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德社会学的萌芽可以直接追溯到18世纪"道德科学"的建立,孔多塞是"道德科学"的代言人;威廉·冯特是道德社会学的探路人;埃米尔·迪尔凯姆承继着孔多塞经孔德和古雷利开辟的实证主义的、道德统计的方法论传统,借鉴了冯特的研究,使得道德社会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迪尔凯姆也因此成为道德社会学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2.
道德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有其独特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维度.其理论之维体现在道德社会学以道德事实为研究对象,由个体和社会道德、血缘、业缘和开放的地缘关系中的道德、道德景气以及道德公共政策等概念和陈述构成的一套图式和体系;道德社会学的方法之维可以从“方法论、具体方法、操作手段和技术”以及“宏观、中观、微观”两个层面来分析;道德社会学的实践之维体现在通过描述和解释道德事实,预测道德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通过道德监测,为制定道德公共政策服务.  相似文献   

3.
杨芳 《社会科学论坛》2007,(22):102-106
终身道德学习是一种现代道德教育的新思维和新模式.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和教育人类学为终身道德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和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抉择则为终身道德学习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4.
杨芳 《社会科学论坛》2007,(11):102-106
终身道德学习是一种现代道德教育的新思维和新模式。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和教育人类学为终身道德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和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抉择则为终身道德学习奠定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5.
道德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本质特征,它的结构、功能和作用,伦理学已作了必要的探讨。道德作为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要素,社会学进行了若干研究。但道德作为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实际发挥作用的方式和机制,它与其它社会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如何使它有效地调节人们的生活,有效地影响、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问题,至今还研究的非常不够。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门学科的联合作战,这样就导致一门新学科即道德社会学产生。由于道德社会学在国外尚在探讨中,在国内还处于萌芽状态,所以,关  相似文献   

6.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推进,作为分支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得到了学界的关注与认同,但现有的研究体现出明显的学科建构色彩,主要表现为:分支学科建设的目标定位、学科论的论说思路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依托.“学科建构”的思路背离了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知识生产机制,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中的社会元素,损害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质.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除了遵循自上而下的“学科建构”思路以外,更需要关注重大现实问题,转向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能够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强大的社会解题能力,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时代精神与现实关怀.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需要着力解决如下几类突出的现实问题: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与作用问题,社会转型期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情绪的疏导与引导,社会分化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建构以及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关于道德制度化的社会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德研究的重点已转入到如何使道德建设走上一个新台阶。从社会学社会控制角度研究道德制度化问题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作为非制度化控制手段之一的道德制度化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具体到道德制度化控制机制,控制的辐射点,控制的实施、监控等环节需要制度化跟进。  相似文献   

8.
论《周易》的教育社会学思想杨昌勇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特点就是把教育与社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认为许多教育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而许多社会问题同时又是教育问题。基于这种认识的理论早在中国先秦时代就出现了,《周易》就蕴涵着丰富的教育社会学思想。《周易》为周代之...  相似文献   

9.
涂尔干把社会学看做一种道德科学,并试图为现代社会的社会秩序问题提供一种解决的路径。这种重建社会的方案是一种社会工程思路。从涂尔干的理论核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道德重建思想等方面,可以分析他的社会学理论中所包含的社会工程思想,而进一步的社会工程研究应该更多地转向社会理论的挖掘工作。  相似文献   

10.
职业道德属于伦理学的范畴。乍一看,似乎与社会学关系不大,其实不然。社会学是把它的研究对象——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社会职业的活动中各种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理应是社会学的题中之义。因此,对职业道德进行社会学论证,将有助于各种职业伦理学的建立。一、职业道德的社会动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并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而构成了一个变动着的社会道德体系。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主体,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鲍曼是继迪尔凯姆之后道德社会学研究的一位里程碑式人物,道德空间是其后现代道德社会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一方面他看到了现代社会道德空间被拆除的事实,原于人为建造的认知、美学和道德三个空间的矛盾与冲突、理性化模式使得人类的道德本性让位于遵守规则、知识分子由立法者变为阐释者致使道德权威旁落,由此造成了伦理时代走向终结;另一方面,他也意识到"返魅"带来了重新面对人类道德能力的机会,对他者负责、走向无伦理的道德自治才是重建后现代道德空间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郑芳 《东南学术》2012,(5):164-178
民俗曾在传统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教育功能,在民众社会化过程中更是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民俗学与教育学在我国长期以来是两个泾渭分明的学科。本文在田野调查和文献搜集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理论,从教育人类学及社会学的视角,对闽台民俗进行整理,着重分析民谚俗语、民间信仰、民间习俗在民众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发挥的知识传授、道德教化和行为示范的作用。力图沟通民俗传统教化功能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联系,丰富民俗研究及现代教育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问题意识、中国视野、改革视角、实证方法四个方面阐述了作者关注教育知识变革的思路,继而反思教育社会学学科及其研究的存在问题和可能未来.作者认为从学科化的问题意识出发,立足于特定的中国视野,对于正在转型或改革中的教育实践进行实证研究,才能在繁复多变的教育改革面前清醒自身的立场,并能丰富教育社会学针对教育改革实践的学科审视与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古今中外通用的教育模式,榜样教育在教育特别是德育领域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从道德社会学的角度考察,"最美现象"实质上是一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实践。与传统榜样教育不同的是,"最美现象"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把传统知识型"道德域"带回到日常生活世界,从而改变了缺乏生活性的传统榜样教育。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社会道德教育模式应逐渐从榜样教育转向共同体精神培育,既要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新媒体中,提升人们对主流道德和价值伦理的广泛认同,又要积极引导人们在职业生活和社区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实现道德共识与道德行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温莎 《理论界》2014,(6):87-8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功利主义追求物欲的观念越来越支配着当今的中国社会,道德被束之高阁,社会危机频发。在社会学领域中,一直以来都有诸多大师在社会科学中发起反对功利主义运动,涂尔干和莫斯就是其中的先驱。涂尔干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从现代经济的分工原因及后果中看到了道德性的因素,并将其视为实现社会团结唯一可能的途径。莫斯对于礼物交换的研究,超越了涂尔干理论中神圣—社会与凡俗—个体的二元对立,揭示了身体与灵魂、自我与他人融为一体,同是处在物质联系与道德纽带中的"总体性社会事实",进一步回答了"人性/社会如何可能"的问题,是对正统经济学"去道德化"倾向的一个有力的批判。回顾涂尔干和莫斯的相关研究,能够深刻体会到两位法国的社会学大师面对社会失范时的人文主义情怀,有助于引领经济社会学的转向,使之与道德分析整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在对伦理道德观念作哲学思考的时候,必然涉及到道德成立之依据——人为什么必须有道德——这个问题。它也是中西哲学史上道德哲学家们一再苦苦求索的难题。这种对道德的哲学反思与对道德作历史发生学的研究或社会学的考察不同,它不追索历史上与现实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究竟如何发生,而将人类的道德观念视为一客观的存在,然后追问其背后的所以然。儒家心性之学正是一门探究道德之所以然以及如何成就道德的学问。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社会学主要探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如何调适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的道德关系,进而揭示其内在关系。文章对其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重回经典社会学理论传统,剖析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和福柯等人的经典著述,可以发现社会学家在处理社会学基本问题时,通常侧重从社会关系的某一理论维度出发,并以现实为参照来考察主体的构型。社会学理论传统中存在四种重要且明晰的主体叙述方式:马克思将主体置于生产关系中,涂尔干将主体置于道德关系中,韦伯将主体置于理性关系中,福柯将主体置于权力关系中。四位社会学理论大师叙述主体的方式,彰显了经典社会学理论的解释魅力,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理论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9.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很难抽离它所在的历史环境与社会脉络,以往的研究,往往只关注教育本身的发展与问题,过度简化了复杂的教育现象。本研究从历史社会学视角考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时代转型过程中的发展逻辑,对之做了依附期、扩张期与精耕期的重新划分;并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依时代发展主题的不同而体现出的价值导向的转变,从而进一步析出高职教育从教育边缘挪移到中心的社会条件。然而,过分强调高职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与实现就业的资本积累效用,会忽视道德规训与社会流动功能,简化与削弱高职教育应发挥的部分功能,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曾文婕 《学术研究》2007,(2):144-148
课程的文化基础,是指课程与文化之间事实上存在的各种关系,以及对其进行认识而形成的观点、理论和思想,它们构成了课程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维度的事实依据和基本原理。课程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复杂关系,决定着课程文化基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文化基础的研究,需要关照“价值观的同构与交互”这一核心问题,重视“文化因素对课程的影响机制”和“课程领域里的特殊文化现象”这两个基本问题,聚焦科学化、卓越性、教育公平、农村教育、道德社会重建、犯罪与法制、家庭需要、公共社会参与和民族教育等热点问题,同时需要发展与开拓课程文化学、课程社会学以及课程政治学的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