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天,美女小C一个人在寝室里看书,突然电话铃响,小C提起电话,“喂”了几声,对方却始终没回音。下午五点时,类似的电话又打来了,这已经是当天的第五次了,小C再也忍耐不住:讨厌!变态!  相似文献   

2.
表哥在美国求职时,曾遇到这样一个面试题:请用“快乐”造一个句子。这太简单了,表哥脱口而出:“我们很快乐!”考官没有微笑每个人都有一张王牌,那就是你自己。  相似文献   

3.
在选择买水果的时候,是否会有“水果颜色是否与自己的人格有关”这样一个想法呢?一起来做个测试吧!用你的想法来验证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吧!  相似文献   

4.
兄弟饭     
中学时,我曾有五个最好的伙伴。我们六人彼此形影不离,情似同胞兄弟。逃课一起逃,吃饭一起吃,放学一起走,就连早恋的时间都足那么默契。兴许是方言的缘故,我们彼此都喜欢称自己为“老子”。“嘿,你小子去哪儿了?老子找了你一个下午都没找着。”“你再说那女生,老予跟你拼了!”“喂,把你那本小说给老子看一下。”  相似文献   

5.
不小心,就《三十》了……比我们年长的人一定有同感,经过三十岁这个坎儿时,都曾有过一种难于察觉的失落和一丝不知所措的忧愁。不过,因为并不真正地觉得自己老了,所以紧锁的眉头也并不真的难以放松;因为并不真的觉得自己累了,所以抬起头时眼神依然泛着青春期时留下的一股股冲动。我们戏称这个年龄段叫做——中年早期!这个年龄,恰恰刚刚送走了几个童年时给自己做的梦,刚刚淡忘了一些少年时曾伤害自己的一些人。第一次相对深刻的自省,发现镜中的人也许不是自己,又或者那才是真正的自己;发现脸上的表情已是各种被周遭预先设计好的面具,戴上也不真实,摘下也不真实……但还是摘下了,笑或严肃都发自肺腑,只为了一件东西——那就是刚刚到来的三十岁给这两个男人送上的一份俗称“责任”的礼物——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听我们歌唱的朋友,为了生活在当代的每个有理由活得更好的中国人……于是,想跟人们探讨“人间”“活着的意义……”于是,重走一遍创作者的“寂寞公路”,把看懂或看不懂的人、事、物都化做“用情爱做心灵的渺小尘埃……”,细细品读,选择男人的一次“不醉地归途”,回味三十岁给羽·泉呈现的咫尺般短暂的美。和我们一起聊聊吧!≥三十岁的人,看我们说得对不对; <三十岁的人,请听这张专辑,直到三十岁…  相似文献   

6.
小猫与影子     
“影子真讨厌“。小猫汤姆和托比都这样想,“我们一定要摆脱它。“然而,无论走到哪里,汤姆和托比发现,只要一出现阳光,它们就会看到令它们抓狂的自己的影子。  相似文献   

7.
我自小就是哥哥的“跟屁虫”。哥哥每次考试拿了第一, 我就像自己拿了第一那样高兴。见人就说:“我哥哥可厉害了,考试总是第一。”那种喜悦是没有人能够体会的。一次父亲对我说:“又不是你考试得第一,你高兴什么!记住, 不要拿别人的东西来炫耀自己!”于是我记住了第一句关于“炫耀”的话——不要拿别人的东西来炫耀自己!  相似文献   

8.
“我们之所以回国,是想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正在创造历史!”  相似文献   

9.
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团队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在确保目标达成的过程中“解放自己”!让管理变得简单而又轻松!培训大师余世维先生也曾说过:与其自己累得得心脏病,不如先让下属得心脏病!说的是管理者毋须事事亲力亲为,自己整日忙得昏天黑地,而下属却悠闲自在、无事可干!余先生的理念可谓妙极!可实际上我们的许多职业经理人虽然明白这样的道理,但却又无法很“潇脱”地去付诸实践,仍就是终日如履薄冰而恐“天下”大乱,碌碌无为而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关键是这个团队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动力(驱动与保障)系统”!如何构建团队的“动力系统”?很多人可能会想到可以用制度或是流程来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实际上事情往往没有那么简单,制度与流程都是管理的工具与手段,属于静态的范畴(死的东西),而管理的对象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属于管理的动态范畴(活的东西),况且我们很多制度和流程虽然不错,可实际的执行结果却是被搁置,形同虚设!因为管理不仅仅是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过管理更像是一门实践科学。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中时常有人羡慕成功者独特的天赋,埋怨自己没有什么特长,难以出人头地。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言论,“我实在是无能为力了!”,“我这一辈子就是这个样子了!”这些人往往只习惯于通过目前所从事的职业这一狭窄的范围来评判自己的能力,因而放弃了许多尝试的机会,相当大的潜力没有被挖掘出来。美国社会学家波拉·尼尔森说过:“人有优点,也有弱点,而花费大量时间去改正自身缺点以适应环境,将会浪费大量的精力。我的经验却建议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特殊的才能上。” 人生在世,必有所长,一切本事都是自己的,而且很早就具备了,但人们往往难以发现。有位名人说过:一个看不到自己长处的人,比看不到自己短处更为可悲。因为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虽然会在生活中刚愎自用,多走些弯路,甚至受些挫折,但他毕竟知道发挥自己的长处,明白自己该怎样进取,最终必然也会取得成绩,而看不到自己长处的人,连自己主攻方向部找不到,还谈什么奋发和进取呢?结果只能是一个劲地怨天尤人,唉声叹气。殊不知,这样并非自己生得蠢,并非自己不能干,而是自己不知道自己原来是能干的,岂不悲哉!因此,要想获得成绩必须发掘自己的特长,首要的是认识自己的特长,在人生的座标上找到属于自己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值得—读,能给我们很大的启迪。“菜青虫”陈帆红,一个宁波残疾姑娘。靠孜孜的追求、坚韧的毅力、顽强不懈的拼搏,一跃成为网上的风云人物,荣获中国网络小姐桂冠,用她自己的行动证明:在网络世界中。残疾人也能广泛参与社会,创造新的人生。互联网感谢陈帆红,因为她,使更多人接触了网络,同时延伸了残疾人的生存空间,让每个人的内心充满真正的健康和美丽。  相似文献   

12.
儿子对父亲说:“爸爸,我们学校成立了乐队,我想去参加!”父亲说:“好事情,我支持你!”儿子为难道:“但是乐器要自己带!”父亲盯了儿子半天,递过一根筷子。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儿子,咱家穷,你能不能争取当个指挥?”  相似文献   

13.
路边的硬币     
别为一枚硬币错过天边彩虹。夏天,一个孩子看到一枚闪亮的硬币躺在路边,他把硬币拾起来,紧紧握在手里边, 心里充满了自豪和兴奋:“这枚硬币是我的了!而我什么代价也没有付出!”  相似文献   

14.
话说度量     
度量原意为计算距离长短、容积大小的标准,后喻指人的器量、胸襟。我们这里所说的“度量”指的是后者。 现实生活中,处处充满矛盾,人生道路上,时时会有曲折。碰到这些问题,每个人的度量不同,因而对待的态度有别。处理的方法各异,结果也会大不相同。只有胸怀宽阔、器量宏大的人,才有可能对这些问题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做出适当抉择,达到自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学者的自重     
由于我们国家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十年来,笔者曾经作为学者多次赴美国等西方国家开会、讲学和研究。 在自己的校园里,在自己的国土上,一般而言,我们每个人仅仅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但是,一旦到了国外,无论我们个人多么渺小,总是被人看成来自中国的代表(“精英”)。这样,我们个人的言行就自然并且紧密地与“中国”、“中国人”联系在一起了,我们个人的尊严也就自然并且紧密地与“中国”、“中国  相似文献   

16.
在“非典”扑面而来,人人谈“非典”色变、中华民族面临严峻考验的时候,一个小学生能做些什么?北京一位小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这个问题作了最好的回答,她创建了一个抗击“非典”的网站(www.2008z.com),用她自己独特的方式,通过网络向人们传达出一种积极的精神力量:面对“非典”,我们永不屈服!这位可爱的、年仅10岁的小姑娘,就是北京市东城区东高房小学的四年级学生袁日涉同学。  相似文献   

17.
在本职岗位上辛辛苦苦、兢兢业业地工作了数年.表现没得说.业绩没得说.可就是得不到上司的青睐和提拔、同事的赏识和赞扬——职场中的这种经历恐怕很多人都遇到过。面对这种境况,有些人自怨自艾.产生了破罐破摔的想法:也有些人会想方设法为自己寻找“拨云见日”、崭露头角的机会。其实.面对这种境况和遭遇.最好的办法是: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伯乐”.实施“职场自救”工程!  相似文献   

18.
任何结盟关系的牢固性都是值得质疑的。在一天快要过去的时候,牛蛙们开了一次会。“简直无法忍受了,”一只牛蛙说道,“白天苍鹭猎食我们,晚上浣熊又想把我们作为它们的盘中餐。”“确实如此,”另一只说道,“它们单独来我们还受得了,但两个都来,可扰得我们鸡犬不宁。”“我们应该让苍鹭远离池塘,赶走它们!”一只牛蛙提议道。“就要这样!”牛蛙们异口同声地说道,“赶走苍鹭!赶走苍鹭!”它们的大声喧哗惊扰了一只正在附近捕鱼的苍鹭。“怎么回事?”它慢慢靠近,问道,“你们要驱逐谁啊?”牛蛙们瞟了瞟它的喙,天啊,那就像一把利剑一样,能  相似文献   

19.
人生如白驹过隙,怎样让有限人生散发出无限魅力?那就要学会规划人生、思考人生,了解和思考自己想要什么?这样才不会成为生活的“奴隶”.心理学认为,自信的基础是个人维持主观幸福感的能力,也就是个人愉悦自我情绪的能力.真正自信的人,既能接受自己,也能接受他人.不会因为担心别人高于自己而嫉妒,也不会因为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而报复.我们可从十个方面来培养自信心.  相似文献   

20.
那是纽约一个潮湿闷热的下午,我焦燥的登上一辆公共汽车想返回旅馆,刚跨进车门,就听见司机在冲我打招呼:“老兄,一向可好?您这是上哪儿啊?”接着,这位脸上总挂着真诚和微笑的中年人又以同样的方式问候着其他上车的乘客,汽车驶入交通拥挤的市中区后,他开始绘声绘色地告诉大家:市中区哪一家商店在大减价,哪一家影院在上映什么新片,博物馆又在举行什么展览。车到站时,乘客们似乎忘了讨厌的天气带给自己的浮躁情绪,心情愉快地下了车。这时,司机先生又向我们道别:“再见了,各位,祝您们好运!”我们大家都愉快地冲他一笑,以示感谢。这件事已经过去了近20年,但我一直深信:那位司机的工作一定很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