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确立发展定位;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文化的有机结合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经之路.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实现内在对接的“思想桥梁”,既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根据现代化的要求进行改造。首先,中国文化中与封建社会相联系的部分必须抛弃;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人性、做人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要根据现代化的发展进行新的诠释;再次,必须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只有经过这样的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才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 ,随着西方的科技如旭日般地照亮世界各地 ,现代化观念成为世界潮流。在中国 ,部分激进主义者高举现代化的旗帜 ,对传统文化遗产作激烈的否定批判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绊脚石。诚然 ,在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是必要的 ,然而对现代化研究不能只局限于技术、经济和政治的课题 ,更重要的是应该揭示自己文化独特的精神特质。一方面 ,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看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植根于民族的传统之中 ,都是以传统为前提的 ;另一方面 ,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不宜仅仅从一种狭隘的实用角度…  相似文献   

4.
黄向阳 《广西社会科学》2008,(5):206-208,F0003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动力基础包括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特征、现时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中国经济建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三个方面。其中,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特征是内在动力,现时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是外在驱动力,中国经济建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是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5.
傅济锋 《兰州学刊》2009,(8):31-32,35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仍未完成的思想文化的现代化课题。如何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百余年来仍未解决。随着经济社会的现代化,中西古今各种思潮交错冲突日益加深,而且始终无法避开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根基这一事实。因此,只有立足于传统文化现代化,推动传统文化所弘扬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在价值合理性基础上的双向转化,为现实社会安顿世道人心的价值体系,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供有效的实现途径,这才是国学复兴的现实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历史课题,两者的关系既关乎中国现代化的模式,又关乎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向,更关乎人类价值观念的沟通及人类对自身的理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传承、变革和弘扬;必须与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必须与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相适应;必须体现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最起码的文化立场应该是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追求。传统对于理解现代性是不可或缺的,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现代中国文化的主要命题。传统会得到不同的解释,反传统反的是文化传统而不是传统文化,反传统主要指反周秦以来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传统结构,反传统断绝不了传统与民族文化,也不可能导致西化。为建构新的现代文化就必须反传统,反传统是创造性转换传统和重构传统以及建构现代文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求索起始于西方文化的冲击,是与民族救亡的路程相伴相随的。一、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题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主题,可以概括为追求科学和理性精神。在师法西方的过程中,从器物文化到制度文化再到精神文化,都是围绕着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在落后挨打的痛苦中,中国的有识之士感悟到了西方现代化的威力和气势,意识到了科学技术的强大作用,因而立志要科学救国。从魏源最先在“西器”中发现“西技”,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针,到洋务派创建实业、兴办新式学校、译介科技文献,表明中国人从根本上改变了对科学技术的偏见与歧视的传统思…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现代和传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人文资源。没有传统就没有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但重视和利用传统,更为重要的是对传统的超越和扬弃,而避免对之简单的继承或抛弃,这是塑造现代化中国特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要实现当代中国伦理文化的现代化 ,就必须对其基本内涵问题作出回答。当代中国伦理文化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包括 :必须在科学理性批判和选择性重构的基础上 ,实现以儒家伦理文化的现代化更新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型 ;必须实现道德思维与伦理学理论模式的现代化更新 ;必须实现道德生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英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新颖  龙献忠 《江淮论坛》2004,1(5):141-144
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会受到该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本文对文化、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的概念以及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关系进行了辨析,并以英国作为个案,分析了其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对其现代化进程的消极和积极影响,以供其它国家作为借鉴。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法制现代化革命,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国这片土壤培育出来的文化“植物”,是中国法律观念的历史沉淀。因此,在法制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客观地看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其有用的优秀成分加以继承利用,对于不适合社会法制现代化的部分坚决地予以批判,甚至抛弃。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主体性、整合性,是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动态系统.传统文化对于现代化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刚健自然、革新进取的精神;注重人格尊严、强调道德自觉的主张;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以义为重的义与利的选择;尊崇自然的生态伦理观;这是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层面.而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观念;小农意识所反映的平均思想;崇古法古、因循守旧的怠隋心态;以德代法、缺乏健全的法制传统;这是桎梏现代化的消极因素.中国传统文化要消除自身的弊端,就要经过批判、扬弃,走改造、更新之路.  相似文献   

14.
郑婷 《兰州学刊》2004,(5):68-70
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可能性进行了考察 ,并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趋向是伦理精神的理性化、道德生活的制度化和德性精神的世俗化。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在于有利于中国伦理精神的重构 ,为全球伦理的建构提供资源。  相似文献   

15.
罗辉 《理论界》2008,(9):148-149
儒家现代化的过程既充满了反抗,也在不断地调适、整合和重建。儒家现代化的总体架构是“体用论”(“中体西用”);儒家现代化的过程是不断反思自身传统、吸收异域文化、并体现“时代精神”的过程。经过重建后的中国现代性文化将是接续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的、整合异域现代文化精华的、体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语境的新融构。  相似文献   

16.
当中国快速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商品化和信息化的小康社会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乏有阻碍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因素,已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所以,我们应该勇敢地摒弃它的糟粕,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部分.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7.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源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它是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时代“双创”,亦或说,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本身就是中国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生态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科学丰富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观和“取用有节”的可持续发展观等生态智慧方面,具有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自然所蕴含的经济价值、倡导知足知止的资源利用方式等特点。在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建设实践中,要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辩证关系,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双创”,从而不断促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一直是国内外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通过对1996—2006年CNKI收录的有关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论文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和回顾当前的研究状况和研究特点,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丁春华 《兰州学刊》2007,(5):162-165
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又一次成为我国的时代主题之一.在全球化、全球现代化的背景下,作为文化主题之一的文化研究在研究的出发点和课题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源自现代化的大背景.研究文化首先需要明确现代化的特点,进而明确由现代化建设需要决定的文化研究的侧重点的变化,重新审视现代化背景下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全球文化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之间的共生有两个层面的理论依据:一个层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这一历史过程就内在地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另一个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通过对共生性的探讨,积极建构两者之间的共生机制,进而实现良性互动,这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也有利于整个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