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心的天国─—许地山小说论谭丽娟(一)许地山是于宗教徒,他以悲悯情操,谛视红尘凡世的生离死别、喜怒哀乐,以冷静的思辨和对生命悲剧性的深切凝视,试图在人生苦难的黑洞中寻找一条理想的飞渡深渊的虹桥。宗教的力量在于“内功”─—齐心修身。许地山的依佛教,导致他...  相似文献   

2.
许地山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和重要成员.同文学研究会的其他作家一样,他的创作也是“为人生”的.但他又有着与文学研究会其他作家迥然不同的特点.早年执教南洋的生活经历,使他的作品富有奇特的异域情调,对宗教的信仰和研究,使他的作品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真实地写出被侮辱被损害者的不幸与苦难的同时,他常常对人生作出自己的解释.不论在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许地山都是一个有着独特风格的作家.  相似文献   

3.
文化启蒙与宗教情感--论鲁迅、许地山笔下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待女性问题上,鲁迅是一个清醒的启蒙主义者.他常常把笔下的女性看作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受害者和牺牲品,抓住她们精神创伤的一点,深入地开掘,提炼出一系列文化形象的符码.而作为一名基督徒和宗教研究者,许地山常常把宽厚仁爱的女主人公放置在异域他乡,历尽人生磨难,终至获得达观知命、苦乐随缘的宗教情怀.  相似文献   

4.
苦难的现实、博大的人道情怀及对宗教的亲和力 ,导致许地山小说挥之不去的宗教情结。幸福在彼岸、宿命论、破“我执”、“无我”、“利他”是许地山小说宗教意识的具体表现。宗教意识在许地山的前期小说中显得直白浅露 ,在后期小说中变得藏而不露。宗教情结既成就了许地山 ,也局限了许地山。  相似文献   

5.
略论《空山灵雨》与印度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度佛学的佛义是许地山创作《空山灵雨》选择性接受的第一个对象,是他探索生命、思考人生的一个工具。“多苦”、“虚空”使他试图从佛教信仰中推演出一套立身处世之道。他想通过佛教研究而找到人生希望。《空山灵雨》是许地山对人生进行探索而写下的一份独特的答卷,它的文本充满了许地山研究佛学而不迷信佛学的质疑,在质疑中,他由“谈佛”走向了“反佛”之路,由信士而斗士。  相似文献   

6.
宗教因素在许地山、无名氏和张承志作品里有着不同的表现 ,三位作家的宗教书写分别代表了宗教因素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三种表现形态 ,亦即三个浪漫质点。其中 ,许地山的作品突出了宗教的“灵性” ,无名氏在写作中张扬着宗教浪漫主义的“理念化”色彩 ,而张承志试图以一种“清洁的精神”同他置身的世俗世界进行对抗。这三个质点事实上是宗教浪漫主义特性的不同侧面 ,同时体现了 2 0世纪中国宗教书写浪漫表现的三个层次、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许地山在早期曾有浓厚的宗教思想.<空山灵雨>等散文是其精神变化的源头.关心现实的疾苦,怀有个人救赎和人间救赎的愿望,执着现世爱欲的哲理思考等,是他散文的基本精神表现,是其"生本不乐"的潜在的精神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及其宗教旅游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宗教文化是宗教旅游发展的前提条件,而宗教旅游对宗教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 用。本文分析了五台山的佛教文化概况,阐述了其宗教旅游现状及未来发展,并提出了五台山宗教旅游发展措 施。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高度重视佛教文化,他认为,佛教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不了解佛教,就不能真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他精读佛教经典,在他的鸿篇巨制中每每体现出佛教文化的精粹。他反对教条,主张变革,所以他高度评价禅宗六祖慧能。他赞赏佛家的慈悲为怀。从社会主义文化的多元化角度出发,毛泽东主张,尊重广大人民群众意愿,对宗教采取保护政策。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史铁生就在其小说创作中试图解答"我"如何在场的人生哲学问题.但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他却越来越相信作家理应向世人奉献自己的生命迷途.在近年来的小说创作中,史铁生通过讲述"我"与他人之间的相遇事故,传达了一种关乎人类存在本源的宗教哲学思想.从描绘"我"如何在场的人生寓言,到体现宗教关怀意识的神性言说,史铁生用他的思想与言辞,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与关怀.  相似文献   

11.
废名自幼深受故乡浓厚的佛教文化熏习,其思想理路游走于儒佛之间。抗日战争爆发后十年间的乡村避难生活改变了废名的人生轨迹,也使废名思想由援佛证儒、会通儒佛而至出佛归儒,在精神体认与自我塑造中确立了儒家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严羽《沧浪诗话》出现后,几百年来对此书的争议一直未曾停止,可谓毁誉参半。不仅有对此书观点的不同意见,连他使用的"以禅喻诗"的方法也遭人批判。严羽之所以"以禅喻诗"来说明他的诗学理论,与当时的时代环境和诗学风气有很大关系。"以禅喻诗"只是他采用的一种方法与手段,目的是为了说明诗歌的主旨即是"吟咏情性",这重新开创了中国诗学理论的审美本质。  相似文献   

13.
孙秀昌 《河北学刊》2006,26(1):35-41
以祈向超越之维的生存哲学进入文化史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当其把哲学的慧眼投向与人的自由选择和生存交往关联着的历史时,也便自然地由此提出了一种独具人文智慧的历史哲学。本文通过在历史绝对主义与历史相对主义所构成的张力下悉心体悟雅氏历史哲学中的核心范畴“轴心时代”,以期对关涉其历史哲学枢机的“唯一的结构”有所省思;并借着对他的“生存辩证法”与“生存的历史性”的阐说,试图对“轴心时代”涵贯的人文意蕴有所掘发。  相似文献   

14.
刘毅 《北方论丛》2004,(4):58-60
川端康成文学是日本传统文化底蕴与西方现代文化的有机交融,<伊豆的舞女>则是他告别新感觉派、打造独特的文学之路的最初尝试,堪称川端康成文学之花的蓓蕾.在清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背后,含蓄地体现了这部作品的潜在主题.  相似文献   

15.
“追体验”的思维理路是徐复观美学思想的特色,他的这一问学方式源于他自身独特的人生经历、现实困境的面对以及对中国文化的独有觉解。因此,徐复观在解读古圣先贤的思想时透出生命的意蕴。徐复观的这一诠释方式不同于西方文论中的作者中心论、本文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  相似文献   

16.
鲁迅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的精神挖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 《齐鲁学刊》2005,(5):101-103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挖掘最深的作家。在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进行猛烈而全方位的抨击时,他非常注重在批判对象的思想与精神深处进行发掘。其对中国封建文化“吃人”意象的精神阐释的深刻性在于:不但惊醒了世人,而且昭示了后人,为后来者的探索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17.
魏真 《河南社会科学》2004,12(5):129-131
"玉器时代"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考古界提出的一个历史分期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基于良渚文化遗址中出现的大量玉礼器所反映出来的文化信息.对"玉器时代"应该慎下结论,特别是在目前考古材料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只能将其视为良渚等文化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以宗法制度的形成、玉器的礼器化为特点的.  相似文献   

18.
吴钧 《齐鲁学刊》2008,(2):144-146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叛逆的勇士",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无疑对鲁迅的精神世界和文学创作及翻译活动产生了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鲁迅的"中间物"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鲁迅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开拓出一条使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核心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共同富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中国的先进生产力。但生产力的发展如果没有社会先进文化的更新和发展,又是不可能顺利实现的。所以,中国共产党不仅要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还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的思想整体,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每一个党员都必须以此为政治道德约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和政治觉悟。  相似文献   

20.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革命民主主义者,是近代中国一位不可多得的学贯中西的人物,也是清末民初文化调和论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中和”理念贯穿于蔡元培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