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仅会引起人们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而且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的重大变化。从哲学上论证经济体制改革和生活方式变革的辩证关系,是当前历史唯物主义需要解决的一个新课题。生活方式问题,不是新问题,地球上有了人,就有生活,就有生活方式。广义的生活方式是指人们的一切生活活动,其中包括生产活动;狭义的生活方式是指物质生产以外的人们的各种活动,即“人的衣食住行、工作、休息、娱乐等方面的状况”。这里主要是从狭义生活方式来论证“改革”与“变革”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二十年来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同时,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创造了奇迹,但是长时期以来,我国经济一向存在高投入,低效益并不时伴以高的通货膨胀,这些问题成为围绕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中共中央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实现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以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转变”的…  相似文献   

3.
民族生活方式,是指各个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的日常行为模式的总和。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体系,包括一个民族的物质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三大方面。民族生活方式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而不断变化。本文仅就经济体制改革对民族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如何使民族生活方式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 在当前方兴未艾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人们往往会发现两种很不谐调,甚至截然相反的现象。一种是。有些地方的改革在法律的保障下取得丰硕成果,改革家受到赞扬、奖励;另一种是,改革因“不合法”而阻力重重、改革家受到指责。甚至受到处罚。同一国家的同一历史时期,在同一问题上,竟然发生这种奇怪的现象,不能不引起一切关心经济体制改革的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深入探讨经济增长方式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长期实行的粗放型经济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把更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准则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法律成为调节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正确理解经济体制改革与法律意识的辩证关系,努力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是正确运用法律手段,控制和调节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  相似文献   

7.
基于经济体制是一个系统,改进系统功能的目标既已确定,那么就需要一个相应的合理的经济运行机制。为了形成这种运行机制,就需要相应改革体制的构造。诚然,改革体制的方案并非唯一,但无论那种方案,都该有一个能带动改革全局的链条。以我之见,这根链条就是股份制在中国的发育。这是因为任何目标体系都可以分为许多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单元目标。而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中,至少包括三个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必然导致人们道德观念的深刻变革。本文拟就道德观念是经济基础的反映,经济体制改革与道德观念变更的关系以及树立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相适应的道德观念等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主要从四个方面实现了对"实体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超越;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教父",海德格尔的建构生成思维方式是对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深化与补充;海德格尔哲学及其后现代主义思潮并没有真正消解与超越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更代表不了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在规范当代人类思想活动、实践活动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创新方面,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仍然有着不容置疑的奠基性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就必然提到日程上来。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並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改革。只有科学地认识这一问题,才能正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和特点、坚持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11.
思维方式是人们思维的深层结构,是社会存在方式的沉积。现代科学技术在冲击不适应现实发展的旧的思维方式的同时,也创造着一系列科学的思维方法。思维方式反映一个民族的智能水平,落后的思维方式往往寄生于愚昧无知的土壤上,科学的威力则表现在扫除愚昧无知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思维方式上的更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式方式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基于对我国渐进式改革方式的利弊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现实特点的分析,今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应当把总体上的渐进改革与局部的激进式改革结合起来,努力作到既注意改革的循序渐进,又不失时机地在重要环节上取得突破,以便带动改革全局,加快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国当前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目的是为了消除传统经济体制的弊端,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增强企业的活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的行政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的现象越来越突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果,有不少被不适应的行政体制扼杀或吞噬了。我国已经到了不大刀阔斧地改革行政体制经济就无法高速发展的地步。经济体制改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化,市场经济与政治民主建设,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合的多重矛盾关系出发,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同志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创造性思考与回答。随着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强烈地呼唤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对经济规律的研究不能代替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研究;社会主义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体制系统与生产力的矛盾;目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属于“调整型”的生产关系变革;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改革决策要充分估量人们的各种意志、特别是逆向意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经济改革不仅是计划方式、行为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从更根本的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变革。在我们现实的改革之中,之所以会出现许多难以尽如人意甚至事与愿违的地方,原因正在于只注重了计划方式、行为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而忽视了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因此,变革原有思维方式当是今后改革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伦理学日益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的挑战,诸如打破“大锅饭”会不会助长利己主义;实行奖金不封顶会不会导致“一切向钱看”;发展商品经济会不会盛行唯利是图的邪气,提倡企业竞争会不会破坏互助协作等等。一句话,经济改革会不  相似文献   

18.
基础创立法,法又为自己的基础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政治、法律、哲学、宗教、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着并对基础发生影响。”①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随着《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全面贯彻,正在向纵深发展,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法同步前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准则需要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国家立法机关要加快经济立法,法院要加强经济案件的审判工作,检察院要加强对经济犯罪行为的检察工作,司法部门要积极为经济建设提供法律服务。”中央的这一决定充分表明,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法的关系极为密切,经济法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地位和作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准则需要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国家立法机关要加快经济立法,法院要加强经济案件的审判工作,检察院要加强对经济犯罪行为的检察工作,司法部门要积极为经济建设提供法律服务。”中央的这一决定充分表明,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法的关系极为密切,经济法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为重要。因此,以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法为题,结合当前改革实践,进行一些讨论,无论是对于促进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还是对于经济法自身的建设,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