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蜚声国际文坛的美国作家海明威对马克·吐温推崇备至.他说:"所有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马克·吐温写的叫《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以下简称《哈克》)的书。"①在《哈克》一书中,他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美国生活中悲惨的现实.马克·吐温自己的论著,如《费尼莫尔·库珀的文学罪责》、《威廉狄恩·豪威尔斯》,表明他是非常了解他的前辈和同时代作家的作品并通晓美国文学史的."在《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马克·吐温学会运用大结构、悟力.这种悟力,早期的幽默大师们在他们的奇闻轶事中曾反复使用过."②马克·吐温充分意识到文学潮流和…  相似文献   

2.
马克·吐温,这位在美国文学史上开一代创作先河的小说家,为后人留下了20多篇不朽佳作.其中,令人惊讶的是:在他全部作品中,两部描写少年历险故事的著作——《汤姆·索耶历险记》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始终处于最突出的位置,并一直被中外学者公推为其代表作.于是我们不得不深思这样一个问题,作为美国文坛杰出代表人物之一的马克·吐温为什么选择了儿童的角色,而又把他们塑造很空前成功?纵观文学界对马克·吐温作品及其人物形象的有关研究成果和论述,似乎都不能够圆满地答复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与索尔·贝娄的《奥吉·马奇历险记》在美国文学史上都占据有重要的地位,它们在体裁与形式上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但两部小说创作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塑造的人物形象有着不同的典型意义,两部作品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现实意义与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品之一。本书最成功之处在于对汤姆·索亚这一儿童形象的塑造。本文着重分析了汤姆的性格特点之一,即表面上看他常逃学,不是一个好学生。但实际上他又是一个“博学”的顽童。这一既矛盾又和谐的特点使汤姆显得更加可爱和真实。  相似文献   

5.
一八五六年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文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现实主义代浪漫主义而兴起。马克·吐温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则被公认为他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无论在马克·吐温个人的创作道路中,还是在美国文学发展史上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语言艺术价值看,都可说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它是马克·吐温长期酝酿思索的结晶,是他借助儿童纯洁真实的眼光来看世界的成功之作,其间凝聚了马克·吐温大半生的经验,闪耀着哲理和智慧的光芒。  相似文献   

6.
海明成曾写到:“所有的现代美国文学,都起自马克·吐温的一本叫做《哈克贝利·费思历险记》的书……这是我们中间最好的一本书。”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也许只有象《哈克贝利·费思历险记》这样的书方能受之无愧。马克·吐温是十九世纪后期美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幽批家和讽刺家。《哈》书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这部小说所描写的故事虽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前的50年代,但却写于种族歧视仍然极为严重存在的80年代。作者通过一个名叫哈克的白人孩子帮助黑奴吉姆逃亡的故事,描绘了十九世纪中期美国中…  相似文献   

7.
对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三部儿童小说《汤姆.索耶历险记》、《王子与贫儿》、《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创伤时间、内容、主题和人物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比较,指出了这一时期马克吐温在艺术创作和思想上的重大变化;一方面,他在艺术创作上完全成熟,另一方面,他在思想上由热爱生活,乐观向上转而变得愤世嫉俗。  相似文献   

8.
<正> 马克·吐温(1835—1910)是美国最孚众望的幽默讽刺作家,有“美国文学的林肯”之誉。海明威曾经说过:“全部美国文学起源于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弗恩历险记》。”的确,对于当时的大西洋彼岸的欧洲,尤其是英国读者来说,一种不同于绅士派文人的真正新鲜的美国本土风味,是从马克·吐温那只生花妙笔中传播开去的。他的阅历之丰富,见识之广博,对美国社会和生活的了解之透彻,是其他许多作家难以相比的。  相似文献   

9.
谈英美文学名著汉译中的多书名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分析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汉译书名着手,论述英美文学名著重译多书名与译者、出版社等关系,并指出译者、出版编辑及有关部门如何避免译本多书名现象,还论及译本多书名对图书馆各部门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如何在译本多书名情况下做好采购、分编、流通、检索工作。  相似文献   

10.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不仅有现实主义的描写、浪漫主义的抒情,更有蕴含着丰富意义的象征。本文分析了其中两个主要的象征,即“死亡”的象征和密西西比河的象征:重新审视了哈克——吉姆——汤姆的关系,并进而为该小说发掘出一种全新的阐释:哈克的密西西比河之游是为其不安的灵魂寻找精神归宿的旅行。  相似文献   

11.
从《汤姆·索亚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幽默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默是人类语言中最复杂的机制之一.在<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中,幽默大师马克·吐温以幽默诙谐的笔调塑造了汤姆·索亚这-著名的文学形象,再现了当时美国的社会现实.作者幽默的语言特色在小说中发挥的淋漓尽致.本文从<汤姆·索亚历险记>出发,解读马克·吐温的幽默手法.  相似文献   

12.
马克·吐温的经典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自出版以来,重译译本层出不穷,众多的译本体现了译家迥异的翻译风格。由于儿童文学的特质,翻译技巧就有了归化与异化的主次优劣之分。由于原作者极其富有创见性地采用口语与方言,几个获得广泛肯定的全译本在宏观处理上各有所长,在微观处理上也各有所短。  相似文献   

13.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其经典代表作,我国1943年出版了第一个译本,建国以后各种重译本层出不穷。"操纵学派"认为这种现象是不同时代的诗学、意识形态以及赞助人等内、外部因素对译者的操控造成的,名著重译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模仿文本与被模仿文本之间呈现出互文或超文的关系,前者为文本间的共生关系,后者是文本间的派生关系,其具体运用便是超文性仿作、戏拟与滑稽反串。细读《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可以发现其中存在多处对莎剧的超文性仿作与戏拟,其中包括对《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威尼斯商人》情节模式的超文性仿作以及对《理查三世》、《哈姆莱特》与《麦克白》经典片段的超文性戏拟。马克·吐温此举一方面是基于时代背景与读者需求的考虑,另外一方面则与其个人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15.
《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第四期刊载的论文《马克·吐温的中国观》从后殖民理论视角展现马克·吐温文化产品中的东方主义。作者用以引证的吐温演说“我也是义和团”中所存在的逻辑悖论和语义重心被“策略化”误读,而这一问题恰恰折射出其论述过程中稀释上下文语境、机械运用理论的弊端。因此,在为马克·吐温的文学粘贴“东方主义”标签时,应该充分对其“非东方主义”的层面给予关注,避免将吐温在某些作品中有关晚清中国人的字面表述简单等同于以中国为“他者”、强化西方中心论的东方主义再现。  相似文献   

16.
马克·吐温最伟大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他成功地塑造了儿童形象。他刻画儿童人物形象的精湛技巧在于他擅于把通过儿童人物形象刻画所表达的思想同儿童的纯洁心理,生动优美且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及他们的幽默滑稽性格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说不尽的马克·吐温--论《亚当夏娃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吐温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但他晚年的作品<亚当夏娃日记>却鲜为人知,在国内出版的各种文学Ё史书也较少提及.马克·吐温在这部作品中融入了对亡妻奥莉维亚的深深思念,并以自己对爱情和婚姻的体验、反思为基础,借用<圣经>中的故事,着意探讨人类生活的原始状态和本质状态,表达了作者对男人与女人的关系这一人类最基本问题的感悟和思考.在艺术上它也保持了马克·吐温作品一贯的风趣幽默的风格,因此具有隽永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马克·吐温的儿童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借助儿童尚未受到成人世界人情世故和意识形态浸染的本真生命体验,以哈克天真无邪的眼睛来观察世界,生动地叙述了惊险刺激的故事情节,真实细腻地展现了纯真拙朴的童心世界,进而还原出世界的本来面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而促使作家选用儿童视角进行创作的深层心理因素,则是作家的儿童情结与童年生活体验,以及深受圣经文化熏陶的对理想世界潜在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9.
撒旦精神在马克·吐温作品中的运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吐温的创作是美国文学史的一个异数,对美国文学的独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具有一种非常鲜明的个人化精神:捣乱、叛逆,与官方文化、主流文化及权威对立,不满于一切既定秩序与模式。以撒旦精神命名这种特质,从三个方面分析它对马克·吐温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的写作风格、语言特色、作品主题及其不同时期作品的同质性和异质性都表征了作者在其创作中以幽默讥讽的语言、合理巧妙的情节构建寓意深刻的主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实质和表达对生命意义的解读及对人性复归的渴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