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8 毫秒
1.
农户种粮意愿弱化是指由于种粮比较收益降低、农业劳动力缺乏等因素引发的农户种粮积极性降低而导致农户粮食产出萎缩,进而引发粮食种植业退化现象。实地调查研究表明,最近几年,我国农户种粮意愿弱化呈加速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单个农户粮食产出下降、复种指数下降及部分农地抛荒等,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包括农业劳动力上涨及短缺、粮价过低、年轻农民“厌农”情绪扩张等,如何通过进一步的农地制度创新以改变这种局面,成为提升农户种粮意愿进而化解粮食种植业退化问题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张淑萍 《调研世界》2012,(10):32-37
本文运用抽样调查的研究方法,客观评析粮食价格机制对河南省种粮农户的激励作用。研究发现:粮食相对价格偏低、种粮增量收益微弱,使部分农户种粮意愿不强烈和生产的不确定性较大;粮价上涨对农户的农业收入增长效应不明显,也未能充分发挥引导和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粮食价格机制对农户种粮的激励作用不足。提出建立合理、公平、统一的粮食市场价格、继续实施与完善最低保护价、健全粮食补贴方式,以增强粮食价格机制对种粮农户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3.
据对全国9000个农业生产单位主要农产品收益情况调查,2005年农民种植棉花平均每亩净收益为785 元(含人工费用),比上年增加99元, 提高14.4%。一、价格回升是棉花生产效益提高的主要原因。据调查,2005年棉花价格平稳回升,新棉上市后棉价不降  相似文献   

4.
2004年全国粮食生产价格大幅上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价格大幅上涨是拉动2004年农产品价格回升的重要因素。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27000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价格调查,2004年粮食生产价格较上年上涨26.2%。  相似文献   

5.
据对全国834个调查县的8万多农 户最新调查,2003年我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种植结构继续调整。粮食面积减少,棉花面积大幅度回升,油料作物播种面积扩大,糖料面积减少,蔬菜和药材等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面积进一步扩大。 一、粮食播种面积调减2.99%。由于粮食价格相对较低,种粮效益相对不  相似文献   

6.
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27000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价格调查,2004年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比上年上涨13.1%。其中,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产品价格分别上涨15.9%、4.6%、、11.1%和10.2%。粮食、油料生产价格上涨26.2%和16.6%。 一、种植业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5.9%。2004年谷物、豆类和油料价格回升是拉动全年种植业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粮食生产价格比上年上涨26.2%。谷物价格上涨28.1%,豆类价格上涨  相似文献   

7.
利用Diks-Panchenko的非参检验方法,对2003年1月—2014年6月我国的粮价和通胀月度数据进行非线性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发现粮价和通胀之间存在短期和长期的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研究还发现,通货膨胀可以影响种粮成本,而种粮成本的上升又能够推高粮价,通胀对粮价影响的成本渠道是畅通的。因此,国家需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粮食生产补贴,以减轻种粮成本上升对粮价上涨的压力。另外,国家还需继续实施粮食收购托市政策,保持粮价的平稳上升,防止出现"粮价—通胀"相互推高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30个省(区、市)9000个农业生产单位主要农产品收益情况调查,2003年农民种植棉花的效益大幅提高。平均每亩净收益(含人工费用)达到1041.1元,比上年增加432元,增长70.9%;如果扣除人工费用,平均每亩纯收益为766.1元,比上年增加461.5元,增长1.5倍。 一、价格暴涨是棉花生产效益大增的主要原因。2003年受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影响,棉花平均每亩的生产成本(含人工费用)为631.9元,比上  相似文献   

9.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近日决定新增125亿元补贴资金,对2006年种粮农民柴油、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增支实行综合直补。对新增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直补后,今年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总额达267亿元,比上年增长102%。财政部有关负责人11日表示,这一措施是为了切实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结合国务院石油综合配套调价方案精神,在统筹考虑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后作出的,相关精神已通过《关于对种粮农民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增支实行综合直补的通知》下发各地。按照《通知》精神,新增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直补,…  相似文献   

10.
2005年全国粮食亩均纯收益下降1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对全国9000个农业生产单位主要农产品收益情况调查,2005年全国粮食生产平均每亩纯收益为243 元,比上年减少27元,下降10%。一、主要粮食品种种植效益普遍下降。分品种看,四种主要粮食生产效益均有不同程度下降。2005年小麦每亩纯收益为166元,减少33元,下降16.6%。稻谷平均每亩纯收益为324  相似文献   

11.
河南种粮大户的现状与期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河南省17个省辖市40个县(市、区)的150个粮食种植大户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种粮大户业主的基本特征是以中年、高素质群体为主,村组干部占相当比例,近半数人员从业年限在3年以下,非农行业转入者占4成以上;最主要的从业动因是认为规模种粮经济效益较好和政府扶持政策的引导;生产经营主要靠雇佣劳动力和租用农机完成,约一半种粮大户为兼业经营;在现有生产条件下,种植规模在200亩左右时效益最好;生产资金紧张,贷款困难及种粮成本增长快,收益不稳是他们最大的困惑;最急切的期盼是能在资金方面得到支持。为有效解决困扰种粮大户发展生产的制约因素,本文提出了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稳步提高种粮收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市场粮食价格上涨带动生产者价格上涨,农民在粮食涨价中受益。但是,由于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在市场中处于被动地位,在粮食涨价中受益最多的不是农民而是中间商。根据2003年粮食市场形势分析,粮食涨价中间商受益比农民多。 一、农民出售粮食的价格和涨幅大大低于市场价格。从2003年小麦、稻谷、玉米、大豆等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情况看,粮食的市场价格及上涨幅度大大高于农民出售粮食的价格。 小麦:集贸市场的价格为每公斤1.14元,比上年上涨0.08元;农民出售小麦的价格为每公斤1.02元,比上年上涨0.02元。集贸市场的价格比农民出售的价格每公斤高0.12元,上涨幅度是农民出售价格的4倍。  相似文献   

13.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特点(一)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针对“九五”前四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总量供求平衡有余的现状,2000年全国大部分地区把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上,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首次下降到70%以下。林业生产投入持续增加。畜牧业生产回升,效益好转。渔业生产平稳发展。农业生产种植结构。品种品质的调整力度比往年加大。据初步统计,在农业总产值构成中,种植业所占的比重为55.7%,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林业为3.7%,上升0.l…  相似文献   

14.
依据安徽省种粮大户的抽样调查资料,对种粮大户的状况进行了具体地分析,认为种粮大户在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为扶持种粮大户的进一步发展,建议完善农业补贴制度,通过科技扶持、项目带动改善种粮大户的生产条件。  相似文献   

15.
据对全国27000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价格调查,2004年一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为113.8上年同期=100,下同),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继续扩大。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产品价格全线上涨,生产价格指数分别为114.8、107.0、114.5和107.0。全国主要农产品生产价格均高于上年同期。 一、种植业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4.8%。由于2003年全国粮食、棉花和油料等大宗农产品减产,市场价格大幅上扬。 一季度全国粮食价格涨势强劲,生产价格上涨20.7%,为近年粮食季  相似文献   

16.
依据安徽省种粮大户的抽样调查资料,对种粮大户的状况进行了具体地分析,认为种粮大户在粮食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为扶持种粮大户的进一步发展,建议完善农业补贴制度,通过科技扶持、项目带动改善种粮大户的生产条件。  相似文献   

17.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1988年全国粮食产量是3.9401亿吨,比上年负增长2.2%,是1985年以来第四个农业生产不景气的年份。农业问题作为热门话题,早已引起经济学界的关注。对于如何走出农业生产的低谷,专家们各抒己见。第一种观点认为粮价太低,要通过调整价格,刺激农民的积极性;第二种观点认为农业停滞的原因是发展后劲不足,主张今后要增加农业投资,兴建水利等公共设施;第三种观点认为农业生产力水平太低,农业要上去必须靠科学技术;第四种观点认为目前农村的家庭承包规模效益太差,主张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下进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等等。笔者认为提高粮价和增  相似文献   

18.
经历2003年10月中下旬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之后,粮食问题再次成为2004年中国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为了确保粮食安全,2004年,中央政府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如对农民种粮直  相似文献   

19.
新粮食政策后种粮大户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共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新政策,调动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但同时也使种粮大户面临着一些新问题,问题的根源在于政策的“双刃剑”效应和农村土地流转的不规范;为了妥善解决这些问题,稳定种粮大户的粮食生产与经营,必须完善和配套惠农政策、规范和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增强和提高农民外出就业能力、创造和增加农民非农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20.
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03年上半年农民生产投入人均352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元,考虑价格因素的影响,实际增长3%。 一、农业生产投入保持增长。上半年农户农业生产费用支出人均268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0元,增长3.9%。其中,种植业生产费用支出人均161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元,增长4%;牧业生产费用支出人均9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元,增长4.5%。 二、非农业生产费用支出下降。上半年农户非农业生产费用支出人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