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孙中山持赠日本友人南方熊楠《原君原臣》的小册子,是兴中会用来宣传革命思想的最为重要的宣传品之一,其小引作者署名"杞忧公子"。"杞忧公子"到底是谁,学界或认为是王韬、或认为是郑观应、或认为是孙中山。认为是孙中山的,虽有详实考证,但其论证存在诸多不自洽的地方,难以令人信服。认为是王韬或是郑观应的,没有严格的考证,并缺乏可靠证据,也不足为信。其作者到底为谁?这不仅将关系到该作者在近代思想启蒙方面充当了何种角色,也将涉及到《明夷待访录》在晚清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何种作用等问题。本文从郑观应的思想倾向,其著作与《明夷待访录》的比较、其本人与孙中山的关系等方面详加考察,认为小引作者既不是孙中山,也不是王韬,而应为郑观应。  相似文献   

2.
作为晚清最早以个人身份访问英国的近代知识分子,王韬在三年的时间内详细考察了英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对英国形成了相当全面的认识,在游记<漫游随录>中塑造了一个真实可感的英国形象.可以说,王韬对英国的认识代表了当时国人对英国认识的最高水平.基于近二十年与英国传教士合作译书的独特经历,他深深意识到学习西方的必要性;正因为如此,在他笔下,英国被有意无意地美化成为一个理想国,其目的自然是为近代中国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3.
对于洪仁玕《资政新篇》中现代化举措的来源及其现代化观念的根源,学界一直缺乏详尽的追究。仔细考察《资政新篇》所受当时新教传教士中文杂志及书籍的影响,可以揭示贯彻在《资政新篇》背后的新教文明观和现代化观念。《资政新篇》中的思想观念,主要来自洪仁玕在香港和上海时期对"洋社会"的接触,以及对世界发展大趋势的了解。《资政新篇》之新,正在洪仁玕比一般的中国人更早地了解世界时势,并预见到了在中国即将出现的情形。  相似文献   

4.
《1984》不仅是一部反乌托邦作品,在文学审美意义上更探讨了人在西方文明解体背景下的生存状态。本文通过文本细读,从空间视角切入,分别解读三种空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揭示以往研究的盲点,进一步阐发《1984》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学记》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却是"中国教诲观念的化石"。以朱熹和阿贝拉尔为例比较中西方的经学研究,以王守仁和罗耀拉为例比较中西方对于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和研究,以及比较我国南宋以后书院发展和欧洲早期大学合法化历程,"建制性基础缺失"应是《学记》"石化"的根本原因。《学记》所以"长不大",王阳明所以难挽衰世之弊,书院所以要皈依科举,缺少Logos、Law、Specialist、Religion的维护和支持应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近思录》与《传习录》皆是兴起于宋明理学中的思想传记类型的著作。一为“辑略”之新体 ,一为“记言”之变型。两者的差异 ,则可以自“录”字的再解读中 ,掌握住“文”与“言”的本性而得以进行区别。二《录》都企图在“当下即逝”的时间状态中 ,分由“文”与“言”的途径以进行“当下即是”的传道活动。二者一名“近思” ,一名“传习” ,同出于《论语》 ,反映了追随孔子的理想。但其同名为“录”及其何以为“录” ,则尚可探究。  相似文献   

7.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一部杂糅的、碎片并置的、开放性的小说,所以不易解读,被评论界誉为“天书”。运用“原型理论”,通过对比史诗《奥德赛》的结构,解读和诠释了《尤利西斯》。《尤利西斯》以西方文学的源头(史诗《奥德赛》)为基石,在结构、母题、人物、象征等方面与古希腊神话中英雄人物的传奇冒险经历对应起来。  相似文献   

8.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一部杂糅的、碎片并置的、开放性的小说,所以不易解读,被评论界誉为天书。运用原型理论,通过对比史诗《奥德赛》的结构,解读和诠释了《尤利西斯》。《尤利西斯》以西方文学的源头(史诗《奥德赛》)为基石,在结构、母题、人物、象征等方面与古希腊神话中英雄人物的传奇冒险经历对应起来。  相似文献   

9.
本文立足于道家思想与其最重要成就《道德经》,结合卡西勒的神话思维观和海德格的语言论,旨在由语言创世观出发,用道家思想剖析《地海传奇》,借东方哲学解读西方文学,进一步探讨厄休拉·勒奎恩笔下的地海世界中,西方奇幻元素魔法与东方老庄哲思的内在联系,并揭示魔法的新阐义。  相似文献   

10.
反映周朝不同时期思想文化的《周易》与《诗经》,在对待女性这个问题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诗经》无疑承继《周易》,不过,《诗经》收集的反映西周晚期以来的诗歌,对女性束缚之严厉,比《周易》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也可以得出一般结论:即在男权社会较为稳定,男人们管理社会游刃有余时,就会对女性待以宽容;相反,在社会较为混乱,男人们管理社会力不从心时,就会对女性加以责难。  相似文献   

11.
文章充分利用增订版《王韬日记》,对王韬赴沪后的心理历程进行了一次详实梳理,进一步展现了其在墨海书馆工作期间,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知识背景与西方文化碰撞时产生的不适与矛盾。传统之名未立的口岸知识分子,希冀自己所译之书的传播,提升自己的名望与地位。文章通过细描王韬对基督教和西学的态度,展现出在新与旧之间摇摆的王韬微妙的心理变化,体察其在迈向进一步西化过程中的徘徊与犹豫。王韬渐变的趋新历程,可视为口岸知识分子的典型缩影。   相似文献   

12.
在有关上海的“传奇”书写中,王安忆的《长恨歌》对上海精神的关照是略去“浮华”,指向市民生活底层,指向充斥着腌渍油污和流言私情的弄堂深处,更多地让我们看到了上海背后的“暗”;主人公是生于弄堂长于弄堂,即使到“繁华”里走了一遭,到头来还是归于弄堂死于弄堂——繁华只是旧梦。香港著名导演关锦鹏改编的同名电影则大不相同,流行光影中“繁华”、“风月”成为上海的内核,在视觉的声色享受中谁还记得王安忆那个真实的上海?本文力图通过对原作和改编后电影文本差异性的比较,拨开迷雾看到一个与流行相去甚远的“上海形象”。  相似文献   

13.
杨嗣昌的旅游理论是比较系统的 ,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旅游资源的配置理论、风景名胜的评价理论、旅游观赏的审美理论、民俗旅游的开发理论。他同王思任、袁宏道、袁中道等人一起 ,代表了晚明时期我国古代旅游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是香港发展史上十分关键的时期。当时在香港社会中有着重要影响力的世界船王包玉刚以其远见卓识和爱国爱港的立场积极参与香港各项事务和祖国统一大业,为香港的经济繁荣与平稳过渡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广东和港澳都是双语社会。广东的“双语”指的是粤、闽、客方言与普通话,但方言的势力范围大大超过普通话,香港的“双语”指的则是汉语粤方言和英语。随着港澳回归,不仅粤、港、澳将迅速扩大交往,而且与内陆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将大大加强。这样一来,在广东和港澳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就成了一个非常紧迫的实际问题。本文通过对港澳学生普通话能力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在“九七”即将来临之际,要因势利导,加强双语教育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巴金的散文集《旅途随笔》是继《海行杂记》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游记随笔集,它记述了发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场旅行。这一系列文本特别呈现了当时广州、香港等城市的空间形态、历史风貌和民众生态,勾勒出半殖民地时代中国社会的风情画。在这一系列游记文本中,巴金由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友情、城市、人性、艺术等主题,使这一旅行具有文学和文化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7.
巴金的散文集<旅途随笔>是继<海行杂记>之后的又一部重要游记随笔集,它记述了发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一场旅行.这一系列文本特别呈现了当时广州、香港等城市的空间形态、历史风貌和民众生态,勾勒出半殖民地时代中国社会的风情画.在这一系列游记文本中,巴金由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角度重新审视了友情、城市、人性、艺术等主题,使这一旅行具有文学和文化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期间,孙中山和同盟会利用香港作为自由港的特殊环境,以及港英政府奉行的国际法和本地法规,合法地和港英政府展开周旋博弈,努力拓展在港开展革命活动的空间,尽量化解港英政府压制革命的倒行逆施,从而有效地将香港营造成为策动内地革命的海外基地,并且开启香港华人有组织地反对外国殖民统治的民族主义潜流.  相似文献   

19.
饶宗颐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人格独立,是饶宗颐生命精神的主旋律,贯穿着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他这种独立人格,既体现在对政治功利的自觉超越,又体现在对流俗的自觉超拔,并藉此践履了其为学术而学术的纯正学术理想。与独立人格相联系,饶宗颐极具创造精神,追求崭新复绝的境界。其生命精神的养成,既有家学渊源、个性气质的因素,更在于他吸取了中西哲学的智慧和释道二藏的宗教精神,亦与香港的因缘有着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明末著名伊斯兰教汉文译著家王岱舆在《正教真诠》中批评了当时一些教内人的汉文伊斯兰教著述,提到了《证主默解》一书,并引述、批驳了其中的部分言辞。现代的研究者大多认为《证主默解》一书已佚,但通过对《正教真诠》中引述的话和现存明末汉文伊斯兰教著述的比较,可以发现王岱舆所批评的《证主默解》即另一位著名伊斯兰教经师张中所撰的《克里默解》。从而,我们可以看到明末江南地区伊斯兰教汉文译著运动兴起时穆斯林学者之间的分歧和论争,而纷争在很大程度上与穆斯林学者对待汉文化的不同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