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爱利亚学派的思想中,有关运动的学说占有重要地位。从克塞芬尼、巴门尼德、麦里(?)到芝诺,运动都是他们讨论的主要对象。爱利亚学派的这一学说基本上是以否定运动的内容构成的。但是,我们不要一看到“否定运动”的字眼,便急于给它贴上“僵化”“无生命”“反辩证法”之类的标签。问题远不是那样简单。爱利亚学派关于运动的学说是复杂而深刻的。这一学说的部分内容尤其是它提出的问题和分析运动的方法是  相似文献   

2.
“百姓日用即道”是泰州学派的基本思想和其他一切思想产生的理论前提,在泰州学派思想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然而,长期以来,研究者只注意阐释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思想,而很少从整体上考察泰州学派“百姓日用即道”思想的演变过程。本文认为,泰州学派的“百姓日用即道”思想有一个提出、发展和推向现实的过程,并从这三方面对泰州学派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作一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3.
巴门尼德哲学新探──巴门尼德哲学不是纯粹的唯心主义侯宗肇广东五邑大学巴门尼德是爱利亚学派的主要代表,对后世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以往的哲学史论著,都认为巴门尼德哲学是唯主义哲学。这种看法是不够全面的。巴门尼德哲学的主要观点是:“只有存在物是存...  相似文献   

4.
“一”和“多”在古希腊哲学中是一对重要的对立的范畴。最早用抽象的原则(而不用物质性的元素)解释万物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他们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数”。根据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一卷(A)第五章中记载: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数都是由“一”产生的。(所以,“一”是本原的本原,最根本的本原。)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有十组对立是万物最基本的原则,其中有一组就是“一”和“多”。(986~a15-24)这是最早提出的“一”和“多”的对立。与此同时或稍后,爱利亚学派也提出了关于“一”的问题。最早是克塞诺芬尼,他攻击传统的宗教神话,说他们将神看成和人一样,有许多个;他认为只能有一个和人不同的全知全能的神,神只能  相似文献   

5.
当我们问道"孙本文到底是一个心理学派的社会学家,还是一个文化学派的社会学家,拟或是一个综合学派的社会学家"时,实际上是预设了一个学术思想前后一贯、恒定不变的孙本文。而事实上,正如大家都明白的那样,仔细浏览一下孙本文的著作,我们就会看到,他的思想前后是有变化的。孙本文最早的思想的确是属于心理社会学派,而20世纪40年代的思想也的确是属于综合论社会学派。因此,笼统地问孙本文是一个心理学派社会学家、文化学派社会学家,还是一个综合学派社会学家;或者笼统地回答孙本文是一个心理学派社会学家、文化学派社会学家,还是一个综合学派社会学家,应该都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环境危机问题是中国生态民主主义思想产生的国际因素;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制度的反生态化运作是中国生态民主主义思想产生的外部参照;当代中国的腐败问题促使生态民主主义思想的形成。当今中国生态民主主义思想是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为思想依据,以中国共产党生态民主思想作为理论基石,以国际生态民主学说作为基本理论渊源的新型民主学说。中国生态民主主义思想研究可以分为四大流派,即系统论学派、审议论学派、女权主义学派和均衡分配学派。  相似文献   

7.
太谷学派是我国封建社会里儒家的最后一个学派,由周太谷(1762?—1832)创立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它以宣扬、传授儒家学说为主,但也吸收、改造了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中的不少东西。过去我国学术界对太谷学派极少研究,因此知道这一学派的人并不多。1992年4月于泰州、扬州、仪征三市举行了首届“太谷学派研讨会”,会后许多报刊对该届研讨会作了报导,于是国内学术界才对这一学派有所了解和重视。本文拟从佛家思想和太谷学派的关系这一角度,着重探讨佛家思想对太谷学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所在要理解刘鹗及其《老残游记》,需要了解太谷学派。这已是研究者的一项共识。甚至有人认为,不了解太谷学派就根本无法读懂《老残游记》。然而,太谷学派又是一个怎样的学派呢》从清末迄今,见仁见智,意见悬殊。文廷式《纯常子枝语·崆峒教》认为,此学派(即崆峒教)“仅用禅波罗密法门,”归之于禅。章士钊《孤桐杂记·记大成教》则认为它(即大成教)混合“儒释道耶回”五教为一炉,属民间宗教道会门。卢冀野反对章士钊的看法,撰《太谷学派之沿革及其思想》.“太谷学派”遂得名。可惜此文文不称题他又曾流露自己对此一学派其实并不甚了解,且又改称之为“泰州学派、”属“儒宗。”马叙伦《石屋余渖·大成教魁》引沈瓞民语,认为是“综台三教而  相似文献   

9.
一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是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的代言人,起源于管仲、李悝,发展于战国的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后由韩非集其大成。这个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加强君主的集权统治。他们的心理学思想集中表现为把人心、人情、人性等心理学问题,看成是“正法之本”,即实行法治的依据,其主要代表作和代表人物是《管子》和韩非。  相似文献   

10.
余秉颐 《学术界》2007,(6):143-149
现代新儒家学派是在"五四"以来的文化论争中形成、发展的,它首先是一个思想文化学派,有着特定的文化立场,即在现代条件下重建儒家价值系统,会通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这种文化立场是现代新儒家学派区别于其他学派的基本标志,是现代新儒家之所以成为现代新儒家的本质特征所在,因而也应该是界定现代新儒家的基本标准.依据这个基本标准,我们可以舍弃现代新儒家学者之间不具有本质意义的差别而把握他们的共同特质,从而真正将现代新儒家作为一个特定的学派、将现代新儒学作为一种特定的思潮来看待,立足于近现代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历程去深入认识现代新儒家和现代新儒学.  相似文献   

11.
张铮 《北方论丛》2010,(1):71-73
荀子是战国晚期的儒家大师,但后世屡有学者将其划为法家学派。通过分析《荀子》与《商君书》中的思想与文本的关系,可知荀子与战国法家中商鞅学派的关系,即荀子虽然受到了商鞅学派法家思想的影响,但其思想却以儒学为基础。因此,荀子一方面受到了法家商鞅学派的影响,另一方面。仍不失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的法律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先秦儒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学派。这一学派的法律思想极其丰富,它为孔子所创立,中经孟子的发展,到荀况则集大成。所以荀子的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高度概括与总结。正如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之儒学即荀学一样,自汉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立法的指导思想亦即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的法律思想。那么先秦儒家的法律思想是怎样形成与发展的?为了弄清它的来龙去脉以及这种法律思想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本文试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吴冰  周艳 《江汉论坛》2006,1(8):85-87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建设中,学派的产生和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学派的特点和功能决定学派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建设的创新,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学派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建设的一条创新之路。思想政治教育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共同体和思想政治教育者个体,应通过学术民主催化、学术道德孕育、学术风气滋润来大力扶持思想政治教育学学派,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建设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日本近代化的思想来源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日本走向近代化的动力 ,在思想来源方面 ,主要有两个学派 :一个是1 8世纪晚期的“江户经世学派” ,另一个是 1 9世纪前期的“兰学启蒙学派” ,他们的作用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候外庐及其思想史学派在治中国思想史方面,不仅成就斐然,而且自成体系,这是毋庸多言的。我认为,作为治学,最值得重视的是其取得成就和构架体系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和基本精神以及所形成的学派基本群体,这些方面恰恰是这个学派的最可继承和发展的精神财富及其最具启示学人的治学要诀。关于候外庐思想史学派,侯外庐先生在《韧的追求》中这样回顾总结道:在《中国思想通史》中,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工作:一、按照中国社会史的发展阶段,论述了各社会阶段的思想发展,殷未西周春秋战国是古代思想的发展阶段,即奴隶社会思想发展阶段;从秦…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墨家、儒家等学派都根植于北方诸侯列国。北方诸侯列国产生的这些学派的思想核心及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即都洋溢一种大有为的精神。而源于楚国的道家学派却认识到了“无为“之为一种行为形态和政治统治模式。自此,“大有为“和“无为“便成为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两种基本的处世与治国的方式。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在相互融合与碰撞中生成了数不胜数的思想和智慧,极大的拓展了中国人的思维空间和处事智慧。  相似文献   

17.
"无为"新解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墨家、儒家等学派都根植于北方诸侯列国.北方诸侯列国产生的这些学派的思想核心及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即都洋溢一种大有为的精神.而源于楚国的道家学派却认识到了"无为"之为一种行为形态和政治统治模式.自此,"大有为"和"无为"便成为摆在中国人面前的两种基本的处世与治国的方式.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在相互融合与碰撞中生成了数不胜数的思想和智慧,极大的拓展了中国人的思维空间和处事智慧.  相似文献   

18.
湖湘学派是宋代学派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其理论是在紧紧依托宋朝的时代背景下所提出来的,体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但湖湘学派的衰落也非常迅速,本文所探讨的是湖湘学派代表人物张栻的一些思想及湖湘学派衰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杨朱思想的演化与学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战国初年及孟子时代,学说思想中主要学派是儒杨墨三家,每家代表着各自的阶级的利益、顾望和主张,儒家是代表领主贵族统治阶级的思想,墨家是代表广大手工业者和农民群众小生产者阶级的思想,杨朱是代表新兴商人地主阶级的思想。至于老庄道家学派,则是代表没落领主贵族的思想,在战国中期由庄子发展起来,(?)成为“真正的道家学派”。战国初期,主要学派是儒杨墨三家,道家不在其内。春秋末战国初,儒家学派曾受到鲁穆公、魏文侯及楚悼王的保护盛行过一个时期,到战国中期,  相似文献   

20.
魏凤莲 《齐鲁学刊》2013,(1):157-160
起源于狄奥尼索斯祭祀仪式的古希腊悲剧,在其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远离狄奥尼索斯崇拜:悲剧的主角是多种形态的酒神;悲剧的情节模仿了狄奥尼索斯的经历;悲剧的某些描写借用了狄奥尼索斯崇拜中的术语;悲剧的政治含义延续和发展了狄奥尼索斯崇拜的政治作用。古希腊悲剧的发展渗透着狄奥尼索斯崇拜的因素,始终是"献给狄奥尼索斯的演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