东北边睡,是一个多民族杂散居的边疆省份。有48个少数民族,人口约200万,占全省人口的5.6%。在这些少数民族中,世居黑龙江省的有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10个民族,其总人口198万,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9%,除锡伯族外,其他世居民族均建有行政村,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大分散、小聚居,居住在农村的占70%,居住在城市和县镇的占3O%。全省建有三个自治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1个民族区(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70个民族乡(镇)及920个民族聚居村。1998年…  相似文献   

11.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族志、家乘、家牒、家志、家史等,是家族文化的载体之一,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时代。家谱在不同的时代,显现出不同的形态,曾经在传统社会发挥着各种作用,在那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家谱被认为是“四旧”之一,曾被剔除掉了。  相似文献   

12.
一、蒙古先民之服饰及其与周边民族服饰之关系形成蒙古民族的核心部落是蒙古人——室韦人——达怛人(鞑靼人)。《旧唐书》称其为“蒙兀室韦”。在突厥、回鹘统治时期(公元7-9世纪),蒙兀室韦还在额尔古纳河(望建河)流域。这时期的蒙古部落主要活动在今大兴安岭地区的深山密林中,主要从事渔猎业和牲畜饲养业等,经济活动具有游动性和不稳定性,同时受其自然条件的限制,居住方式为“巢居”、“穴居”等。其服饰也同他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及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紧密相关:以皮服为主。“夏则城居,冬逐水草,多略貂皮……男女悉衣白鹿皮襦祷”,“食肉衣皮……皆捕貂为业,冠以狐貂,衣以鱼皮”。  相似文献   

13.
在湖北省的西部,沿着三国、三峡旅游线觅去,有一林荫覆地、绿草茵茵,富饶而美丽的土地,这就是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远安县。这里,风景秀美,景色怡人,历史悠久,宗教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早在公元502年就建有道教宫观。目前,县域境内有道教和基督教两种宗教,鸣凤山道观是经县政府批准开放的唯一宗教活动场所,在宜昌周边地区和荆沙地区拥有众多信教群众。  相似文献   

14.
宋金时期,在今青海、甘肃及四川西北部的安多地区,由于安多藏族本土从未遭受西藏灭佛运动的影响、广泛的信仰藏传佛教的群众基础、藏传佛教信仰多神教徒不持戒的信仰方式,以及藏族蕃僧在政治上的崇高地位及其特权、中原王朝利用蕃部佞佛而实施羁縻政策,导致了佛教的繁荣和兴盛.  相似文献   

15.
宋金时期,在今青海、甘肃及四川西北部地区的安多藏族,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通过马贸易同中原地区保持着紧密联系。安多藏族部落同中原地区十分兴盛的马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安多地区的民族大融合,巩固了边境防务。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建有1200多个民族乡(镇)。在俄罗斯、塔塔尔、赫哲、门巴、珞巴、基诺、高山、德昂、阿昌、乌孜别克、京等11个因人口较少且聚居区域较小而没有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中,有9个建有民族乡。我国的民族乡制度在实现各民族平等、自治和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以及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河湟花儿主要流传于甘肃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湟水一带,是汉、回、东乡、保安、撒拉、藏等民族用汉语演唱的民间歌谣,它反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传统花儿的内容大多与爱情有关(这是多数人将花儿称为“情歌”的原由)。除歌唱爱情的”情歌”以外,在一定程度上花儿反映精神文化、时代风貌以及一些社会问题和西北地区的风俗习惯等。  相似文献   

18.
宕昌马土司从元代至正九(1349)年至民国二十二(1933)年,先后承袭延续达584年之久,是甘青地区土司中存在时间最长,管辖范围影响较大的土司之一。研究马土司家族延续发展的历史,对明清以来宕昌及相关周边地区的历史和甘肃地方史,甘肃藏族史研究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其家谱则是研究了解宕昌马土司家族发展延续不可替代比较重要的基础资料。宕昌马土司家谱因仅存一部,未能公开介绍和披露其主要内容,学术界了解者甚少。因此,笔者根据前不久委托宕昌县政协主席刘述提供的土司家谱复印件,作简要考述,以供地方史志和甘肃藏族史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唐王朝与新罗互使述论李大龙新罗是隋唐时期位于今朝鲜半岛南部的古国。隋王朝时期称臣于隋,文帝册封其王为上开府、乐浪郡公、新罗王。进入唐代以后,自武德四年(621)至乾宁四年(897)双方关系十分密切,使者往来不断。本文试图就所见史料对唐王朝与新罗的使者...  相似文献   

20.
西晋十六国时期,除匈奴、鲜卑、氐、羌、羯等“五胡”外,这时在西北地区(今陕、甘、宁、青)还生活着其他一些少数族类,他们散见于史籍零星的记载中。这些少数族虽没有形成一定的势力,更没有力量称雄一方,但他们在这一时期的西北地区社会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