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八年欧洲国际关系史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争霸世界的历史,这场争霸斗争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当时,争夺世界霸权的德国和英法帝国主义,为了欺骗人民,麻痹对方,风尘仆仆,频繁会晤。“和平”协定,庄严“保证”一个接着一个;“裁军”计划,“保障边界”花样不断翻新。一个阴险狡诈玩弄声东击西,一个居心叵测妄图祸水东引,双方为了争夺欧洲这块肥肉进行着疯狂的斗争。当时不少国家为帝国主义的“和平歌唱”所迷惑,不少国家在帝国主义制造的所谓“国际保证”虚幻安全下失去警惕,以而在战争中吃了大亏。历史是一面镜子。剖析一下一九三三——一九三八年这段欧洲国际关系史,将有助于我们拨开“缓和”迷雾,揭穿超级大国假和平、真备战的本质,提高我们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的自觉性,从精神上和物质上作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为进一步巩固我国无产阶级专政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2.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两者相较,第二次世界大战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其中最明显、最突出、对战后影响至深的有三大特点:第一军事行动规模巨大,军工生产空前发展,人员物资损失浩巨。首先,从战争的规模看。在时间方面,一次大战持续了四年三个多月,二次大战长达六年之久,如果加上局部战争(指1931年到1939年中国的抗战),更长达十四年。在参战国家和人口方面,一次大战是三十六个国家,十亿五千万人,占世界总人口的百分  相似文献   

3.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一般认为:“二战”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帝国主义战争,后一阶段为反法西斯战争。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认为:“二战”自始至终都是反法西斯战争,前后只有形式不同,并无性质差异。一般说来,中学教科书的观点,是学术界公认的。现以中学教科书材料说明我国史学界对“二战”性质的认识情况。1960年版高中《世界现代史》说:“它开始的时候,是德国法西斯和英法等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苏联参战以后,它成为全世界人类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角,同盟各国的共产党都参加了这个战争,战争的性…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今年是这一场具有反法西斯性质的,并把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信仰的人民,为着一个共同的正义目的联合起来,进行光辉战斗并取得伟大胜利四十周年。当炮火静寂,硝烟散尽,抚今思昔,人们能从这场战争中得出什么经验和教训呢?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世界资本主义陷入深刻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形势下爆发的。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是现代侵略战争的根源。帝国主义各国奉行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问题,国内外的学者们曾撰写了不少论著。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以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分为性质不同的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为帝国主义战争,第二阶段为反法西斯正义战争。但在阶段划分上又有两种主张:一种认为,1941年6月苏联参战根本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政治性质;另一种认为,1940年5月希特勒德国进攻西欧,英法被迫抗击,战争性质由帝国主义战争转变为反法西斯战争。第二种看法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自始至终是一场反法西斯正义性质的战争。我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始终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战争,即法西斯的侵略战争与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但战争不同阶段,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战争所占主次不同。战争第一阶段,法西斯侵略战争占主导地位;战争第二阶段,反法西斯正义战争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英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当时的国际关系和国内形势有密切关系。在欧洲形势异常紧张的情况下,英国自由党的两届政府为了准备战争和稳定国内的统治,进行了一些重要的社会改革,从而使英国走上了战争的轨道。本文仅就当时英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着重分析英国社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国际关系在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年中,英国在国际上的主要敌手是法国和俄国。从九十年代开始,英德之间的关系开始恶化。德国的商品把英国的商品从许多国家中排挤出去,德国也尽量在各处对抗英国的殖民政策。到二十世纪初,国际关系已发生了明显变化。尤其到大战前夕,德国又提出重新分割世界的要求,并积极扩军备战。德国的野心首先威胁着英国海外殖民地。因此,英德之间的矛盾便成为帝国主义诸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了。  相似文献   

7.
因袭已久的一种传统说法是,192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战争策源地形成及第二次大战爆发的原因之一。关于这一点,苏联科学院主编的《世界通史》写道:192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对国际局势也发生很大的影响。帝国主义国家竭力推行侵略政策,以致产生新的世界战争策源地”;格列奇科及乌斯季诺夫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更强调指出:“在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的条件下,帝国主义国家的统治集团中,产生了……通过战争来解决矛盾的新计划”  相似文献   

8.
四、如何划分大战的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下同)应划分为几个阶段、又如何划分、才符合战争本身的发展?国内的传统说法是: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进攻波兰,(英、法被迫宣战),二战开始,这是帝国主义战争,是二战的初期阶段。1941年6月22日苏联参战,战争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这标志着二战由初期的帝国土义战争转变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新阶段,这是根据战争性质把二战分为两个阶段;也有把二战划分为三个阶段的,从德国进攻波兰到法国的失败为第一阶段,从“英国当时成了纳粹德国仅存的劲敌”到日本偷袭珍珠港为第二阶段,美国参战至日本投降为第三阶段,这是根据战争进  相似文献   

9.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芦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围绕着“七七”事变后的中国局势,形成了国际斗争的一个漩涡。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都十分关注,考虑各自的对策,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非常重要的一段国际关系史。然而世界现代史著作往往语焉未详。现根据所见当时内外报刊,以及后来发表的有关资料,加以整理概括,就教于史学界的前辈和同行。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国家史学界一致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初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同,是帝国主义列强间为了分割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对于参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强盗战争。只是到了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由于希特勒德国进攻苏联,就引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的急剧转变……战争的本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我国史学界一般也持相同看法,肯定“这次世界大战的特点在于它有着性质不同的两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1.
帝国主义之间的国际关系,“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即争夺领土。”欧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帝国主义争夺的战略重点,欧洲也就成了帝国主义列强互相厮杀的主要战场。交战国集团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孤立和战胜敌人,因此争取新的盟国,成了大战期间交战  相似文献   

12.
国际史的实践就是民族国家之间关系史的实践,它起自十九世纪,其标志是大量国际条约以及各国外交文献的公布。首先是英国公布了官方蓝皮书,接着各国也公布了有关普法战争的起因和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源的文件。十九世纪甚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欧洲的历史学家基本上是些研究欧洲各国外交的历史学家、而不象今天那样,是些研究一、两个欧洲国家国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各国政府及有关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都十分重视对“二战史”的研究。大战结束不久,一部分档案材料和著作即开始问世;六十年代以来,大量档案材料陆续公布,各种回忆录,各方面的专著亦迭连出版。1967年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国际委员会》,有40多个国家参加。“二战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了。我国史学工作者也十分注意“二战史”的研究。早在五十年代前期,就曾开展过有关二次大战问题的讨论。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史学工作者以新的战斗姿态投入了“二战  相似文献   

14.
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是季米特洛夫1937年提出来的科学论断。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未全面爆发,但是,法西斯主义国家挑起的局部战争已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打了起来。本文拟以纳粹德国为例,对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这一科学结论作些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5.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发动和组织欧洲各国参加的反法联盟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的一场重大国际冲突。这场战争长达二十余年,战火烧遍欧洲大陆,幅射阿拉伯地区,波及大西洋、地中海水域,给欧洲各国以深远影响。为什么会发生这场重大国际冲突,欧洲各封建君主国特别是资本主义的英国参战的动因是什么,值得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伦敦大学历史学高级讲师F.哈科特和F. 鲁滨逊,根据该大学所开设的二十世纪世界史课程的教学经验,编纂了一本文献目录性质的著作:《二十世纪世界史》。该书提出了27个主要研究课题:权力的基础、民族主义和民族主义运动、帝国主义、非殖民化、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现代化和“传统”、宗教和现代国家、农民社会和现代国家、技术进步的影响、战争的影响、政治发展问题、革命、恐怖主义、人口、都市化、能源、种族和有色人种、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拉丁美洲、美国、苏联、建立国际新秩序。该书就每一研究课题作一简略的概述并列举研究该课题的基本参考书目。自本期起将陆续择要介绍该书内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快四十周年了,但有关大战全局的一些问题如大战始于何时,它的性质是什么等,仍各持其说。在国内,如同国外一样,多数认为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大战初期是帝国主义战争,后转变为反法西斯战争。至于谁发动大战,国外有的著作明确提出“法西斯德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国内未曾专题讨论,但在有的名词解释和论述中也有类似提法,甚至还有“德国法西斯提前发动第二次世界犬战”之说。上述论点,已在有关报刊中广为流传。但首先应弄清楚谁发动了大战,然后才能确定大战始于何时、以及大战的性质。本文从历史实际出发,对上列三个相关问题,提点粗浅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8.
战后四十年的国际关系经历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和发展,和战前相比,具有了某些新的特点,而且从发展方向看,显现了一种新的趋势。这些都是研究战后国际关系史不可不注意的问题。战后国际关系的特点是:打破了以维持欧洲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它的发展趋势不是从两极走向多极或三角世界,以一种新的形式恢复旧式强权政治,而是朝着新的三个世界的方向发展。第三世界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体现了时代的正义潮流。  相似文献   

19.
列宁说:“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是马克思主义者坚信不疑的观点。但是战后40多年来,不仅未爆发帝国主义的世界大战,而且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也未爆发直接的战争。相反,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社会主义国家与民族独立国家之间、以及民族独立国家之间,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以致大规模的战争。于是,现代战争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如何看待列宁的上述论断?以及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  相似文献   

20.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德国帝国主义提出了野心勃勃的“世界政策”,除了大力扩张海军外,还把“东进”作为主要方向,进一步加强了对近东、小亚地区的攻势,巴尔干半岛则成了“东进”的前哨。德国帝国主义在巴尔干追求的不是一般性的侵略利益。这一地区不仅是德国经济渗透的重点,而且从一开始它就与德国的“世界政策”、欧洲霸权问题有密切联系,在德国战前整个对外政策中占有特殊地位。德国的政策在使巴尔干成为欧洲的“火药库”、第一次世界大战策源地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一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德国帝国主义利用巴尔干国家政治分立、经济落后的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