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敬爱的老师顾羡季先生于1960年过早地和我们永别了。事隔30年,感谢辅仁大学的门人弟子们为所有海内外顾先生的学生和朋友操持举办了“顾随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会”。这是大家盼望已久的大事。在北京1990年9月2日这一天,我有幸在顾之惠、之燕、之京各位师妹的关注下,参加了这次集会。听说原计划出席50余人,结果被通知到会的人奔走相告,凡听过先生课的人不顾年迈体弱都来参加了。原来我曾报名要在会上发言的。由于大家情绪激  相似文献   

2.
我接到召开顾随先生纪念会的通知,既高兴又惭愧,也不免感伤,因为我也忝列顾师门下。我是三八年入燕京大学,头一学期选了现在台湾的郑骞老师的“诗选及习作”,下半年就选了顾随老师的“曲选及习作”。我说惭愧真惭愧,我难比在座很多位登堂入室继承衣钵的顾门弟子,我这个弟子学了《曲选》,出了校门,到现在为止,这一生平仄不分;可是到底曾受业,顾随恩师的片言支语,我获益非浅,甚至终身受用。四四年的时候,我在四川当演  相似文献   

3.
诸位专家、学者,诸位朋友: 我受河北大学党委和校长们的委托,代表全校师生来京参加顾随先生逝世30周年纪念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河北大学全体师生向顾老表示深深的崇敬与怀念,向顾随先生的家属表示亲切的慰问!同时,向筹备、组织这次大会的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顾随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书法家,现、当代很有影响的诗人、作家。1953年春,我们敬请顾老到河北大学的前身——天津师院中文系任教,这是河北大学的荣  相似文献   

4.
顾随先生(1897—1960)是河北大学古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学术精神和师者风范沾溉了一代又一代学子。先生身后,本刊多次发表先生作品和研究专题,深受广大师生和学界欢迎。今年是顾随先生诞辰一百二十五周年,本期特刊登赵林涛编审辑校的顾随先生遗文《中国戏曲小史》,作为纪念。  相似文献   

5.
略谈陈寅恪先生的治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寅恪先生于1968年10月7日逝世。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内学术杂志上发表了历史研究者撰写的记述寅恪先生治学的文章多篇。我也曾写过三篇小文,陈述我对寅恪先生治史方法的理解与体会。现在重读自己的旧文,很不满意。我从寅恪先生受业多年,读先生书,但却不足以知先生之学。这几年反复研读先生的书,并以先生之学来教导学生,对先生的学风和治史方法似乎理解更多一些,写出这篇小文,请读者指教。  相似文献   

6.
乐意 《成才与就业》2015,(Z1):38-39
标题这句话,是前段时间我在胡适先生的一篇演讲稿中看到的。这句话被胡适先生用来指导当时的青年选择专业,在我看来,它对于今日的学生也有很大启示。一年前的现在,我还是日语专业的应届生,成绩中等、安于现状。大学的前三年,我对于职业完全没有规划,相信的是船到桥头自然直。然而,大四上学期期中考试刚过,同学们似乎一夜之间踏上了求职征程,我也开始了近一年的漫漫求职路。  相似文献   

7.
一、先生之生平、教学及著述简介 顾师羡季先生本名顾宝随,河北省清河县人,生于一八九七年二月十三日(即农历丁酉年之正月十二日),父金墀公为前清秀才,课子甚严。先生幼承庭训,自童年即诵习唐人绝句以代儿歌,五岁入家塾,金墀公自为塾师,每日为先生及塾中诸儿讲授四书、五经、唐宋八家文、唐宋诗及先秦诸子中之寓言故事。一九○七年先生十一岁始入清河县城之高等小学堂,三年后考入广平府(即永年县)之中学堂,一九一五年先生十八岁时至天津求学,考入北洋大学,两年后赴北京转入北京大学之英文系,改用顾随为名,取字羡季,盖用《论语·微子》篇中“周有八士”中“季随”之义。又自号为苦水,则取其发音与英文拼音中顾随二字声音之相近也。一九二○年先生自北大之英文系毕业后,即投身于教育工作。其初在河北及山东各地之中学担任英语及国文等课,未几,应聘赴天津,在河北女师学院  相似文献   

8.
《濡露词》是顾随自印的第六种也是最后一种词集,代表了其词的最高水平。除了印本、稿本和部分初稿之外,尚存一部顾随弟子的抄稿,内有顾随亲笔批注、题识,极具版本和文献价值。以“自注本”为基础,系统考察了各本的来历、关联,进而全面评述了《濡露词》的创作背景、思想性和艺术性。《濡露词》二十二首是在北平沦陷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创作的,意象常取“秋景”和“旧观”,用语多用释家名词,承载了作者更多的情感与寄托。我们既要看到学禅对于顾随为文、治学、授业全面而深入的影响,亦不得因此忽略他身负国仇、家累、病苦多重重压所表现出的忍辱、精进、担荷的修行功夫。同时,顾随先生不蹈袭前人的开拓创新精神也在《濡露词》中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9.
顾随先生遗稿《刘勰及其<文心雕龙>评介》,作于一九五六年三月,去今已是二十三年了。文章接近讲稿性质,对象是青年学子。所以,写得平易通俗,要言不烦,深入浅出,这一点无俟多赘。可以看出,先生在这种文稿中自然也要略涉一些有关的基本知识,但那是为了便于说明要说的问題,并不是目的、本身。对可由其它办法获得的知识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汤用彤先生百年诞辰。我从尘封的纸袋里检出1949年上半年的学习日记。当时我正在北大哲学系三年级读书,汤先生是文学院院长,距今已有44年。岁月易逝,从日记中可以看出汤先生的教学在我的成长道路上起过很大作用,是我学生时代最值得回味的一页。现在摘录几条我的日记: “1949年5月2日……关于斯宾诺莎,我有两个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了出来,交给汤先生,向他请教。听汤先生讲魏晋玄学,讨论郭象《庄子·齐物论注》,很有启示。1949年5月11日:清晨雨未停,天气凉爽清新。读斯宾诺莎的《伦理学》,读的用心。听汤先生讲郭象思想,  相似文献   

11.
今年九月二日,在首都北京的著名学者、专家举行顾随先生忌辰三十周年纪念会,以追念自己的老师,继承和发扬老师的人格风徽、学术成就、治学精神。同时,学者与专家提出今后要开展“顾学”研究。会后,《光明日报》、《文汇报》、《北京晚报》都进行了报道。本刊为纪念我校已故教授顾随先生,特发表部分纪念文章和先生一篇说诗论著。  相似文献   

12.
顾羡季(随)先生(1897—1960)的《驼庵诗语》,见于《顾随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其增补部分(“续一”)见于《河北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它是根据加拿大籍华裔学者叶嘉莹教授四十年代于辅仁大学听先生讲课的笔记,以及其他几位同志搜集的材料(“续一”),由先生幼女顾之京整理出来的.这部诗话继承我  相似文献   

13.
怀念羡季     
今天,顾随先生的生前友好和他的家属在这里聚会,纪念他逝世三十周年。我不能参加,却有一些话想用书面向大家谈一谈。顾随字羡季,请允许我,下边的话我都直称羡季。羡季教学兼写作的生涯是从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开始的,他那时交往的朋友如今多已不在人间,我不自量,我或许可以说是他老朋友中的一个仅存者。今天参加这个会的同志们可能都是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与羡季结交或受过他的教益的友人和学生,了解羡季会比我更多,但羡季早期的生活和创作,或许知道较少。我想我在这方面略作介绍,也涉及一些我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一九三一年冬,鲁迅先生在《<铁流>编校后记》中,一开头便说,这本书到能和读者相见为止,是“经历了一段小小的艰难的历史的”。他说的那些“小小的艰难的历史”。我不再重复了。现在略叙一点有关这书的当年的另一些小事。虽然,这不过是一些象鲁迅先生说的“让它随风而逝的小事情而已”。鲁迅先生约译《铁流》,是在一九二九年。那年十一月十八日《鲁迅日记》载:“寄霁野信并附与靖华笺。”同年同月十六日,致霁野信说:“有寄靖兄一笺,托他一些事情,不知地址,今  相似文献   

15.
三年前,我在华裔加籍学者叶嘉莹教授的指导下,根据她四十年代的听课笔记,为先父顾随整理了一部《驼庵诗话》,这部诗话已收入《顾随文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近两三年,几位热心的同志又帮我搜集到一些先父论述古典诗词的材料,使《驼庵诗话》有了增补的可能.这里发表的“续一”,是根据五十年代的部分材料,依照原诗话的体例整理而成.在此,亦向几位热心的同志深表谢忱.  相似文献   

16.
似乎有一种不祥的预感,12月4日上午课间我打开了手机.当电话里传来小马充满哀感的低沉声音时,我知道那最后的时刻终于要来临了.十多天前,每周来家中一次为先生开中药调理的华医生说先生预后情况很不好,也许难以度过冬至时,我简直不能相信.去年9月,文学院为先生隆重举行九十五华诞,全国各地学者济济一堂,先生在主席台上坐了两个小时, 其间还作了长达20分钟的讲话;今年9月华诞庆日我带着生日蛋糕到家中时,先生还端坐于客厅,在满堂亲友和我们弟子的祝福中,心情和气色都显得不错.不过我也知道,10天前到医院急救后的衰弱和近日病卧在床,梦苕庵雅室中一直低回流转着先生回忆往事的声音,都预兆着这棵百年学术大树真地可能会随时倒下.  相似文献   

17.
正【编者按】萧萐父先生1924年1月生于四川井研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病逝于2008年9月17日。他离开我们已经5年了。正值先生冥诞90周年之际,我们从先生的及门弟子中选了7位作为代表,从不同的侧面回忆先生当年的精神风貌,以纪念这位珞珈中国哲学学科点创始人。郭齐勇教授着重回忆萧先生当年是如何培养学生,尤其是培养博士生的情况;李维武教授主要从"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这门课程的教学,及《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一书出版情况出发,回忆萧先生是如何重视  相似文献   

18.
我与涂先生相识,只有15年。在这段宝贵的时间里,我非常幸运,在物理距离上,在心理距离上,与先生走得越来越近。先生对我言传身教的恩惠,让我终生受用,终生难忘。忘不了,1997年9月8日,在学校逸夫楼图书馆的207研究室,我第一次听涂先生讲课。课前,我们几个硕士生无所事事的聊天,等待先生开讲。谁  相似文献   

19.
四十年代初,受业于顾随先生门下,习唐宋诗,兼及词曲。先生讲诗主张“不立文字,见佛成性。”课上极少作文字、典故之诠释与考证,多凭朗读传神,当年听先生读李白的名句:“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称得起是形、声、神三者之表达维妙维肖,先生朗读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勘称一绝,自先生谢世,遂成绝响。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被称为民族的战士,其精神对后辈学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顾随积极地学习鲁迅、宣传鲁迅。他深受鲁迅战斗精神的影响,自觉地以鲁迅精神来改造自己,铲除旧日愁思,不再忧思抑郁以自伤,努力锻炼坚强的意志,由牢骚抱怨转向执着进取,在文学事业中勇猛创新。他把鲁迅作品中的意象、意境化用入词,将鲁迅作品中的思想、精神融入于词,开辟了一块新的园地。虽然顾随自谦没有学到鲁迅的战斗精神,但他在各个时期都表现出勇于反抗、积极进取的品格。尤其是抗战期间,顾随进一步将战斗精神融入文学创作、诗词论著与古典文学课堂当中,彰显了抗战到底、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为青年一代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