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立足于劳动和需要,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在劳动产品、劳动、人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四个方面的异化,形成了自己的资本批判逻辑;鲍德里亚则在《生产之镜》中力图用象征交换解构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劳动概念及其分析方法,重构一种新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本文认为鲍德里亚在解构马克思理论的过程中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刻意歪曲,其资本批判理论只有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16,(10)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人的本质"理论的创立过程中马克思遵循着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即从对宗教异化的批判转向对市民社会和国家二元对立基础上政治异化的批判,随后又走向对经济领域中劳动异化的批判,这三种异化批判为马克思科学揭示人的本质创造了逻辑前提。同时,这一逻辑路径的生成始终伴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马克思对"人的本质"发现是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解放的前提条件,为我们正确认识人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自由"意蕴中的休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将自己的理论工作定位为"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他的休闲思想正是隐喻在这种"批判"与"发现"中。这种隐喻可以从马克思对于自由时间、自由活动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论述中得到指认和证明。  相似文献   

4.
范晓丽 《齐鲁学刊》2007,1(4):124-126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它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了理论的彻底性即实践能力的思想。马克思的哲学(理性)是一种关注人的现存实践行动的理论,有着深切的生存指向。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深刻的批判纬度:首先它是一种政治经济学批判,其次,它以有生命的人的个体性存在为前提和基础,是对人本身的批判和反思;再次,它是一种历史批判和对整个现存生活世界的批判。  相似文献   

5.
人们对现代性的讨论主要是从对现代化发展过程的深刻反省中提出来的;即现代性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并不完全是福祉.而是有相当程度的灾难.马克思在批判现代性和探求现代性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人的现实命运进行理性批判和人文关怀的理论姿态.  相似文献   

6.
列斐伏尔运用辩证法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了自己独特的解释和阐发,认为异化无处不在,把马克思只应用于经济领域的异化理论扩大到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他创造性地"误释"了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异化劳动理论,将这种生产劳动过程的经济异化批判改造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异化批判,进而泛化为日常生活、文化与国家异化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李弦 《理论界》2022,(9):1-8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了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来批判施蒂纳,足见施蒂纳的重要性,尽管其批判过程显得琐碎,但总体而言,马克思、恩格斯主要从理论前提、立场、观点、方法四个维度对施蒂纳作了全景式的批判,施蒂纳不是一个小丑式的人物,他作为“我们词语世界的最后一块砖”,重要地影响到了马克思,马克思正是在批判施蒂纳的过程中确立了自己理论的边界意识。  相似文献   

8.
新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的基本内涵,它包括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四个主题。作者通过将其与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现代人本主义文化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文化批判理论进行比较,对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作了价值学分析,指出新马克思主义者从马克思关于人和实践的基本理解,特别是异化劳动理论出发,对现代人和现代工业社会的深层文化异化进行了深刻剖析,在这一批判中,他们没有走向极端,而是得出了关于人之主体性的积极和建设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思想的历史就是历史的思想,哲学作为时代的思想,它关照着所处自己时代人的“生存境遇”。马克思对现实人类生存境遇的关注不像以往哲学家那种由哲学到哲学的独白式的复调,而是基于对现实社会问题即对市民社会的关注为解决问题的钥匙。鉴于此,以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为问题的切入点,来论析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所实现的双重变奏即由“哲学的批判”到“社会的建构”这一思想理路,并创建自己的唯物史观,同时也凸显出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理论对现代社会的建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与发展必须基于马克思哲学的本性。马克思哲学的本性是以哲学的方式面向现实人的生活世界。马克思实现的哲学观变革是:对社会现实进行无情批判的"批判哲学";关注生活世界的"生活哲学";关注现实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的"人的哲学";改变现存世界的"实践哲学";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理论的与时俱进的哲学;善于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开放哲学。  相似文献   

11.
较之于当代西方社会出现的种种绿色思潮,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生态批判理论彰显出社会性、辩证性、建构性的理论气质。这集中体现为,在对资本进行生态批判过程中,马克思将生态批判与社会批判、生态批判与对辩证肯定、生态批判与未来社会建构等有机统一起来。全面审视和把握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生态批判的“三个统一”,才能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认知,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并有效指导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成旺 《学术研究》2004,4(4):28-32
对马克思哲学的不同理解源于对哲学的不同理解。马克思之所以走出了与以往哲学家及同时代哲学家不同的哲学之路 ,在于马克思提供了内在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分析方法这一独特智慧。内在批判体现在对人、社会和实践的科学解读中 ,必然要求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坚持内在批判避免实践主义和理论主义是发展马克思哲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一生“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任务 ,决定了马克思主要是从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和雇佣劳动制度入手 ,探索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由此 ,劳动问题一直是马克思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 ,一个自由的人是能够同时主宰自己劳动和休闲的人。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劳动和休闲。  相似文献   

14.
虚无主义是在现代哲学中占据核心位置的重大课题,也是马克思哲学极为关切的理论话题。马克思在同施蒂纳等青年黑格尔派思想搏斗的过程中首次遭遇了虚无主义,意识到施蒂纳的"无"在宗教批判中的软弱无力。从对宗教和形而上学的批判转向对现实历史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再次与虚无主义相遇。此时的马克思把现代人价值虚无主义的命运归因于资本的逻辑。而诉诸于对资本逻辑的批判,马克思为克服价值虚无主义提供了现实的道路。重思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历程中与虚无主义的相遇,对于当代人的精神家园的重建,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建构的方法和逻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建构问题进行了考察,作者指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之间存在着特定的批判和继承关系。从方法论上看,马克思是在系统批判“欧洲中心论”的过程中建构起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关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否是对历史哲学的否定问题、“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共产主义的关系问题、“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以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否是“单线论”或“多线论”等问题,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的深刻批判是马克思之所以成为马克思的关键所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对于资本社会的批判维度,但是与马克思将批判最终落到无产阶级运动不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批判理论更多地发展为无法把握的宏观现实,寄希望于意识、文化、艺术等层面上的解放,而社会实践领域则相对沉寂。在当代,资本批判理论出现了新的发展,但是这种转机是否真正继承了马克思的精神是值得考究的。在为资本逻辑所统治的当代社会中,要充分理解当代社会并寻求人类社会的解放,我们需要重新回到马克思,重新构建资本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马克思的人的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锐生 《学术研究》2005,26(10):5-9
本文认为,马克思是西方的现代性的坚定的批判者,考察马克思对现代性的批判,必须放在整个马克思的人的理论视野下。在确定了马克思的人的发展理论和科学历史观之后,对现代性问题的讨论才能合理地在马克思哲学的人的发展理论中得以明晰。中国已经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现代性问题不可回避,必须在发展的理念、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价值观念体系等方面反思现代性,树立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8.
薛睿 《天府新论》2019,(4):12-18
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时期,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意识形态”概念展开理论批判,但却借助“拜物教”概念在理论逻辑、批判方法和伦理批判三个维度纵深发展了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具体而言,在理论逻辑上,马克思立足于“资本逻辑”,发现物与物交换的表面合理性实际上掩盖了人对人、物对人支配的不合理性,并由此深入到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运行机制的分析;在分析方法上,马克思具体深入到对生产关系诸环节及其运行机制的考察,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及基本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在伦理批判上,马克思揭穿了“辩护经济学”的依附性和虚伪性,找到了人们在主观维度上对资本主义生产机制认同产生的外在条件。可以说,正是借助于拜物教批判,马克思揭示了意识形态遮蔽性与操控性产生的经济根源,解开了意识形态的身世之谜。  相似文献   

19.
吴琳 《理论界》2012,(1):4-6
物质丰裕的消费社会并未使我们感到喜悦,消费至上的消费逻辑也没有给人们带来所谓的个人生活自由,人们感到了深层的压抑和无力的反抗。对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理论批判与理论反思。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出发,通过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批判内涵来解读当代中国社会愈益突出的消费景观现象背后的深刻原因。马克思通过商品拜物教的理论批判,揭示了劳动的商品化过程与劳动产品的货币化过程也就是人的奴役过程和人的物化过程。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唯物史观的分析视角:物的消费逻辑遮蔽了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关系,人的物化过程遮蔽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有机社会关系。因此,理解马克思哲学中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批判内涵对为理解和克服中国当代社会存在的各种社会危机具有深刻的理论警醒意义和实践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著名的后殖民主义、新女性主义比较文学理论家斯皮瓦克曾坦诚地说自己受德里达与马克思的影响比较大,但又肯定地说自己不是解构论者,也不是基要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她在对解构论深入细致的马克思理论批评与对马克思理论深入细致的解构论批判过程中,尤其在广泛、具体而深入、系统的底层人研究(包括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理论研究)中,逐渐实现了对德里达超越视觉主义性质本体诠释学的解构的实践批评超越,并提出著名的学科终结观点,树立学科之后研究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