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篇译著是美国著名进步历史学家丰纳教授在一九八一年即将在美国出版的《美国黑人史》第二卷中的第一章.这一章精辟地分析了奴隶制史学的发展,自成独立体系,现已征得作者同意,先节译成中文,以飨读者.菲力普·S·丰纳教授(旧译方纳)是我国美国史研究者所熟悉的作家,他所著的《美国劳工运动史》第一、二两卷早已译成中文由中央人民出版社出版.他写的《美国劳工运动史》第五卷已于今年上半年在美国出版.他正在继续从事《美国劳工运动史》第六卷和其他著作的写作、出版工作.丰纳教授著述极为丰富,他编辑、著作约四十种,范围广泛,包括美国工人运动史、黑人运动史、美国史学史、美国思想文化史、美国著名思想家、人民领袖的传记等各个方面,以研究与论著深湛著称.本文论述了迄今为止美国各个史学流派对美国内战前南部黑奴制的各种观点.丰纳教授以大量的翔实材料,评述了十九世纪以来白人历史学家詹姆士·叔勒、罗德斯等对黑奴私有制的看法,既肯定他们谴责这种制度是强迫劳动制度的正确性,同时也批评他们的"白  相似文献   

2.
赵健秀的写作一直致力于反对美国文化中的华裔刻板形象,恢复勇敢、自信、爱冒险的华裔历史和英雄传统.但他塑造的英雄形象都受到了美国价值观的深刻影响,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中国文化形象.他利用中国文化,并将其作为一种符号,试图赋予它们一定的喻指实践,从而达到自己的写作目的.  相似文献   

3.
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评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活中和文化上惯于追新逐异的美国人之所以特别喜爱传统主义诗人弗罗斯特,有三个原因:其一,他主要以新英格兰的乡土生活为题材并用新英格兰普通人的日常口语写作;其二,他的作品在艺术上的精巧构思、内容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给人留下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其三,他的作品反映了20世纪前半期的美国生活和美国人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4.
由于索尔·贝娄的犹太身份和美国生活的双重背景使得他的作品兼具浓郁的犹太性和美国味。在他6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的犹太性逐渐减少,而美国味逐渐增强。对索尔·贝娄三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中主人公进行分析,探索他写作中的犹太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表现了贝娄的跨文化写作特性和世界作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从写作的本质出发,重新审视了写作与阅读的关系,并探索思考了中学写作教学的一种新的有效模式——读后感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6.
作家有三种,一种是凭才气写作,一种是靠知识写作,还有一种是依生命写作.张炜显然属于后一种.在他近年的小说创作中,尤其是写过《秋天的思索》和《秋天的愤怒》后,他似乎更专注于对生命、自然的意义的寻求.这种寻求包融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作家思考的结果,愤激的结果,它是中国农民从未有过的一种新的觉醒,是农民不满足于经济上的初步丰裕而要求精神上的从传统人向现代人蜕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美国华裔作家作为全球流散群体中的一支,游离于故国与所居住国文化之间,以边缘人的双重视角去审视中美两种文化,思考并实践着文化的变迁、融合和生长。他们的写作无一例外地探讨了在强势异地流散者的文化身份危机、文化身份重构及人类整体文化的命运和走势等问题。因此,我们可以基于后殖民理论,从流散批评的视角出发,来探讨美国华裔写作中流散者的身份焦虑。  相似文献   

8.
一弗雷德里克·J.特纳(Frederick Jackson Turner,1861——1932年)是美国“中西部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个写作较少、但对美国史学影响很大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他一生中,写了总共不超过卅篇论文,其中有些收集在《美国历史的边疆问题》一  相似文献   

9.
你为谁写作     
奥尔罕·帕慕克在文中回顾了自己不同时期对“你为谁写作”这一问题的思考。他认为小说艺术在任何意义上都是一种民族艺术,不仅是对民族的叙说,也是对全世界读者的叙说。小说写作和阅读所承载的意义因时代不同而不同。世界性作家的写作目的是为了理想的读者,而不仅仅局限于本土读者。  相似文献   

10.
鹤发童颜,却已早逾九旬。 笔耕不辍,竟是耄耋老人。 邢文杰现已93岁高龄。在91岁华诞之际,这位特别的老人收到了两个儿子送给他的特别寿礼——将其1990年至1997年发表于《太原晚报》的近200篇短文汇编成集,名为《夕阳红》。心境淡泊的老人对此很不赞同。两个儿子深谙父亲酷爱写作之情,他们把此作为父亲用心拥抱生活之馈赠,以尽孝心,并恭请著名  相似文献   

11.
重提80年代是一种学术上的研究方法,也是反观90年代以来学术研究现象的一种理性思考。北岛的诗歌写作与历史的文学传统有着紧密的精神联系,他的独特的文学意象与文学感受秉承了纯文学的文化观念,北岛的诗歌以对理想的形而上表述的方式呈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精神,成为后继的文学写作的资源。  相似文献   

12.
你为谁写作?     
奥尔罕·帕慕克在文中回顾了自己不同时期时"你为谁写作"这一问题的思考.他认为小说艺术在任何意义上都是一种民族艺术.不仅是对民族的叙说.也是对全世界读者的叙说.小说写作和阅读所承载的意义因时代不同而不同.世界性作家的写作目的是为了理想的读者.而不仅仅局限于本土读者.  相似文献   

13.
前几天,我注册进了一个全球性的聊天网站,还没等我找到适合的国外网友聊天呢,一个网名叫"中国梦"的美国少年先加我作好友了。聊了几句后才知道,这位美国少年叫丹尼尔,是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个中学生,从上个学期开始学习中文课以来,他就对中国的各种文化非常景仰,特别想到中国来一次,所以丹尼尔运用自己仅有的一点中文知识,给自己起了这个中文  相似文献   

14.
东北师范大学孟宪强副教授、吉林大学张泗洋教授与美国密西根州萨基诺大学王裕珩教授经过酝酿协商,双方达成协议,决定合作编写《莎士比亚在中国》与《莎士比亚在美国》两本书。这两本书均同时用中文和英文两种版本出版,预定于1990~1991年底出版。1988年12月19日在东北师范大学讨论了有关合作问  相似文献   

15.
鹰口救子     
《阅读与作文》2014,(8):24-26
张铭原来是河南省开封市的一名摄影爱好者,2003年赴美成为了美国地理协会的专职自然摄影师。6年来,他几乎跑遍了五大洲,与自然界的许多毒虫猛兽都有过近距离接触。在张铭那间不很大的照片存放室里,一张张照片见证了他经历过的许多惊心动魄的拍摄经历。  相似文献   

16.
以往中文专业写作课以文章构成要素为主流内容体系,造成学生只懂文章知识而未能有效提高写作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写作原理被引入中文专业写作课程,但"形而上"纯理论让学生感觉抽象深奥。中文专业写作课程内容必须重新设置。根据中文专业特点,中文专业写作课程应以培养学生文学创作能力、新闻写作能力和科研写作能力为课程内容设置的根本目的,并以此编写《大学写作教程》。  相似文献   

17.
斯坦贝克是上世纪一名具有强烈生态意识的作家.他的作品突破了狭隘的“人类中心论”的朴素生态观,多次表达了他对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理解,对于自然的“魅”的力量的敬畏,以及生命循环论的观点.他在作品中提出了现代社会所存在的人性堕落、战争、物质崇拜等所带来的人与自然割裂的问题,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观察来引导人们思考这些问题所带来的恶果、提出解决办法.从朴素的田园思想到关于现代人类社会的思考,斯坦贝克的生态意识写作从传统的“生态意义写作”向“生态写作”过渡,其作品对于现代社会具有警示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8.
母亲的勇气     
2006年12月14日,深夜11时24分,在美国洛杉矶国际机场,一位头发花白的东方女人引起了乘客们的注意。她挎着黑色的背包,背包上贴有一张用透明胶带层层缠绕的醒目的A4纸,上面用中文写着徐莺瑞3个字。  相似文献   

19.
对重视和加强校报新闻评论工作的思考樊成现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邵华泽在他的《新闻评论写作漫谈》一书中说:“新闻评论是报纸的旗帜.一张报纸、它的水平的高低杉响的大小,很重要的要看评论的水平.要提高报纸的质量,首要的是提高报纸评论的质量.”关于新闻评论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达拉斯·斯麦兹是公认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奠基人,其研究从批判美国电子传播政策和电视内容开始,将传播技术视为一种社会建构,认为信息自由流通只是一个神话。他提出了受众商品论,认为受众被媒体出售给广告商;他思考了美国传播工业在全球的扩张,以及加拿大传播工业对美国的依附,提出了媒介依附理论。他的理论推演和批判精神影响了一批后来者走上政治经济学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