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首先对现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潮于现代化的反省、反叛作出内在的批评和省察,指出文化保守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作为工具理性过度膨胀背景下重建人文精神的两种基本取向,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但总的说来,人文主义思潮从前现代化,到反现代化,到后现代主义,这一不断退缩的历史奏出的只是逐渐失去的传统人文精神的挽歌。接着,本文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对于现代人文精神建构所具有的意义。现代西万人文主义思潮之所以未能完成重建人文精神的任务,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在于它们自觉不自觉地把人文精神的维持或重建,放置于现代化的对立面,从而采取一种阻止、取消、逃避现代化的立场。通过开掘人的社会性之本体论和现实性意义,马克思在历史观与价值观统一的基础上提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共产主义”诸论题。他的共产主义概念蕴含了一种新人文精神,这是一种内在性和超越性相统一的人文精神。因此,马克思主义为现代人文精神的建构提供了一条可能性途径。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医科院校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念,为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和造就新时代的良医注入了正能量。  相似文献   

3.
社会哲学视野中的中国当代人文精神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后发型现代化的意义支撑的中国当代人文精神,其在现实中的发育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呼应,其理论的建构应自觉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现代文化的发育发展中汲取营养,研究在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的交集中,高起点、高速度、追赶型的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按照社会哲学的基本方法和原则,综合研究古今中外的有关思想资料,重建和高扬体现当代时代精神的中国人文精神,促进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结构的全面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民主在人类发展史上相伴而行,科学精神的培育和发展与民主政治文化的发育在多个层面上具有关联性,现代政治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科学精神的支撑。科学精神的不断发展在西方现代政治文化形成中发挥了强大作用,但对工具理性的过分推崇又背离了真正的科学精神,造成了科学的意识形态霸权。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道德伦理型文化,未曾受益于和助推真正的科学精神,在现代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必须大力培育以科学理性为主导的融人文精神于一体的当代科学精神,真正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促进现代政治文化的形成和社会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张伟 《船山学刊》2012,(2):145-149
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一个社会政治比较混乱的时期,也是一个人文精神成果比较丰富的时期。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兴起较为典型地体现了这一时期社会政治状况与人文精神之间的相关性。从谢灵运的山水诗与宗炳的山水画论的比较研究中,可以推究出一条阐释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政治状况与人文精神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理路。  相似文献   

6.
袁日新 《理论界》2007,15(5):86-87
从传统民法到现代民法,始终充满着浓郁的人文精神。民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心人、尊重人和发展人。现代民法的人文精神具有了崭新的表现形式和鲜明的时代特色,主要体现在:人格权保护的强化;弱者权利保护的加强;国家强制的扩张。  相似文献   

7.
晚清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是在反传统的文化批判与激进的政治实践追求中得以逐渐彰显,其在催化国家政治命运现代转型的同时却也圈定了以政治价值取向为终极目标的特定的文化内涵.其结果是政治色彩的过度浓厚极度地干扰了文化现代性发展过程中的学术架构的建设,缘此又导致了群体文化失重感的产生.最终在中西文明较量中一度代表了激进阶层的知识群体沦为保守的一族.  相似文献   

8.
梁跃民 《河北学刊》2006,26(2):182-184
本组专题讨论继续从不同角度对河北人文精神进行了深入探讨。朱文通、梁文认为,新河北人文精神既是和谐河北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精神资源,又是和谐河北建设的目标要求,应立足于河北实际,着眼于河北未来,把握好河北发展的内在规律,符合河北全体人民的意愿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意图。魏建震认为,几千年的河北历史铸就了河北的人文精神,逐步升华成大气坦诚、重信守义的精神,形成了河北人文情结。把增强认为,新时代河北人文精神是河北现代化建设和河北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河北要想取得更大成就就必须高度重视弘扬与培育河北人文精神。梁跃民认为,贯通"人"和"文"是推进河北人文精神建设的关键。王小梅对传统河北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对现代河北人文精神的重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王文录、王立源通过对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人文精神与河北人文精神的比较,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河北人文精神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魏建震 《河北学刊》2006,26(2):177-179
本组专题讨论继续从不同角度对河北人文精神进行了深入探讨。朱文通、梁文认为,新河北人文精神既是和谐河北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精神资源,又是和谐河北建设的目标要求,应立足于河北实际,着眼于河北未来,把握好河北发展的内在规律,符合河北全体人民的意愿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意图。魏建震认为,几千年的河北历史铸就了河北的人文精神,逐步升华成大气坦诚、重信守义的精神,形成了河北人文情结。把增强认为,新时代河北人文精神是河北现代化建设和河北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河北要想取得更大成就就必须高度重视弘扬与培育河北人文精神。梁跃民认为,贯通"人"和"文"是推进河北人文精神建设的关键。王小梅对传统河北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进行了探讨,并对现代河北人文精神的重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王文录、王立源通过对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人文精神与河北人文精神的比较,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河北人文精神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育要关注人文精神培养已成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共识。但在高等教育中应侧重科学精神培育还是人文精神培养也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争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两种宝贵精神财富,两者有着共生互补的关系,任何一种精神的缺失都将造成人在实践过程中的失衡。现代人文精神应是融合科学精神在内的人文精神。实践中的人掌握了人文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人类认识改造人类社会的经验总结,人们可以通过课堂、书本所获取。  相似文献   

11.
生态人文科学是一种新的科学范式出现的征兆.生态人文科学是20世纪90年代晚期出现的一种趋势,依托于后人文主义对人类中心论、欧洲中心论和西方科学的批判.传统生态学知识、本土知识和生物人文科学的发展,是生态人文科学的重要内容.其中,生物人文科学是一种包容性的知识类型,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生命科学联系起来.生态人文科学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元共同体观念.这个元共同体由人类与非人类构成,其基础是共同实质的亲缘关系、共生关联、协同进化和互相依赖.生态人文科学还从心灵延展和分布式认知角度预期了未来的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人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尽其可能大的学术视野,勾勒了"人文学"话题的富有悲剧感的文化背景;作者借重于古汉语词源学的考释,对"人文学"作了某种可略成一家之言的界说,即所谓"人文学是‘觉悟'之学",强调人文学的慧眼在于人生"态度"的觉解,而人文学的底蕴则在于人生之终极意义的体认.  相似文献   

13.
人文教育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人文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冬  宋彩萍 《齐鲁学刊》2005,3(5):137-143
历史上,大学人文教育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形成并保留了各具特色的教育传统,男一方面随着社会变革又加以发展、丰富且赋予了新的内涵,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视域下人文教育的特征对当代中国人文教育的重建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主要体现为:以历史的眼光,把握人文教育的根本;以开放的眼光,吸收世界人文教育的精华;以战略的眼光,重塑未来人文教育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孙庆忠 《学术论坛》2001,(6):121-124
人类学家们对异域文化的探询、对本土文化的自省,是在化解各族群间因陌生而造成的隔阂和误解.信息社会的到来,为建立"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全球文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然而也给多元文化的并存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负面效应.如何消解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悖论,建构起汇聚共融的文化模式,不仅是人类学研究必须关注的课题,也是对其学科存在价值的考验.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人文学之“内外兼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均发生巨大转变。处此巨变中的人文学,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亦有不少转机:在日渐"分离"的大学校园,社会科学发展迅猛,人文学则越发退居边缘,风光不再,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同时,由于十年来的大学扩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倍增,民众对人文学的兴趣转浓,与"国学热"形成相互呼应之势;而各高校对"素质教育"的提倡,和"通识课程"的逐渐落实,虽仍在不断的自我调整之中,但均以"人文学"为知识传授的核心,也为人文学预留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人文学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可能还不是其在大学中的地位相对下降,而是被按照工程或社会科学的模样进行的改造,各类学术工程和评审文化在大学里大行其道,其发展日趋数字化、模式化,使人文学特有的灵性和精神受到损害,变得平淡、僵硬、了无趣味。  相似文献   

16.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相关、相互促进。素质教育必须从二者的辩证统一出发,双管齐下,尤 应从人文教育入手,才能给科学教育以巨大的精神支撑,并提供动力、方向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和谐伦理,是以心和、人和、天和为调适指向的金规则。善道呈圆,圆善之道的伦理向度是善善互动,圆圆相映。一个个的向善之圆相互衔接,相辅相成,有机构成了和谐发展的圆善之道。这种基于东方文化的伦理向度是伦理智慧的集大成,演绎的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向善、达美之圆。其终极价值是万有存在的协同演进,相得益彰。正是在这个善善互动、圆圆相映的和谐伦理之圆中,万有存在共同体得以编织出天道酬善、万有向善的因果之网,展示出和谐发展的圆善之道。和谐生善,大德象圆,和谐伦理"圆理"要求我们师法大自然和谐酬善之道,描述万有向善之圆,与万有存在同忧同乐,确立"己所不欲,勿施于物"的和谐理念,不断逼近与万象同乐的大德之化境。  相似文献   

18.
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互联网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信息技术的伟大力量。面对网络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认清形势,借助网络实现自身的创新与发展,开辟网络教育的新天地,极力呼吁网络人才为祖国的互联网事业蓬勃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的人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无论从其提出的背景,还是其自身所包蕴的内涵来看,都充分体现了一种人学思考。科学发展观在其贯彻和落实时关键也就是要时刻将“人”铭记于心,做到万物人为本、万事民为先。  相似文献   

20.
1922年以前,随着历史大潮,徐志摩对科学基本上持肯定态度,认为科学是“近代物质文明的柱子”。从1922年后期开始,他加入“人文”的维度来考察科学,并开始使用“科学主义”的概念,认为机械主义、科学主义奴缚人类心灵的自由。他相信,要解决“纯粹科学”的形而上品格与“运用科学”的功利性沦落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必须用道德、人文的“圣水”洗涤科学的“斑点”,以人文之手握住科学这把双刃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