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张建平 《山东社会科学》2012,(8):130-136,145
建立中日韩区域合作试验区是贯彻国家亚太区域战略和东亚自贸区战略、贯彻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中日韩首脑会议指示的重要部署,为我国实施蓝色经济战略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和突破口,有利于我国实施更加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和创新体制机制。试验区将成为中日韩自贸区的过渡平台。三国产业链深度对接合作,可将日韩资金技术优势和中国劳动力与市场优势结合,产生新的竞争优势。试验区将涵盖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采取中日韩"城市对接"合作模式,建立中日韩跨海经济合作区;也可采取"一区多园"模式,及重点核心园区模式深化合作。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充分认识中日韩建立FTA的可行性及制约因素,对于提高人们对中日韩建立FTA的重要性,以及推进东亚一体化进程有重要作用。中日韩经贸关系发展迅速、投资依赖加深、经贸资源优势互补性增强、金融合作的前景广阔等是建立中日韩FTA的经济基础;而儒家文化、邦交正常化则是建立中日韩FTA的文化和政治基础。但中日韩建立FTA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也不容忽视,如产业开放问题上的瓶颈问题、对区外市场的严重依赖、经济发展水平悬殊,等等。  相似文献   

3.
中日韩三国是东北亚经济的核心,自贸区的建设将使中日韩三国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基于共同经济利益的考虑,避免政治摩擦与武力冲突,积极寻求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将成为中日韩三国共赢的选择.打造中日韩经济合作先行试验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题中要义.通过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等三个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经济合作模式及特点的深入解析,提炼出对中日韩经济合作先行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启示,为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提供合作模式参考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日韩三国产业合作是三国打破经济一体化僵局的现实选择。确定三国产业合作的方向需要明晰三国产业结构间关系的性质。全球化时代,中日韩三国产业结构已处于动态的整体性演进中。该整体性演进机制中推动核心和传导机制的变化在深层次表现为三国产业间分工体制的转变,在宏观上表现为三国产业间关系的变化。面对三国产业结构整体性演进的客观趋势和存在的问题,中日韩应积极采取对策,促进三国产业合作,推进产业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振兴东北经济战略与中日韩投资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中国东北正处于东北亚“地理相邻”的地带, 振兴东北经济与中日韩投资合作必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振兴东北经济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给中日韩投资合作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从理论上来看, 振兴东北经济战略会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投资环境和条件产生很大的影响, 从而更好地满足日韩在该地区投资所需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这三个条件。而中日韩投资合作的加强也会大大促进东北经济的振兴, 会对振兴东北经济的战略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中日韩次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山东半岛在这种合作格局中发展邮轮经济的优势、劣势进行详细描述与对比,进而得出山东半岛具有发展邮轮经济的明显优势,适时提出发展邮轮经济战略对提高山东半岛在中日韩次区域合作中的话语权和谈判地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同时该文提出了山东半岛地区发展邮轮经济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7.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本昌  周萍 《理论界》2006,(10):193-194
随着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提上了议事日程。尽管中日韩三国间现在还存在诸多阻碍区域合作的制约因素,但三国经济发展潜力大、优势互补,经济关系密切、贸易不断扩大,三国合作意愿上升,形式多样,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奠定了现实基础,已使中日韩三国在原来良好的双边合作的基础上向更加广泛、更加全面的三方合作发展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在中韩FTA、中日韩FTA、RCEP等东亚地区各种经济合作机制相继开启正式谈判之际,韩国在2013年11月表明了对参与TPP谈判的关注,韩国此举对于东亚地区正在进行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韩国之所以加强了对参与TPP谈判的关注,一方面受到来自美国压力和日本加入TPP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更多地基于本国经济、政治的动因,即韩国对外经济战略选择、韩国国内经济增长以及韩美同盟关系发展等方面考虑。至于韩国是否能够加入到美国所主导的TPP中去,则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综合分析韩国对外经济战略,可以预测韩国在完成与中国的FTA协商并签署协议后,推动加入TPP进程的可能性很大。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增强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趋势。作为东北亚区域经济核心的中日韩.其地区合作情况如何,将影响到东北亚以至整个东亚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以日韩对华投资为切入点,阐述了日韩对华投资对地区合作的影响及其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0.
鉴于中国、日本和韩国经济上的密切联系和政治、安全的分离并存的二元结构现实,在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背景下,中日韩三国之间开展区域合作和取得成效将会越来越难。三国中的双边合作是不均衡的,主要是中日之间的合作难以深入。对中国而言,除了极力推动中韩自贸区建设外,也应因势而动,积极发展与韩国间的政治合作;在与日本博弈的同时稳住现实局面。  相似文献   

11.
韩天云 《理论界》2013,(7):164-166
东北亚主要国家中国、日本和韩国在战略石油储备上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获得稳定、可靠的石油来源。三国经济高度相互依存,在建立共同的战略石油储备上有现实利益诉求。但目前三国战略石油储备合作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原因在于:各国不愿让渡部分主权,对超国家的能源共同体心存怀疑;缺乏政治互信;外部示范效应缺乏。建立共同的战略石油储备不仅能切实提高各国的能源安全,而且有助于将此领域的合作观念和实践"外溢"到其他领域,更或将促进三国实现在历史问题上的和解,进而推动更广泛领域内的合作。本文认为,建立东北亚共同的战略石油储备可以分两步走,先建立中日韩战略石油储备联盟,然后建立共同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设立共同储备管理中心。  相似文献   

12.
张翀 《理论界》2011,(12):36-37
中日韩建设自贸区,是在三国启动合作机制进程之后提出的,并成为其重要内容。中日韩自贸区建设进程相当缓慢,谈判的前期研究耗时10年,而完成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并生效至少还需要5-10年时间。中日韩建设自贸区既有其进程中遇到的障碍因素,也有历史问题、领土问题、美国"搅局"等障碍因素。这些问题,使三国经济合作的进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这些障碍因素并不是"死结",是完全可以克服的。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克服以及其他积极因素的促进作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会有一个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中国推进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策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联合研究即将结束并有望在2012年进入政府谈判阶段。中日韩三国近年来在商品及服务贸易、投资以及经济合作领域保持了高度密切的联系,并存在巨大的合作潜力。该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将为中国创造更为广阔和稳定的市场以及可观的经济利益,但其意义不止于此。应从更加宏观的视角认识该自由贸易区对于中国实施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在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争取主动地位的重要战略意义,并采取积极和务实的态度推进该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与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中日韩三国的战略信赖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对影响中日韩三国战略互信关系的主要因素要以战略互信理论为主要依据,根据各自的战略定位,并在尝试建立中日韩三国战略互信度模型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应努力构筑和进一步建立中日韩三国稳定的战略互信关系,这是构建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的核心和基础.  相似文献   

15.
后疫情时期中日韩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合作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爆发,中日韩三国率先受到波及,疫情波及范围广,感染人数众多.但三国政府均采取了有效措施,很快抑制了疫情,且在应对的措施上具有相似性,如应对的及时性、理念的互助性、执行的统一性以及法律的衔接性.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贸易流通和往来已然受到阻碍,区域合作成为必然趋势.因此,中日韩三国可以依托疫情期间形成的合作基础,进一步加大合作力度,积极搭建救灾物资和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国家间防疫合作沟通机制和应急处理体制,共同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不断拓展三国的合作途径,为推动东北亚区域整体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陈光武 《理论界》2009,(6):190-193
近年来,新地区主义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理论基础越来越受到研究界的重视.新地区主义在东亚的形成和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区域化趋势密切相关,伴随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日渐清晰.目前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制度化程度低,还处在起步阶段,但向制度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已经形成.由于受到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东亚各国合作愿望更加迫切,特别是东北亚的中日韩三国,加大了合作的力度,必将会对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吴航 《人文杂志》2007,(4):188-190
中韩两国的经济合作在WTO、APEC、"10 3"、《中日韩推进三方合作联合宣言》、双边合作等多个层次上进行。地缘条件优越、经贸关系日趋紧密、经济关系互补性强以及合作氛围良好等是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有利条件。中韩经济合作要在更高层次上取得突破,重点是在中韩各种层次合作基础上构建起中韩自由贸易区框架,建立健全中韩经济摩擦解决机制,并确立经济合作区域布局。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至今,国际关系一直在剧烈变动,一些全球和地区大国都在纷纷调整各自对外战略.由于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内涵的日益错综复杂,无论多极化趋势,还是一体化潮流,往往总是同国家利益、国家主权以及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较量紧密联系在一起.本文正是围绕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立足多极化背景中国际关系运作的功能特征、结构趋向及大国的战略竞争与合作,全面分析自冷战后到新世纪前期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因、机制和规律,指出世界多极化不仅是一个渐进、归序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相依共存、协调互动的系统,应由此努力从更高程度推动整个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相似文献   

19.
中日韩所环绕的黄海、东海作为典型的半闭海,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与相邻的海洋环境分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区域性特征明显,进行区域合作,缔结区域性条约或者协定更加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但由于环境诉求存在差异、政治环境复杂、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等因素,至今尚未形成具有普遍法律约束力的海洋环境保护立法规范。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日本单方面宣布福岛核污染水排放,使得该区域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同时,现有的各国或者双边以及东北亚区域间海洋环境合作的弊端日益凸显,亟需寻找新的合作手段与方式。中日韩三国在东海利益交织,具有共同的目标利益及良好的合作基础。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以及全球性条约和区域性实践的推进,中日韩构建区域环境合作机制的时机逐渐成熟。建设具有约束力的法律规范的合作机制,对于解决福岛核污染水排海事件以及推动黄海、东海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的海洋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美国通过控制和影响东亚地区合作机制来实现其诸多利益的诉求,最终达到保持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主导地位".东亚地区的合作机制众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和东盟+中日韩"10+3"、东亚峰会为代表的东亚机制以及近年来崭露头角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机制,这两大机制的区别在于要不要排除美国.奥巴马努力推动美国加入"垮太平洋伙伴关系"的谈判.显示了奥巴马"重返东亚"的战略思路.奥巴马着力多渠道、多方式谋求参与、改造和领导东亚合作机制,试图将APEC与东亚峰会融合,以亚太合作覆盖东亚合作;以11PP引领亚太经济合作,对亚太现存经济格局重新洗牌;以美国主导取代东盟领导,重返东亚"领袖"地位;以"亚太自贸区"取代"东亚自贸区",以"亚太共同体"取代"东亚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