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始于汉末、行于魏晋,直到清代。不掌握反切,就无法弄懂古注、古代字书和韵书中的注音。然而反切涉及的音韵知识十分广泛和复杂,特别是反切变例更是如此。研究和掌握反切与现代普通活语音的对应规律,一直是音韵学界重视的问题。反切是用两个汉字拼出一个汉字读音的方法,古注及字书中叫“××反”或“××切”、“反”与“切”都是相拼的意思。它是根据双声叠韵的原理,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同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同韵。所以,一般说来,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就可以拼  相似文献   

2.
凡是阅读过一些古书的人,差不多都会遇到“反切”这种中国传统式的注音形式。它用两个汉字给另一个字注出音读,其原则是反切上字与所切字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如“练,郎甸切”,取“郎”字的声母[1]“甸字”的韵母[ian]和声调(去声),拼成“练”字的音[lian]。这种注音方法,  相似文献   

3.
反切注音法是我国长时期使用的一种传统注音方法,它的特点是用两个汉字去拼切另一个汉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用它表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用它表韵和调。《广韵》中的每个小韵都注有表示读音的反切,共3872个。清代陈澧创造“反切系联法”,将《广韵》中这些反切的上字进行系联,得出了当时的声母系统,将其中的下字进行系联,得出了韵母系统。所以从陈澧以降,凡研究《广韵》  相似文献   

4.
反切,是注音字母产生以前用汉字给汉字注音的一种方法。它产生于东汉末年,至今已有一千七八百年历史了。 由于我国古代没有标音符号,所以用汉字给汉字注音就成了常用的方法。在反切法出现以前,人们用的是直音法或读若法。例如:《礼记·乐记》“龙旂九旒”郑注:“旒,音流”;《诗·关睢》“窈窕淑女,  相似文献   

5.
反切和韵表的关系论者不一。韵表是怎样产生的?它与反切有何关联又其作用为何?是否可以根据宋元以后韵书所载的反切而说韵系简化?这是中国声韵学研究中值得探讨的问题。我曾经对这些问题有所论述,现在重加整理,校订如下:  相似文献   

6.
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汉字注音方法。从东汉中叶到本世纪初,这种注音方法一直延续了近两千年。其间产生的许多字书、韵书,乃至有关语言文字研究的专书、文章,无一不用到反切。因此,了解反切的原理、方法,掌握古今语音的演变规律,实现古音的准确折合,对于读懂古  相似文献   

7.
“GH高浓缩汉语拼写方案”是在《汉语拼音方案》基础上设计的可以一一对应替代现行汉字,又实行词式书写的计算机用汉语拼音文字。它的原理要从拼写结构,声母、韵母和声调的音码设计等4个方面去理解。现代汉语中每个带声调的音节的读音都有相对应的高浓缩拼写形式。  相似文献   

8.
方言的调查研究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普方古字音对照查询系统"以《古今字音对照手册》所录汉字为基准,建立了ACCESS数据库,并利用ASP语言设计了查询界面和查询结果显示界面。利用本系统,可以选择拼音、汉字、反切、韵摄、等呼、古声、古韵、古调、方声、方韵、方调、普声、普韵、普调等参数,通过网络进行任意或组合查询,使普、方、古之间的对比研究变得更加便捷、高效。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巴以问题 ,从《奥斯陆协议》到布什的中东和平“路线图”等和平方案被一个又一个提出。每一个方案都曾给巴以问题带来和平解决的希望 ,但是它们又都因为种种原因而中途停滞。在和平“路线图”受阻的情势下 ,以沙龙为首的色列政府又提出了“单边脱离计划”。人们不禁会问 :什么是单边脱离计划 ?其现状如何 ?沙龙为何这时会提出这个方案 ?它又有什么影响 ?现拟从以上几个方面对以色列的单边脱离计划进行较系统的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书法的本质?书法生命底源泉是什么?曾是近几年书法理论探讨的热门话题。有人根据汉字形体不同于其它文字的这一特殊性,而认为书法“就是汉字书写的艺术”。或者依据书写工具的独特性,提出书法是:“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并又不断发展出,书法是“汉字载体基础上的主体情感抒发的艺术”等等。同时,也有人不同意上述观点,提出书法“是一种线的艺术”,是“抽象的造型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谓“古反切”是指以《广韵》反切为代表的切韵音系的反切;所谓“今读”,是指普通话读音(有时指整个音节,有时单指声母或韵母)。 一 从《广韵》反切下字韵母今读和被切字韵母今读的参差说起 古反切的一般原理并不复杂,同拼音差不多。如“昌终切充”,便是拿反切上字“昌”的声母“ch”同反切下字“终”的韵母“ong”,象拼音那样拼拢,按照反切下字“终”的声调念出来,就是“充”字的读音。列成式子,就是:  相似文献   

12.
现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三分之一的篇章是“文言文”,如何教好学好这些“文言”文,是一个大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谈两点看法。一,为什么要学“文言”文什么是“文言”?就是古代通用的书面语言,也叫“古文”。我国汉字创造是很早的。我们发现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汉字难写从刀刻镌锲到笔书,都是相当困难的。为了表意,又因为条件所限,我们的祖先在解决书面语言时,自然  相似文献   

13.
“五声”(宫、商、角、徽、羽)是否曾经作为汉字字调的一种标示方法?它与“四声”字调标示法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本文通过考证“五声”作为古代的一种数字序号曾被用于给汉字按照字调分类的事实,来证明早在沈约的四声说之前,汉字便拥有了“五声”字调标示法。并通过探讨“五声”字调标示法与音乐的联系,进一步揭示永明声律论的产生同音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老子》论“道”,常运用“一”和“大”、“无”和“有”两对范畴来表述。“一”和“大”合为“一大”,“无”和“有”合为“无有”,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固有范畴。从“一大”、“无有”可溯求《老子》道论的思想精义及其体系结构,值得探索。 《说文·一部》:“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天是会意字,取“一大”的合义。既是取其含义,则为两个字。那么“一”与“大”分别是什么意义?一大”又是指什么?  相似文献   

15.
追溯中国汉语语音研究的历史,汉末反切的发明是其肇端。对于反切之起源问题的考释,当将研究视角定位在对音节两分的审音能力的形成——反切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域。在字母、四声、韵书还没有出现之时,作为用两个字为一个字注音的方法的反切首先出现,它不完全是土生土长的产物,也不完全是来自西域梵语,而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产物。本土音节分析能力的积淀,是反切产生的内在因素、产生的沃土;伴随佛教而来的梵文拼音原理的传入,是反切产生的契机。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之下,产生了在中国运用时间达近两千年之久的反切。  相似文献   

16.
《墨经》是我国逻辑史上的光辉篇章,其中许多精华有待我们去吸收.《墨经》中讲到一种推理形式,叫做“侔”.近年出版的几本逻辑史著作对此均有所论述,但大都“语焉不详”.“侔”式推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推理?其逻辑性质如何?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其客观依据又是什么?可靠性怎样?它和普通逻辑中的“附性法”直接推理是否一回事?《墨经》中对“侔”的研究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我们今天又应如何对它作出科学的分析?这些问题,都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  相似文献   

17.
今日人们在谈论教育问题、教育改革的时候常用到“效率”这个词,但是在使用“效率”的时候我们是否考察过我们的教育在“效率”的指引下带来了怎样的发展和变化。“效率”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它给教育又带来了什么?试对“效率”进行词源分析,考察它从物理学到教育学的演进、影响和反思,进而揭示教育的目的只能是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部首字序 ,从检索汉字上看 ,至今还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方法。但它至今又是一个不能像西文那样“一翻就到”的检索方法。部首法能否做到“一翻就到” ,从《说文》至今 ,在部首法上究竟积累了哪些经验 ;以“一翻就到”的要求来审视部首法 ,它应具备哪些要素。本文就这些问题从汉字归部入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反切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阅读古书、打开古代文化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古今学者对反切有不少论述,近年,殷焕先先生、林序达先生分别出版了《反切释要》和《反切概说》新著,讨论了反切有关问题;至于反切的产生、发展,特别是实际应用,笔者以为还须进一少切磋。根据中央关于“我们应当加强应用科学的研究”的指示精神,本文以《试论反切的产生及其应用》为题,谈谈教学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形声字浅说     
何谓形声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解释说:“‘以事为名’,为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二字以‘水’为名,譬其声为‘工’、‘可’,因取‘工’、‘可’而成其名。其别于指示、象形独体,形声合体。”这段话,既解释了什么是形声字又指出形声和指事字、象形字在结构上的区别。汉字是方块字,从其结构来看,可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大类。独体字,是指只包含一个字素的字①;合体字,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字素构成的字。古人有所谓“独体为文,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