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宁 《天府新论》2024,(3):68-79
中国传统国家形态问题是当今学界研究历久弥新的理论问题。前辈学者以社会的三次大分工为基点,充分挖掘了中国传统国家的家户因素,并将其作为形塑中国传统“家户国家”形态的基础性制度,具有自成一体的理论价值。然而从中国历史的长时段来看,社会分工并非中国产生家户及其制度的理论缘由。在国家及家户的关系上,本文试图指出是国家权力塑造了家户,而非家户形塑出相应的国家形态,中国传统家户组织在宗族世族的包裹下也缺少相应的力量来影响国家形态。而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的控制和运行机制,王权主义在事实上起着支撑君主集权政治体系的作用,它以“天盖式的权力体系”全面支配着包括家户在内的中国传统社会,形塑了传统中国的大共同体本位特征。就此而言,中国传统的国家形态应是王权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期,楚国是较早实现集权政治的国家。尽管楚国这时的集权政治,与以后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政治相比,还只是一种雏型,但它却为以后封建社会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巩固,开拓了先河,对于我国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对后世君主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下列几方面作一初步的探索。一、从县制的设立看楚国王权的集中在中国封建社会中,郡县制与中央集权政治是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郡县制,中央集权就失去了组织基础。因为郡县制度有两大基本特点:一是郡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16,(3):95-100
法国大革命是由财政危机、社会冲突引发的,但是如果追根溯源,路易家族追求的国家集权,才是导致大革命的"罪魁祸首"。国家集权消解了贵族和僧侣阶层的权力,将他们变成了只想保住免税特权的"寄生阶层",使得贵族、僧侣与农民之间不再具有相互依赖关系,社会成为散沙;国家集权吞噬了司法系统,使之沦为长官意志的附庸,不但堵塞了依法化解社会冲突的可能渠道,而且让百姓失去了司法信仰,不再尊重法律和程序;国家集权剥夺了知识分子参加政治生活的机会,使其思想变得极度纯真和理想,为暴力革命提供了合法外衣。更重要的是,路易王朝在破坏传统社会组织的同时,却无力承担现代国家所应履行的公共责任。这样的国家必不可免地会激发民众暴烈甚至盲目的反抗。  相似文献   

4.
发展经济时期是指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现代的工业经济的过渡经济时期,当今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这个经济时期。由于经济落后、人口增长过快、市场发育不全和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使其政府至少面临五大矛盾。一、集权与分权的矛盾。当今发展中国家不仅存在西方国家当年在发展时期的困难,如资金短缺、技术力量不足、失业大军存在、部门经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严重不公、市场机制发育不全等等,而巨这些困难的程度,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比当年重,甚至面临西方国家当年没有的困难:由于高科技的传入,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力发展不…  相似文献   

5.
政治稳定对每一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维护政治稳定的局面,并在稳定的前提下实现政治发展及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传统的稳定是一种静态的稳定,现代社会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稳定,这是社会转型期唯一可供选择的政治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6.
我国封建社会中央官僚体制萌芽于春秋时期.逐渐形成于战国之世,确立于秦统一之后,隋唐时期出现了大发展,到明清时期,又有重大变革,这一切无不与君主集权的加强密切相关。一、中央官僚体制的确立封建专制中央官僚体制的核心是君主专制,而君主专制的萌芽很早,在奴隶社会瓦解时期——春秋时期即已初思端倪.对此,已有学者作了较为充分的研究,认为当时的君主专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君主独裁的政治统治,君主拥有无限权力,君主个人意志凌驾在整个社会之上,政治上专断独行。在君主专制统治下,不仅被统治阶级没有任何民主权力,就…  相似文献   

7.
亨廷顿的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思想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亚、非、拉地区一大批国家纷纷摆脱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获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并在席卷全球的现代化的浪潮下启动了各自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过程。与此同时,出于遏制封锁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需要,西方国家开始对这些国家实行政治渗透和经济技术援助,企图以西方国家的模式来塑造这些国家,然而直到ed年代,除了个别国家和地区(如所谓的“亚洲四小龙”)以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摆脱贫困与落后,反而陷入了普遍的政治动荡和暴力冲突,掉进了所谓“发展的陷井”,传统社会似乎已经消失,预想中…  相似文献   

8.
政治稳定对每一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维护政治稳定的局面,并在稳定的前提下实现政治发展及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传统的稳定是一种静态的稳定,现代社会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稳定,这是社会转型期唯一可供选择的政治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9.
国家权力本来是属于社会的,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家权力最终要回归于社会,这是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发展的总趋势。即便是在现代社会,国家权力向社会回归,也只能是一种逐步转移的过程。这种逐步转移的过程,表现了由集权政治向民主政治逐步发展、由低级民主政治向高级民主政治逐步发展的规律。任何性质的社会形态,要走向现代化,都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实现国家权力向社会的逐步转移,必须不断改革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这是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所提供的一条最重要经验。只有通过对高度集权管理体制的深度改革,实现公共权力在国家和社会之…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 发展中国家开始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建设。但是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下, 尤其是在当今市场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两大浪潮下, 发展中国家不仅面临着经济发展的任务, 而且也要谨慎处理异常复杂的政治问题。巩固政党权威、强化政府能力对于避免国内政治危机, 加强政治稳定, 促进政治发展, 完善民主政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  发展中国家政府能否理性地持续地进行制度创新, 即由国家采取有效的制度安排来推动社会和经济改革, 确保制度连贯有效的执行,是其成功处理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和实现政治稳定的先决条件。(一) 政府必…  相似文献   

11.
近代中国是一个转型的社会。一方面,固有社会各要素的裂变和新的社会因子的萌生,客观上导致新旧增变,传统向现代转型。另一方面,内忧外患唤起社会有识之士内心的自觉,他们孜孜以求政治社会的变革,呼唤着转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如何促进政治发展从而推动民族进步是变革者日夜悬心的问题。孙中山兼采中西,审时度势,对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目标、内容、道路所做的掌划,将理想和现实融为一体,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兼具理论和实践的意义,自是一份宝贵的遗产。变革政治体制,以民主制度代替君主制度是孙中山关于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理论的首…  相似文献   

12.
简论中西传统政治文化的差异及其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永芬 《学术研究》2001,(6):104-107
中西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和政治活动过程的差别,以及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不同的军队组织方式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中西传统政治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是伦理政治文化与法政治文化的差异;无神政治文化与宗教政治文化的差异;集权政治文化与分权政治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亚洲地区日本、韩国、印尼、泰国、新加坡、伊朗、越南、菲律宾、印度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政治发展状况为期5年的考察和调研,可以发现,政体结构、权力结构和利益结构是构成政治体系的基本结构,其中政体结构对权力结构具有规制作用,利益结构对权力结构具有建构作用。亚洲政治发展的经验表明,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新兴社会集团是政治发展的主要动力,其获取政治参与和政治权力的努力导致政治体系的变化。而相对于美国政治发展中权力与权利的双重开放,亚洲国家普遍采取了保障民众权利与集中国家权力的"对冲"发展策略,以防止权力开放导致的社会政治冲突,旨在发挥推动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生产性激励"效应。"快亚洲"与"慢亚洲"的差异表明,传统社会结构限制了国民的平等权利,且易于形成垄断性的分利集团,因此成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传统社会结构的瓦解程度较高。权力集中程度较高的政体更倾向于优先推进社会理想目标的实现,更适合于发展中国家;而权力分散程度较高的政体更顾及民众的现实利益诉求,更适合于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4.
与早发现代化国家不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往往周期短、强度大,是一个快速的现代性获取过程.亨延顿认为,相对于发达国家,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现代性获取过程是一个克服社会动荡和防止政治衰败的过程,是一个危机四伏的过渡阶段.危机的根源不是贫困和落后,而是社会成员致富和发展的欲望,以及社会满足这些渴望的能力之间存在着的巨大落差.要保持现代性获取过程中的社会稳定,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政府:有能力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制衡政治参与需求,适时、适度开放政治系统的政府.亨廷顿"差距理论"对于解决当代中国发展与稳定问题的借鉴意义在于:有效发挥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转变经济发展战略;构建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吸纳不断增长的参与需求.  相似文献   

15.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产生的议会民主,以自由为核心价值观念,可称为自由民主制。工业社会后期,民主制显露出弊端.发达国家开始感到民主过剩、民主危机。与西方的个人本位、斗争哲学不同,中国存在有两个多年的和合文化传统,形成了共和政治理念,其核心是对等和谐。古希腊、古罗马讲的共和政治,是平衡均衡,为公共利益服务。共和政治理念在东西方都有源头。民主政治适用于工业社会,共和政治适用于知识社会。世界将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21世纪的政治大走势不是民主政治,而是共和政治。  相似文献   

16.
政治腐化几乎是一切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要出现的问题,更是当今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几年来,政治腐化现象在我国也严重地发展起来,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对这个问题进行剖析和研究并寻找相应的对策,是政治学研究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战后发展中国家政治改革与经济发展遭遇严重挑战。西方有学者认为第三世界国家经济落后是自己制度上和观念上的落后造成的,必须在制度上和观念上“西化”。文章认为,战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很多,生产水平低下、对外的依附性、二元经济结构等,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的不断恶化,不仅阻碍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的发展,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也造成危害,这是影响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关系的一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以民生政治为基本导向的政治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中国政治发展战略的意见中,所谓“大民主”或“票决民主”的主张都是不可取的,民生政治应当是合理可行的战略选择.民生政治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国面临的基本问题,即人民的吃饭问题或反贫困问题:民生政治将引导公共政策和制度安排的合理构建,建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并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出发,为发展经济和民生幸福创造适宜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民生政治又是一种以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和政治传统为支撑的平民政治,它从基础上提供国家建设的动力,以民意为归依,以共享共治为目的,进而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和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9.
气候问题正在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了避免气候灾难的发生,解决全球性的气候问题,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要调整国家利益,作为主权国家追求的只能是合理化的国家利益。因此,发达国家在追求国家利益的过程中,必须放弃环境利己主义,要顾及发展中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发展中国家要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实现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跨国公司和国家经济主权的消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国公司与主权国家的权力关系相当复杂,不能简单地认为跨国公司侵蚀了国家的经济主权。在分析跨国公司与主权国家的关系时,有必要把跨国公司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区别开来,把不同类型的发展中国家区别开来。跨国公司并没有削弱发达国家的汲取能力和社会支出能力。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张很大程度上是发达国家政府主动推动的结果。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的弱化确与跨国公司有直接关系,但也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主权的削弱与跨国公司没有多少关系。不公平的国际秩序、新自由主义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制度建设和社会整合的滞后,应对这些国家经济主权的弱化负更大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