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诗本原理,古希腊哲学提出了"迷狂说"、"摹仿说"等,中国古代文论倡导"神感说"."迷狂说"和"摹仿说"以纯理性超验主义为核心,"神感说"推崇感性经验主义,两者都不能全面阐明诗产生的根本原因.对于诗本原理的认识还需进行语言思维、神话思维和宗教思维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诗学》中。在《修辞学》等著作中,也谈了一些重要的美学问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其中,“艺术摹仿说”是具有重要意义并产生深远影响的理论观点。艺术的本质即摹仿现实,是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亚里士多德  相似文献   

3.
有别于“摹仿论”的“取象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的“观物取象”说,有着巫学与美学的双重来源与涵义。前者源于《周易》,专指卜筮者观天察地,制作“卦象”的过程;后者见于《左传》,特指制器者铸铜造器,设计“纹样”的过程。这两种“观物取象”由分到合的历史交融,便构成了中国艺术重“象”而非重“形”的美学特色,使中国传统的“取象说”与西方传统的“摹仿论”貌合神离,形成了各自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4.
“摹仿”一词大概起源于远古希腊时期宗教祭祀、典礼的秘仪活动。公元前五世纪,这一术语的应用范围从祭典领域转移到了哲学和技艺领域。“摹仿说”两大奠基人——古今的哲学巨匠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其在认识论中和叙述字中都拥有相同和不同的解读。柏拉图认为诗人画家的摹仿只触及灵魂中的低下部分,与理念世界的真实存在相去甚远,无补于城邦治理和公民道德,败坏社会风气。而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迥异于柏拉图。在他看来现实事物包括人的活动,就是真实存在,诗摹仿人的活动,也就是在创造艺术真实。摹仿不只是映现外在形象更是人的一种求知活动,以形象方式获求真理,形成关于人自身的创新知识,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是对柏拉图摹仿说的一种扬弃。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时期的"摹仿说"是西方文论史的萌芽范型,是影响欧洲文论史最久的艺术观念,雄霸了两千年之久。柏拉图虽然不是首创者,但是他深刻阐发了"摹仿说"的深义。而亚里士多德则奠定了"摹仿说"在文论史上的宗祖地位。  相似文献   

6.
文学艺术是怎样产生的呢?历来众说纷纭。然而,雄霸西方数千年的说法,是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雄霸中国数千年的说法,是儒家学派的物感说。以下试对二者作些说明和分析比较。关于物感说与摹仿说亚里士多德在他的美学名著《诗学》里指出:“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的时候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  相似文献   

7.
大革命前后,恽代英同志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著述,系统地阐发了关于“国民革命”的思想和理论;其“国民革命”观包含了许多颇有见地的精辟见解,也存在一些理论缺陷和不足。笔者以为,恽代英对国民革命的理论探索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  相似文献   

8.
清朝人编修族谱常有"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之说,将家谱与国史类比,用众人皆认可的国史地位来凸显家谱身价,以张扬族谱.族谱同国史类比,体现在:国家修史有制度,宗族修谱有习惯和规约;国史、族谱均笃信"信今传后"的理念,不过国史善恶并书,族谱隐恶扬善,迥然有别;国史、族谱的功用有共同点,即叙彝伦,维人道,均是教化工具,不过国史侧重"鉴治乱、示惩劝",族谱研讨人生经验,寻觅光耀门庭的路.族谱犹国史的见解,释放出民间有史书,民众有历史的信息.民间修家谱是中国史学的一种传统,应当珍视,值得大书一笔.  相似文献   

9.
说“说鳖”     
提起“说鳖”,大凡徽州人都会会心一笑,不就是北京的“侃大山”,四川的“摆龙门阵”吗!  相似文献   

10.
11.
人民群众敢于讲话,是社会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大家有话直说,口没遮挡,逐步感到一种宽松的气氛,心情也日益舒畅。人民群众对大至国家建设、社会生活的许多问题都能各抒己见,发表看法;小至对本单位的诸多麻烦都能直言不讳,不吐为快;心里话、牢骚话都可在大庭广众之下曝  相似文献   

12.
《尚书》的“知行说”产生于青铜文明的商代,孔子的“学知行说”产生于钢铁文明的春秋时代,二者都是官员培养和国家治理的理论,都强调君子躬亲实践国家治理之学的极端重要性。前者虽然包含了理论学习的含义,但并不重视理论学习;后者则特别强调学习国家治理理论对培养官员、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是春秋至今最重要的国家治理哲学。战国至今长期轻忽“学知行说”,而将“知行说”抽象化为教育哲学,这对国家治理、教育科研的理论和实践都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13.
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6年,初出茅庐的刘晓波向美学泰斗李泽厚挑战,在《中国》7月号上发表了《感性·个人·我的选择——与李泽厚对话》,此文曾引起了两种毁誉不一的极端性评价。当我们对前一阶段的美学研究进行一种必要的总结,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时候,李泽厚的“积淀说”和刘晓波的“突破说”便成为一种不容回避而又必须超越的课题,这也就是笔者撰写此文的原因。本文力求在严肃的学术立场上就李、刘之争的美学问题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4.
苏荟敏 《兰州学刊》2005,(4):266-269,223
"心物感应论"和"摹仿说"分别是刘勰和亚里士多德美学观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很多学者对二者在表现与再现、抒情与叙事、意境与典型、和谐与冲突等方面的不同多有论述.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它们不同的哲学基础入手,通过对其艺术起源、创作手法、作品主题的比较分析,看出它们之间的一个本质区别:前者笑纳此岸的心物交融,后者向往彼岸的神人与共.  相似文献   

15.
16.
<正> 诗味说是中国古典诗论的重要学说之一。这些年来围绕它而发表的文章很多,似乎没有重复的必要。只是在诗味说的缘起及演进上,各家文章溯源别流、理清其脉络与线索还不那么清楚可辨,所以在此作一略述。理论源于创作又是其总结。诗味说最早发源于先秦时代,与当时文艺繁荣、学术活跃有关,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结集的两大诗集《诗经》与《楚辞》已经诞生,而学派、史家也蔚然矗立,在探索,整理着各种文化与艺术。诗味理论萌动于此,实乃必然。但这种萌动也有个过程。它是先从以五味喻政、喻德、论医逐渐或附带论及诗乐的。古代第一部编年断代史《左传》中有不少以“五味”喻政德的记载。如《昭公二十  相似文献   

17.
说“仁”     
庞朴 《文史哲》2011,(3):16-18
儒学体系中最基本的范畴,无疑是"仁"。其在字形、字义及字源方面,说法颇多。梳理此中种种不同,寻其合理所是,当大有助益于对儒学的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8.
说“盾”     
《说文》小篆盾是隶楷盾的前身,字形结构并不复杂,却一直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其中的一条重要原因,就是对曾侯乙墓竹简文字的特点认识不够。曾简文字是迄今为止书写年代最早的竹简文字,保留了不少早期的写法,比一般战国文字要古得多。就曾侯乙墓竹简所存字形结构分析来看,盾本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允声构成的,后来字形发生讹变,便成了小篆的样子。  相似文献   

19.
说“范儿”     
"范儿"作为方言词汇存在于北方方言之中,但在新时期发展出了新意义。本文主要通过与方言中的"范儿"和"风范"等近义词比较考察,发掘该词近年来在语义特征与语法表征上的新发展,同时探讨其在使用的过程中语体风格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0.
说“韵”     
如果用一个定义来概括"韵"的字义,是非常困难的.韵与韵母等是不同的角度划分出来的.韵母是现代音韵学上的概念,是就字音或称音节结构的分析来说的.韵是广义诗律学上的概念,是作为语音艺术来研究的.对于韵的理解还必须具有历史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