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古代哲学史中有一种实学传统,其优点和精华是务实求实、实事求是、经世致用、治国兴邦,其缺点和糟粕是唯心史观、体系庞杂、为剥削阶级统治服务。现代中国哲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从旧实学走向新实学的历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优秀中国共产党人与时并进,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立足中国现实,通过中国古代实学这一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形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思想,把中国古代的旧实学发展为当代中国的新实学。  相似文献   

2.
论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实学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实学传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批判继承了中国古代实学传统中的务实求实、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经邦济世、自强不息的思想精华,同时,赋予中国古代实学以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国古代实学提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高度。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新实学。  相似文献   

3.
中华实学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各种实学思想的统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实学具有崇实黜虚、敦尚践履,经世济民、博施众利的基本精神。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在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丰富了党务实为民的历史实践和思想理论,在承接中华文化以民为本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实现了对中华实学基本精神的传承与实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务实为民、博施众利,并将之具体化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紧密结合,实现了对中华实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虽有争议,但王阳明多次提到"实学"的概念,他的心学实属实学。他的实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特征:知行合一,力行实践,辨别义利。阳明实学与我们理解的近代实学,以及新实学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恰为清理近代实学思潮的流弊和研究新实学的走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思想史上关于实学思想的有关论述可以看出,"实学"一词至少包含了崇实黜虚、实事求是和经世致用三个方面的内容。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阳明心学思想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心学体系中包含了丰富的实学思想,知行合一、力行实践、辨明义利是阳明实学思想的三大特征。阳明实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实学构建中具有启示意义:可借鉴其重视道德修养、知行合一的思想,从"正人心"入手端正人们的道德认知,以克服当前的道德危机;可借鉴其辨明义利的思想,加强"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引导,以改变当前社会的浮竞之习与见利忘义状况。  相似文献   

6.
人民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邓小平价值观的主体基础。邓小平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坚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进行了批判性的改造,在邓小平价值观中不仅将人民作为价值主体,而且将人民作为价值评价的主体;同时还强调人民利益是一切价值中的最高价值。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宗旨;"三个有利于"的价值评价标准;关注人才和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四有"新人的思想等等,都是邓小平以人民为本的价值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文章阐述了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价值观思想的萌芽、形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并探讨了这一思想在当代的重大实践启迪。  相似文献   

8.
李之藻接受西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实学思想。他的实学内涵既包括道德性命之学,也包括功利之学。这就使他既接受了西学中的自然科学,也接受了天主教。然而李之藻的实学思想并没有超出儒学的范围。最终,我们看到,他的实学不过是儒学的另一种表达。这样的实学无法形成西方自然科学体系所需要的逻辑支撑和科学兴趣。因此,明清实学、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并未在中国建立起独立的自然科学体系,也未给中国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产生于朝鲜李朝末期的实学思潮,在对理学末流囿于正统、脱离社会现实的形式教条学风的批判中,广收博取儒学、西学、心学、考据学等流派的积极因素,从而形成了一个融现实性、科学性、启蒙性、开放性为一体的具有近代指向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新井白石曾求学于儒学学者木下顺庵,而木下顺庵与浙江余姚的朱之瑜有交流,新井白石因顺庵举荐,曾出仕德川纲丰的甲府藩,白石一生著述甚丰,其语言学著作有<东雅>、<同文通考>、<东音谱>等书,<东雅>是一部关于古语名词语源的辞典.白石不仅关注一种语言内部的诸种变化,更注意到了多种语言间的相互影响.白石的研究语言的方法,一方面是木下顺庵那种广泛涉猎文献的实证学风的继承,另一方面也是吸收中国明代学术成果的结晶.朱之瑜在日本住了23年,白石著作中多处引用了朱之瑜的话,新井白石与朱之瑜的学问交流,对东亚各国的实学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事学术研究,首先应该懂得如何深入地解读原始文本,读出自己的感觉和问题,学会与历史巨人直接进行文化对话。这是一项治学的基本功,非常要紧。要把学问做大、做出彩,就必须为学术运思准备足够的精神空间的深广度。学术的进展,往往与反思有关。对于前代的学术传统,或者当下的学术空气,要考察其潜流,分析其优劣利弊,心中有数地开拓自己的学术方向、角度和空间。学术反思是学术起步的助推器。应该认识到,于此是否开窍,与研究者对学术本质的认识密切相关。灵窍一开,创新涌来,就可以开拓新的学术境界。  相似文献   

12.
求真务实是哲学认识论中"从物到感觉、思维"这条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在现实中的具体化、中国化,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但在现实工作中,求真务实却常常呈现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矛盾局面.如何有效克服求真务实知易行难的矛盾,既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的重大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3.
作为传统哲学经典文献的礼记《大学》篇以其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的精炼阐发树立了中国传统实践哲学的一个思想丰碑,深刻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范。《大学》阐发的“大学之道”固然会存在某些历史的局限性,但其独特的思想品格和深远的历史影响,即使与西方现代实践哲学相比也仍然显示出独特的精神魅力,时至今日也仍然具有指导当代人走出自我异化信仰困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体现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方法,这种方法不是从逻辑到逻辑的理论预设和思辨体系的构架,而是邓小平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时所体现出的指导实践的功能性。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方法论上实现了四个方面的突破:在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出发点上,实现了从理想状态的"应该"来设定某种社会主义标准模式到从中国国情来说明现实的社会主义能够"是"什么的根本性转变;在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价值取向上,实现了从离开效率谈论公平到为实现真正的公平创造现实基础的根本性转变;在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思维方式上,实现了从注重与资本主义对比中确定社会主义规定性到在社会主义的自身发展中寻找生存依据的根本性转变;在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思维特征上,实现了从对社会主义结构性的静态思维到对社会主义进行功能性解释的动态思维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5.
孔、孟虽同为儒家代表人物 ,但两人在民本主义思想上却存在很多不同点。主要表现在 :对君、民两者本质认识上的差异 ;君、社稷、民三者之间地位安排上的差异 ;君、民之间关系处理上的差异 ;对仁政具体实施方案上的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两人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 ,所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不同。  相似文献   

16.
结合当前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以生命教育为核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探讨生命教育的内质与形态,力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生命教育在理论层面达到契合,同时为生命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方向指导。  相似文献   

17.
对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有关质与本质的不同理解,可以概括出质与本质的区别主要有三个不同的方面,即存在与实在的不同,质变与本质之变的不同以及反思性与同一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宋学张扬士大夫的独立个性与《孟子》在北宋熙宁年间的升格运动密切相关,而王安石变法则标志着《孟子》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思想,开始受到皇帝和多数士大夫的敬慕与青睐。特别是王安石把他的理论重心置于对时政问题的把握和审视,以经学推动变法,凸显了"荆公新学"的致用特征。于是,《三经新义》就成为其"托古"思维与施行"少年新进"策略两者之间互动的时代产物。  相似文献   

19.
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质进行界定,进而具体分析在价值关系中所体现的人民群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客体的互利性关系。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与追求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得以生成和实现的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特征与目的对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有重大的促进意义。这种互利性关系的价值旨归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精髓由列宁提出的"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发展到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和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再进一步发展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而形成了内涵更为丰富和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精髓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同时又集中体现于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实践精神:解放思想体现勇于超越的精神,实事求是体现求真务实的作风,与时俱进体现开拓创新的意识,三者有机结合,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充满生机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