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黑龙 《北方论丛》2011,(6):90-93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朝理藩院尚书阿喇尼出使准噶尔汗国,意在了解准噶尔汗国噶尔丹博硕克图汗对喀尔喀问题的态度,更为重要的是,说服噶尔丹承认清朝对喀尔喀蒙古的管辖权。随后清朝对准噶尔汗国的政策由"限制、笼络"到"武力平定"的转变与此次出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论清初畿辅的投充旗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令志 《河北学刊》2002,22(1):142-145
在清初圈占旗地时 ,内务府及八旗贵族等 ,为了获取更多的土地和补充庄园劳动力 ,曾一度大量收取投充人 ,投充亦成清初之“恶政”之一。八旗王公和内务府等将投充地亩设置纳银庄 ,将带投土地多者为庄头。另外一些没有带来土地的投充者 ,他们可以为主人分得绳地 ,并成为内务府皇庄和八旗王公庄园的劳动力 ,此类投充者解决了清初八旗庄园因“逃人”而致使劳动力匮乏的问题 ,故清初曾一时出现八旗赖投充者为生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清代贡貂制度的确立,使得东北及唐努鸟梁海地区大量貂皮源源不断地输入清官。由于清宫赏用不尽,库内貂皮积存渐多,于是内务府将之变价处理,逐步形成了贡貂变价制度,并一直延续至清末。梳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之内务府奏案与内务府奏销档,并结合其他相关文献,可以了解到贡貂变价的规模、贡貂变价的方式、贡貂变价的价格等情况。内务府的贡貂变价活动虽然并未为清宫带来巨额的收益,但促进了貂皮的流通,也对京城的用貂风尚形成了助力。  相似文献   

4.
(一) 《蒙古源流》所载达延汗的西征命令,在《蒙古源流》清代汉译本中译为: “鄂尔多斯者乃为汗守御八白室之人,乌梁海者乃为汗守金谷仓库之人,均属大有福者,其令科尔沁阿巴海阿巴噶岱御之。十二土默特与十二鄂托克喀尔喀同为辅助,俱于大永谢布处与八鄂托克察哈尔相会。” 众所周知,这次西征是达延汗统率左翼的察哈尔、喀尔喀、乌梁海以及科尔沁部,对右翼的鄂尔多斯、土默特和永谢布部进行的民族统一战争。但从上述汉译文来看,达延汗的命令是敌我不分,阵线非常混乱。如乌梁海和科尔沁,本是达延汗麾下的两支友邻部队,可是在汉  相似文献   

5.
清代“蒙古衙门”设置时间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清一代对蒙古地区的统治,理藩院起了重要作用。众听周知,理藩院是由“蒙古衙门”更名来的,这在清代史籍中有明确记载。《清太宗实录》写道:崇德三年六月庚申日(公元1638年8月8日),“更定蒙古衙门为理藩院”。《清朝通典》中也记载:“崇德三年六月定蒙古衙门为理藩院”。此外,《清史稿》一书记载:崇德三年蒙古衙门“更名理藩院”。那么,蒙古衙门设置于何时呢?关于这个问题,长时间来,在许多蒙古史研究者中一直众说纷纭。简言之,有如下几种说法:  相似文献   

6.
乌拉官庄     
乌拉官庄,又称五官屯,大抵因清内务府在大乌拉地面设置五所粮庄而得名。清初,总管内务府在大乌拉安设“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专司采扑庙坛陵寝四时祭品和皇室贡品。从事打牲活动的牲丁,以采扑为业,也兼作农业,所需粮食,除自产外,大都取之于吉林乌拉和伯都讷。为撙节“转输之费”、免除“转运之苦”,康熙45年5月,经总管内务府允准,将康熙24年由京发落到乌  相似文献   

7.
《卫拉特法典》中民法内容初探包红颖明清之交,由于后金兼并漠南蒙古,漠西的卫拉特各部和漠北的喀尔喀受到了后金的直接威胁;在北部,沙俄又不断吞食蒙古领土,试图将卫拉特和喀尔喀蒙古置于其统治之下。为加强蒙古各部之间的团结,调整和巩固蒙古内部的社会秩序及防御...  相似文献   

8.
本文重点分析<内秘书院内翰林院蒙古文档簿>所收清太宗与喀尔喀蒙古扎萨克图汗素班第三次往来文书,利用其他同时期档案资料和相关史书,论述了1638年至1640年扎萨克图汗与清朝的关系以及喀尔喀一卫拉特联盟形成的背景.文章认为,在清朝征服浪潮面前,素班第与宿敌卫拉特握手言和,准备联合卫拉特人,以求喀尔喀的安全.1638年清太宗以武力阻止素班第与明朝的贸易,是素班第与清朝公开对抗和同卫拉特联盟的直接原因.扎萨克图汗素班第是倡导和实施建立喀尔喀一卫拉特联盟的最主要的领袖人物.该联盟大致在1639年底1640年初形成.1640年喀尔喀-卫拉特联盟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如果没有扎萨克图汗和清朝的对抗,喀尔喀-卫拉特联盟就不-定成立得那么迅速和顺利.  相似文献   

9.
一、序言:儒墨两家在当时为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所取之法有同有异。二、同中之异(同类而不同性):1.法古而同异;22.立君主而同异;3.爱之同异;4.同位天,事鬼神各有用之;5.同为众徒之师各见其长三、同外之异(墨子与孔子相比之不同点):1.非乐倡节用、节葬的经济观点;2.反对侵略战争主张正义,可称和平天使;3.具有唯物主义认识论;4.世界上最早的自然科学研究者和发明家。四、结语:由儒墨两家同中之异对双方作客观的评价。对墨家的独特部分之内函给以挖掘和高度估价。春秋战国时期,儒墨两家为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论争非常激烈,但所取之法有同有异。  相似文献   

10.
14世纪末,以喜乐温河卫为中心的库尔喀人,分布于锡赫特山以东北纬42°-46°的沿诲地区。自15世纪初起,经过自发南迁、战争掠取、内迁编旗,至18世纪初,库尔喀人全部进入了东北内地,南海边地不再见有库尔喀人的活动足迹。17世纪中叶,一部分恰喀拉人曾以“捕貂鼠人” 之名南下,与库尔喀共居于岩杵河等地,并融合为“库尔喀气人”。这部分库尔喀气,也于康熙五十三年内迁于珲春。清雍正年间,部分恰喀拉人再度翻越锡赫特山,以本族固有之恰喀拉族名,进入南海边地,占有了原库尔喀人的活动区域。只是在沙俄入侵乌苏里地区之后,恰喀拉人才逐渐向北退缩。从民族特征看,库尔喀与恰喀拉有许多相近之处,但是从他们生产、生活中与海洋关系的明显差别,可以确定库尔喀即今天的奥罗奇人,恰喀拉则为乌德盖人。  相似文献   

11.
一六九○年(康熙二十九年八月初一日),清朝军队与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战于乌兰布通(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西北九十里的沙布尔台),历史上称为“乌兰布通之战”。战争的结局,是以清军的胜利和噶尔丹的失败而告终。—前者何以胜?后者何以败?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战争的双方有如下互相反对的许多特点。 噶尔丹方而:(1)噶尔丹夺了厄鲁特准噶尔部的汗位,兼并了厄鲁特四部,而且占据了西北地区的广大草原,“控弦之众百余万,驼马牛羊遍山谷”,并与西藏分裂割据势力的头子第巴桑结嘉错狼狈为奸,又在沙皇俄国唆使和支持下,占据喀尔喀蒙古扎萨克图汗部,接着向土谢图汗部发动进攻,并分掠车臣汗部牧地。噶尔丹与沙俄侵略军钳形夹击下,使喀尔喀蒙古腹背受敌,被迫南迁。噶尔丹“踞喀尔喀王庭,征诸属国控弦之士数十万”,一心要成为大蒙古的汗。这是噶尔丹掀起割据战争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2.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是喀尔喀蒙古格鲁派黄教最大的活佛兼封建主,与达赖、班禅、章嘉合称清代四大活佛系统。一世与二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均在土谢图汗家中转生,在当时一系列动荡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巨大的宗教权威和政治影响力。清政府因而采取了各种优遇和怀柔政策,以利用其威望便于清廷的统治。从三世开始,呼图克图均从西藏人中转生,这是清政府为防止呼图克图权势过重而采取的政策。以后,随着国运衰败,清政府的政策又随之发生变化,最终使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走上反抗清廷的道路,喀尔喀也宣布独立。通过历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记载井田制者,当以《孟子》卷三《滕文公》为较早而得其大略,兹即据之摘录于下: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籍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赏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对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谁助为有公田。由此现之,虽周亦助也。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半,然后敢治和事。此其大略也。以上主要记载了夏代每夫50亩的贡法,商代刀亩的助法,周代…  相似文献   

14.
清光绪本《六音字典》里有着丰富的“土音”材料,反映了20世纪末福建闽北方言方言的底层.全文可分五部分:一、土音与文读音字音节“某同而某、某不同者”;二、土音与文读音音节“某、某同而某不同者”;三、土音与文读音音节“某、某、某均不同者”;四、只有土音字,无文读音对应者;五、结论.  相似文献   

15.
清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这一方面因为它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史的“写照”,另一方面,它又是清代各民族尤其是满、汉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而在这一重要的领域里,我们发现,一些内务府包衣出身的人在清代文化史上曾扮演过极其重要的角色,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此外,在翻译、刻印书籍、诗词、绘画等方面,内务府包衣人也都有可贵的追求和卓有成效的贡献。因此,这里我们以内务府包衣对清代文化的贡献为题,对包衣这一社会阶层在清代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初步的探讨。清代内务…  相似文献   

16.
唐代仕宦题材小说的官民关系包含有不同层次的多种形态:理想形态是爱民清官之美政,其中寄寓了士林与民众企盼官清民安的美政理想;扭曲形态是害民贪官之恶政;官场常态是误民庸官之失职,其中又含形异而质同的两种类型:一是不谋其政的误民者,二是好烦其令的扰民者。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宗喀巴大师的家世放在吐蕃、宋、元、明时期湟水流域各部族的聚合、衍化的大背景中去考察,同时依据有限的藏汉文史料和一些口碑资料,对有关宗喀巴大师家世的"华锐玛姓家族说"和"宗喀十三族之祁家族说"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证。认为根据历史大线索,宗喀巴大师的祖上为"宗喀十三族之祁家族"的可能性最大。同时可以肯定的是,至少在元代以后,其家族已归入了"宗喀十三族"或纳入了"宗喀十三族"活动的地域,明代以后又进一步纳入到"塔尔寺五族"的范围内了。  相似文献   

18.
外八庙     
《社会科学论坛》2012,(8):257-F0003
外八庙是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东北部八座藏传佛教寺庙的总称。先后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间陆续建成÷当时,北京、承德共有四十座直属理藩院的庙宇,京城三十二座,承德八座,复因承德地处北京和长城以外,故称外八庙,包括溥仁寺、溥善寺(现已不存)、普宁寺、安远庙、普陀宗乘之庙(有小布达拉宫之称)、殊像寺、须弥福寿之庙、广缘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近年来学术界对清朝《理藩院则例》的资料整理、研究概况,作一简要回顾,主要对其名称出现的时间、与《蒙古律例》的关系、体例版本、性质等有争议的问题作了阐述,以期引起更多学者对《理藩院则例》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正> 一王夫之把他的一多“调合”“二重化”的方法论运用于其哲学体系的所有领域,而以人性论体现得最为鲜明。王夫之认为,人之生化,是“气以成形”(《尚书引义》卷三),“天之神笃于生而为性。”(《张子正蒙注》)卷二)人作为自然界的生命体与作为社会性的性命,有同有异,同异相即不离,王夫之说:“夫在天则同,而在命则异,故曰‘理一分殊’。……其同者,知觉运动之生,而异以性;其同者,细缊化醇之气,而异以理。乃生成性,而性亦主生,则性不同而生亦异;理别气,而气必有理,则理既殊而气亦不同。”(《读四书大全说》卷十) 王夫之以为,人有先验(“继善”)之性,亦有后天“日新”(“成性”)之性,它们共存于一体之内。他说:“初生之顷,非无所命也。何以知其有所命?无所命,则仁义礼智无其根也。少而壮,壮而老,亦非无所命也。何以知其有所命?不更有所命,则年逝而性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