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政治以传统伦理(礼义)为根基,并以相应的礼乐形态(礼仪乐典)为标识,如果礼义破碎,那么传统政治和传统礼乐形态都会随之消亡,传统的审美-伦理-政治的礼乐文化就会彻底消亡。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们敏锐地感知到了这一点,将矛头对准传统伦理观念,即传统礼教思想。他们立足于西方的科学、自由、平等、民主观念,以一种进化论的视角,给传统的伦理政治观念宣判死刑。礼义失去了存在的合法性,那么以此为核心建立起来的融道德、政治、审美于一体的象征(审美)文化体系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西方的礼仪风尚就可以高视阔步地涌入现代中国。新青年热烈呼唤西方礼仪进入中国,呼唤中国形成新的社会风尚,展现新的国家形象,传递新的文化观念,这是新文化运动批判礼教的思想史意义和美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和"观念不只属于儒家。在老子和孔子的哲学及美学思想体系中,"中和"观念皆具有重要位置及丰富内涵。老子与孔子的"中和"观念是基于不同文化立场对周代社会、政治、文化所进行的总体评估和反思。在哲学本体论层面,老子的"中和"观倾向于自然生命本体,孔子的"中和"观侧重于社会伦理本体。针对春秋时期美善一体的礼乐文化,老子和孔子的"中和"观体现出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由特定的审美价值取向所制约,老子和孔子以其各自不同的"中和"观为基础,形成了对中国美学发展影响至深的相关审美判断。老子的"中和"观推崇"道法自然"和"见素抱朴",孔子的"中和"观则激赏"绘事后素"和"尽善尽美"。  相似文献   

3.
论中国传统色彩观的审美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世界审美文化的演变进程中,中西方艺术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审美内涵的不同上。在色彩方面,西方的色彩理论体系是以物理学为基础形成的,而中国传统五色观的形成则根源于社会伦理的规范,是一种象征性的"正色"色彩观念,在艺术实践中深受儒家、道家等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错彩镂金"与"芙蓉出水"两种审美实践标准,体现了等级社会的权力失衡。因此,本文溯本清源,剖析传统色彩观的美学意义,希望对重新认识、传承和发扬传统色彩观的审美价值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晋商"专指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为明清十大商帮之首。晋商倡导"学而优则商"观念,优秀学子将商作为本业,开创了中国传统社会多元价值取向的格局。"学而优则商"观念的实质是崇商、重商,是传统思想与三晋大地的自然、经济、历史因素高度契合的结果。它架起了传统文化的底蕴、精髓与商业行为、商业伦理有机融合的桥梁,进而锻造了熠熠生辉的晋商群体和晋商文化,是儒商精神的典型代表。晋商对儒家传统经济伦理进行了批判性继承,形成了独特的义利观、诚信观、勤俭观,是优秀的商业文化遗产。研究此观念,不仅有利于弘扬晋商文化,而且对现代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廉耻观是中国文化中具有本体意义的价值观念,先秦诸子给予了极大的重视,从而奠定了中国伦理文化的核心观念,而荣辱观与礼义观则是外化的形式。中国文化本是一种世俗文化,廉耻则是其中的本体价值,它是道德之底线、人伦之基础,因而,历代文化建设与廉耻建构互为表里。当代中国文化的建构也必须重铸廉耻观念,但应当在民主与法制的基础之上进行。  相似文献   

6.
凤翔彩绘泥塑作为北方民间艺术的一个典型代表,其用色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凤翔彩绘泥塑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周易、八卦等关于色彩观念的影响,并结合当地民众的审美习惯,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征,也是当地民众情感、观念和愿望的有效体现。  相似文献   

7.
水意象凸显出中华民族对时间从焦虑、反抗、反思到超越的心路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哲学、宗教、伦理、民俗、审美等观念,浓缩了古人对世界和人生的多维多重的思考,揭示出中国文化中儒、释、道、禅相互独立相互融合的规律。透过水意象,儒家体认到了爱惜时间、珍爱生命的时间观;道家体悟到了虚静无为、生死齐一的时间观;佛家悟解到人生空幻、生死无常的时间观;禅宗则领悟到随化任运、生死一如的时间观。一样的水,却透视出不同的时间观念,说明儒、释、道、禅有着各自不同的思想认识体系,尽管在中国文化中,它们可以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但却永远无法替代。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女性伦理文化是其中主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主流伦理文化表现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文化特征和道德要求,不仅对传统女性的发展带来束缚,也给当代中国女性的发展带来了不少影响。梳理和挖掘传统主流伦理文化中的女性观,对反思传统文化、克服传统文化在女性观上的弊端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水浒》一书 ,积淀和储存了中华民族大量的历史文化意识 ,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家的伦理观念。概而要之 ,主要有 :(一 )“官崇拜”的民族文化观念 ;(二 )以“和”为特征的群体文化观念 ;(三 )以“孝”、“忠”为核心的向心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间美术伴随农耕文化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精神追求和审美价值取向。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在发展过程中承担了一定的教化世人的社会责任,因此在民间美术作品中不乏伦理的精神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形成研究是中国少数民族美学乃至中国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发生学角度来看,自然生态环境、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求美冲动、文化固化等是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形成的主要因素。其中,自然生态环境是物质条件,物质生产生活方式是重要基础,而追求美的冲动和审美思维的自我发展是关键,宗教、语言、风俗习惯等文化因素则是少数民族审美模式形成并得以固化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土壤。少数民族审美模式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漫长而复杂的建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的观念逐渐从宗教的、伦理的、功利的、认知的等观念中分离出来的过程,这一分离过程,就是少数民族在明晰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基础上建构和完善其审美模式的蒸馏过程。  相似文献   

12.
论传统文化对我国行政伦理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对行政伦理有三个不利的影响,即"全能政府观"、"官本位"思想和利己主义观念。针对传统文化的这些消极影响,必须从对官员进行德育教化、树立官员"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建立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三个方面着手解决,剔除传统文化中对行政伦理消极影响的因素,同时发扬光大传统文化中积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以伦理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构成了中国文化心理的特质,这一特质一方面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同日寸也严密地支配着人们的审美方式,这二者的碰撞给古代长篇小说留下了鲜明的伦理印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产生、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明清时代,正是伦理观念发生急剧变革的时代。如果我们把古代长篇小说放在这广袤的文化背景中,从最能体现这种文化背景特质的伦理角度入手,对审美主体的审美方式,审美对象的基本特点作一个宏观的考察,也许能使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发展线索更加清晰地层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4.
浅论更新诉讼意识王青方诉讼意识是人们关于诉讼及诉讼现象的认识、知识、观念、价值取向等心理要素的总称。诉讼意识是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一定时代的诉讼意识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受一定的政治、文化、法律、伦理、传统习惯等诸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纯文学观与近代小说观念的曲折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诗文化的衰竭和小说文化的张扬,推动近代崇高艺术的发展。小说维度纯文学观的审美超越性,形成其区别于通俗小说的显著的时代特征。对小说本质的认定,是纯文学观终极关怀的突出表现。近代纯文学观的小说维度建构,展示了新小说家追求小说文体独立的文学批评进路,并体现出中国小说观念自身的矛盾和新小说家文体探究的曲折。中国小说观念的近代转型,在祛杂存纯的文学追求中抒写一代学人观念建构的曲折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16.
和谐是文化,也是文化的产物。中国传统的和谐观以伦理为基础,西方传统的和谐观以宗教为基石。和谐的当代本性是伦理的,它蕴含着道德自我的伦理要求,尊重他者的伦理原则,个体以实体为指归的伦理精神和社会作为伦理实体的道德精神以及人对自然的伦理责任。和谐的伦理定位使伦理成为和谐最为亟需的文化因子。  相似文献   

17.
武侠电影是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电影类型,它通过独特的叙事策略和艺术手段,对中国传统的道德哲学、伦理观念、宗教信仰以及审美心理等进行了别开生面的演绎和阐释,从它刻意营造的影像奇观里传达出的是它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18.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西叙事思想是中西文化在叙事领域的反映,要了解中西叙事思想,需先了解中西文化。中西文化的起源不同,个体观与集体观也不一致。从特点看,中国文化是伦理型、综合型、感悟型的,西方文化则是科学型、分析型、理智型的。把握中西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增进对中西叙事思想的理解。中国小说喜欢善恶叙事、较少形而上的思考,西方小说重视挖掘社会、人性方面的问题,形而上的色彩较浓;西方悲剧侧重严肃、崇高,中国悲剧讲究伦理、悲伤;西方悲剧重视体裁的纯正,中国悲剧的文体意识较弱;等等。这些中西叙事观念的差异,都需要从文化入手,才能有比较透彻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科技发展与伦理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发展与伦理文化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伦理文化协调科技发展。表现为伦理文化规范科技发展的实践,对科技发展有不同的效应。它要求科技发展应避免给人类带来危害,而要符合人类的伦理要求。另一方面,科技发展改进伦理文化。表现为科技发展推动了伦理文化的进步,它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伦理观念与习惯,并促进了新的伦理规范形成。同时,科技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伦理问题,如生命伦理,生态伦理,核伦理、网络伦理等等。  相似文献   

20.
童话的主要作用是教化儿童这一观念具体影响到童话创作、亲子阅读、幼儿园童话欣赏活动。教化是童话的功能之一,童话本质是审美的,童话的功能都应通过审美来实现。童话教化观念的存在一方面受到儿童观的影响,另一方面又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以载道文艺观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