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政治层面说面临着政治腐败短时间内难以彻底遏制、执政合法性的“政绩困局”已经凸现、非制度化的群体性参与较大幅度增加以及政治文化冲突一定程度存在的政治困境。只有完善宪政制度以打造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平台,建设现代政治文化以奠定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培育和壮大公民社会以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才能克服上述政治困境,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
林梵 《学术交流》2005,1(9):133-13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这是一项巨大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必须探索科学、合理、高效的运行机制.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应建立并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民情民意表达机制、人口顺畅流动机制、社会制约监督机制、社会救助安抚机制和社会预警应急机制.通过这系列机制的协调有序运行,必将迎来全社会政通人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社会工作信息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4.
杨芳勇 《社会工作》2009,(23):22-23
人口老龄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由人口老龄化加剧带来的养老问题日趋突出。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2008年底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5989亿人。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视域下的社会新阶层统战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皇 《社科纵横》2008,23(1):46-48
社会新阶层既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社会主义的统战工作对象.做好社会新阶层的统战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密切的关系,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要做好社会新阶层的统战工作,就必须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团结和凝聚社会新阶层,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以及加强法制建设、解决社会新阶层与其它社会阶层的利益矛盾.  相似文献   

6.
张涛 《社科纵横》2007,22(8):26-28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全局;以人为本,发展民主政治;培育和谐文化,调动全党全民的力量,共同实现这一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7.
与普通高校相比,农林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具有特殊性,也更加艰巨.由于生源特点、培养理念以及就业前景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农林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仍不完善,在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为此,应当以培养具有"大国三农情怀"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目标,通过发掘农学类专业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元素,探寻农业文化思想与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深化理论学习,构建教育内化机制;运用自然的、生态的、绿色的农林专业实践优势,强化教育实践,构建践行外化机制;结合新时代国家战略需求,完善激励和考核制度,构建制度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8.
二元社会结构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建武 《学术交流》2006,(8):141-144
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严重影响并制约着和谐社会的构建。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原因在于: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以农补工”的策略,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与之相伴随的是,限制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在财政金融政策上大幅度向城市倾斜。鉴于此,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以工补农、以工促农,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同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以人为本"的法治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和谐社会应当是建立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之上的社会,应当是把"以人为本"作为终极性价值关怀的社会,应当是以民主与法治为制度基石的社会;此三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缺一不可.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中国执政党的政治道德责任,又是一种可欲亦可求的社会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0.
席明  李红梅  石光乾 《社科纵横》2008,23(6):146-148
高职高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是实现中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一个关键环节.甘肃省高职高专大学生就业问题表现为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对高职高专大学生认投炔桓?就业市场"人才高消费"现象的影响;学校整体办学定位与省内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对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相对缺失;大学生就业观念普遍存在偏差等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