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博科夫是20世纪世界文学中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卓尔不群的文学观念、扎实的文学基础、独特的个性以及敏锐且富幻想的优秀品性,成就了他“纳博科夫式”小说的艺术世界。他有着很强的理论意识。他对“时间”、“现实”、“世界”、“文学艺术”的理解和阐发都能见出他的思想和理论深度。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本细读方法,分析了纳博科夫的小说美学观,认为:纳博科夫独特的现实观在颠覆传统小说的美学原则的同时,也为小说的无限可能性提供了行之有效的保障;在纳博科夫看来,小说的魔力是在真实细节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幻觉的世界,这需要作家想象性的创造;小说归根结底是对人诗性存在的表达,是对诗性智慧的召唤.  相似文献   

3.
纳博科夫把伟大的文学作品称为童话,强调文学的想象性和魔力,认为这种魔力既渗透在欺骗性的叙述技巧及语言中,也表现在文本的细节里。通过将普希金、果戈理等现实主义作家创造性地解释为非现实主义作家,纳博科夫为自己确认了可倚赖的文学传统,使"文学即童话"的理论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学土壤。他对幻想性的推崇既是象征主义影响的结果,也是个人生活遭遇所致。因为并不拒绝深邃的道德内涵,他的文学观念与"为艺术而艺术"又有着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4.
5.
6.
不可靠叙述是纳博科夫作品中的一个鲜明特征,他利用这一叙述手法在文本中深藏反讽,造成出色的叙述效果。  相似文献   

7.
小说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中的独特时间观念是其后现代主义特征的集中表现。运用德理达的解构理论和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通过对《洛丽塔》主题的重新解读,发现该小说至少包含了三个时间元素:梦想、愚顽与痴迷。纳博科夫正是借此构建了小说身份缺失中的时间诉求,并以其时间的断裂和弥合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在叙述方式、结构模式等方面比其他作家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8.
身份缺失中的时间诉求——论纳博科夫的《洛丽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说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中的独特时间观念是其后现代主义特征的集中表现.运用德理达的解构理论和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通过对<洛丽塔>主题的重新解读,发现该小说至少包含了三个时间元素:梦想、愚顽与痴迷.纳博科夫正是借此构建了小说身份缺失中的时间诉求,并以其时间的断裂和弥合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在叙述方式、结构模式等方面比其他作家走得更远.  相似文献   

9.
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对文学与游戏的关系有着独特的理解.他强调文学与游戏有着同样的性质,机智典雅,充满乐趣.本文从纳博科夫的游戏人生出发,探讨其文学游戏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小说<防守>中的表现,以论证纳氏独特的小说艺术.  相似文献   

10.
严歌苓留美后创作出一系列“洛丽塔”式的畸恋小说,这些小说在建构乱伦与恋童相结合的故事模式、重塑老男人与小仙女类型人物形象、反讽精神分析学派学说、借鉴“talk out”疗法式的叙事方式以及细节描写上的重情感抒发而轻欲望书写都受到了纳博科夫《洛丽塔》的影响。外国作家的影响一方面造就了严歌苓创作的特殊气韵,但另一方面也禁锢了严歌苓小说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1.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是后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但因其恋童情节的描写而引起广泛争议。这种恋童的畸形情感实际是作家作为流亡贵族的内心苦闷情感的畸形表达,这种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后现代的表达已超越社会基本伦常的底线,虽然作家曾多次表白“艺术是欺骗”,但“艺术欺骗”不应是作家回避社会责任的挡箭牌。  相似文献   

12.
论纳博科夫的现实与小说的自我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纳博科夫现实观经历了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演变,他成为美国反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锋。为了演示他所认识的现实与传统现实主义之间的区别,纳博科夫对小说的形式进行了不断的实验,他小说的自我意识产生于其实验的过程。因此,独特的现实观是纳博科夫小说自我意识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是后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但因其恋童情节的描写而引起广泛争议。这种恋童的畸形情感实际是作家作为流亡贵族的内心苦闷情感的畸形表达,这种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后现代的表达已超越社会基本伦常的底线,虽然作家曾多次表白“艺术是欺骗”,但“艺术欺骗”不应是作家回避社会责任的挡箭牌。  相似文献   

14.
纳博科夫小说中有着神秘的诺斯替主义主题,它强调彼岸与世界、世界与人的二元对立。彼岸完美自足地在人类之上存在,世界则如牢狱,充满荒诞、邪恶、黑暗与暴政。人本质上不属于世界,而是来自彼岸的异乡人。他借助神秘的灵知,摆脱黑暗世界的暴政,实现灵魂的升华,回归自由的彼岸。纳博科夫的小说表现的正是对黑暗世界的鞭挞、对彼岸的向往以及人类凭借灵知获得拯救的诺斯替主义主题。  相似文献   

15.
论纳博科夫的小说主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美籍俄裔作家纳博科夫是一位重要的文体学家,又是一位后现代大师,但其作品的基本内容却一直受到忽视或否定。作为流亡作家的纳博料夫,其流亡者的身份、流亡的生活情境可以视为其小说主题的内在契合点。在40年代之前的俄语写作时期,纳氏关注的是现实的层面,主要抒写掺合着鲜明的政治态度、回乡的冲动等内容的乡愁;英语时期,作家转向形而上的探索,视时间为生存的牢狱,并借助“审美狂喜”对常识的时间观进行改造,在文本层面上求解自由。从某种意义上说,纳博科夫的小说主题也是我们的生命主题。  相似文献   

16.
纳博科夫是著名的俄裔美国作家,也是世界文坛上一名重要的文体学家.对于他的作品,人们往往重他的艺术表现手法而轻他的内容.其实,他的小说对人类的生命主题之一--时间也进行了审视,在他的作品中,纳博科夫表明了自己独特的时间观,他认为,"过去"与"未来"都是虚无的黑洞,"现在"如同牢狱将人囚禁在里面,使人既回不到过去,也到达不了未来.而人总是在"现在"这所牢狱中不停地进行着抗争.  相似文献   

17.
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先驱,纳博科夫对蝴蝶的痴迷及科学研究活动是其小说美学思想生发的最根本的内在动因,即他的科学活动对他的小说美学思想具有发生学意义:对蝴蝶的迷恋与研究培育出纳博科夫独特的“元学精神”,并让他发现科学与艺术之间异质同构的“审美狂喜”的特征,由此而导引出他独特的艺术本源论与艺术本质论。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发起“小说界革命”,将小说直接承载政治使命,并提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口号,客观上消融了一直以来存在于人们脑海的“小说为小道”的观念痼疾。小说也因此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文学样式。“小说界革命”对小说地位的提升与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及梁启超本人的社会地位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9.
纳博科夫笔下的小说已经超出了一般的范式,向更加复杂的反讽发展.作品中无论是主人公、还是情节结构,都可以为作者随心所用,产生一种多层次的反讽效果.纳博科夫的小说往往以多变的叙述、离奇的结构、凝练的语言著称,而大胆的表现手法也是他作品独树一帜、自成一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小说观的文化坐标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小说观存在着功利主义和超功利或反功利主义二元对立的格局。它们不仅是中国小说观念的双重变奏 ,还构成中国小说观念坐标体系的两根轴 ,使各种小说观都能纳进这个坐标系中进行定位。偏于前者的有小说救国论、载道论、启蒙论及其改造国民性等 ,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和政治宣传作用 ;偏于后者的有娱乐消闲说、消遣说、游戏说等 ,重视小说的审美价值和娱乐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