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晓红 《职业时空》2008,4(8):69-69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由胡锦涛主席签署主席令公布的《物权法》已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在《物权法》中就建筑区划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等物权的权属都做了规定。规定中明确指出,应当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其归属由当事人通过出售、附赠或者出租等方式约定。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属于业主共有。使日常生活中开发商与业主之间因停车位所发生的纠纷的解决有了法律依据。本文就物权法的相关规定阐述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姚琳 《现代交际》2011,(2):16-16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住房条件的明显改善和私有车辆保有量的增加,使住宅小区停车难的问题成为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小区车位、车库的产权归属又是各种有关停车位的买卖、租赁、使用、收益、产权纷争和矛盾的核心所在。基于此,笔者提出若干建议,力求完善我国小区车位、车库权属制度。  相似文献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已经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物权法》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起支架作用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实施,对国土资源管理影响重大。国土资源是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物”,规定土地产权和矿权保护及管理的基本原则是《物权法》最重要的内容。《物权法》全面肯定了《士地管理法》确定的以耕地保护为核心的土地管理制度,肯定了近年来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所形成的一些重要的土地管理成果。同时,《物权法》确定的不动产登记、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设立、工业用地招标拍卖、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续期等新的制度,  相似文献   

4.
2007年颁布之《物权法》将应收账款纳入担保物权中;随后央行出台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规定了四种应收账款的具体形态。而在实践中,人们对应收账款的疑义颇多。本文拟着重从应收账款的基本理论出发,对该实然制度进行思考,得出若干陋见。以期对该制度的实施及相关立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一土地登记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用途、面积、等级、价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并据此颁发土地权属证书的一种制度。从其内涵和具体行为来说,土地登记是依法确认土地权属的具体法律行为。根据《土地管理法》及《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国家依法实行土地登记发证制度,依法登记的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依法改变土地权属和用途的,应当办理土地变更登记手续。从而确立了以土地登记为基础保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的基本法律制度。根据科斯定理,如果没有产权的界定、划分…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加强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日前,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规范土地登记的意见》,依据《物权法》、《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土地登记办法》,进一步细化规范土地登记行为。  相似文献   

7.
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3月16日上午高票通过物权法。对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给予平等保护,最终在这部法律中得以明确。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群众普遍要求切实保护他们通过辛勤劳动积累的合法的私有财产。1993年,物权法的起草工作正式开始。随后,这部法律草案历经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八次审议,创造了我国立法史上单部法律草案的审议次数之最。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还通过向社会全文公布草案,举行座谈会、论证会等方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据此进行了多次修改。除平等保护公私财产外,物权法还加大了对公有财产的保护力度,并回答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是否可以抵押、转让,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满如何续期,征地拆迁如何补偿,小区车位、车库如何确定归属等民众关心的问题。物权法共5编247条,将于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8.
《土地登记办法》,已经2007年11月28日国土资源部第5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2月1日起施行。部长徐绍史二○○七年十二月三十日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土地登记行为,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9.
与发达的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宪法》和《劳动法》为劳动者所设定的实体权利并不少,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劳动者所享受到的实体权利比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的劳动者要多,究其根本,根据程序法“无救济则无权利”的原则,我国的法律法规所设计的劳动争议处理救济程序不尽合理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改革开放50年来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产生、变化和发展,不仅有利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本身的完善,更有利于劳动者的实体权利救济,从而有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物权法》成了中国立法史上惟一一部在三审之后,由于存在巨大争议而向民众征求意见的法律。仅此,足以证明《物权法》的举足重轻。一旦这部法律获准通过,影响到的将是每一个人的财产权利,比如住房、承包地、继承权等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一位多年从事《物权法》立法研究工作的教授说,“如果《物权法》得以通过,就宣告了中国开始步入‘私法’时代”。此言描绘了美好的未来,却也折射出新中国长久以来不重视甚至遏制私有财产权保护的历史背景。事实上,《物权法》相关制度至今仍是中国现有民法制度中最为薄弱的部分,因为传统社会主义公有制与…  相似文献   

11.
随着《物权法》被交付最高立法机关第三次审议,中国民众终于清晰地听到了“私法”时代的钟声。不过,围绕该法基本制度的种种争论,同时也让中国人久盼的“私法”制度充满着变数。  相似文献   

12.
《物权法》是确认财产、利用财产和保护财产的基本法律,是调整财产关系的重要法律。一些法律专家评价说,中国制定物权法,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构建完善的私有财产保护法律制度,依法保护私有财产,最终促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相似文献   

13.
王碧碧 《现代妇女》2014,(12):81-82
2013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公司法》资本制度修改的重大决定,主内容涉及注册资本从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注册资本登记条件有所放宽,对登记事项及程序进行相应简化等问题。一时,一石激起千层浪,众多学者认为此次立法上资本制度的重大调整,使得“虚报注册资本罪”的基础将不复存在。2014年上句,全国人大对刑法中资本犯罪相关问题进行立法解释,明确规定“虚报注册资本罪”仅适用于实缴登记制的公司。针对“虚报注册资本罪”当否出罪,股东由此而承担的出资义务与责任变化与否有必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李燚 《现代交际》2010,(6):101-102
《物权法》出台以前,我们只能依据民法通则的解释,针对共同共有的情形对不动产适用善意取得的规定。理论上通说认为不动产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新颁布的《物权法》在我国民法立法史上首次全方位地肯定了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是我国物权立法的一个突破,体现了对房屋买受人利益保护的侧重,体现了对不动产交易安全的重视。本文重点探讨了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建立、认定以及合理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照《物权法》的最新规定,针对物业管理制度中的重要主体业主委员会,对其概念、性质、法律地位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制度改良的构思,以期有助于理顺物业管理各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依法恰当地调处物业管理纠纷,为物业管理制度的完善提供些许有益素材。  相似文献   

16.
添附制度是关于知识产权及物权变动的一种重要的确权规则,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并没有规定添附制度,其他一些规范性文件中也只有少量提及。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对添附制度进行剖析。结合相关理论,从概念、历史沿革、功能入手,介绍添附制度的各形态及构成要件,并对国外的添附制度进行研究,提出构建我国添附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韩杰  潘凯悦 《现代妇女》2013,(12):24-24
不动产登记为物权法中的重要制度,是指经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由国家专职部门将有关不动产物权及其变动事项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的事实。作为物权公示手段,不动产登记本质上为产生私法效果的事实行为而非登记机关的行政管理行为。我们应充分比较借鉴他国登记制度的长处,结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不断完善我国不动产物权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18.
《物权法》的通过,创造了我国立法史上单部法律草案的审议次数之最,其受关注程度由此可见一斑.《物权法》除加大了对公有财产的保护力度,更让我们欣喜的是它回答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是否可以抵押、转让的问题,并对农村土地征用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也就是更加注重对农民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李丹 《现代交际》2011,(5):104-104
本文主要探讨房屋现状变更测量,根据《房产测量规范》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就如何操作房屋产权产籍管理相关联的问题、怎样规避职业风险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2004,(10)
问:我丈夫去世多年,但我的户口簿“婚姻状况”一栏仍为“已婚”。我准备与丧偶的退休工人谢某结婚,请问:要先到公安机关进行“婚姻状况”变更登记后,才能去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吗? 刘 小 池 答:根据我国《婚姻登记条例》规定,登记结婚时,当事 人要出示本人户口簿、身份证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