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略谈陈寅恪先生的治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寅恪先生于1968年10月7日逝世。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内学术杂志上发表了历史研究者撰写的记述寅恪先生治学的文章多篇。我也曾写过三篇小文,陈述我对寅恪先生治史方法的理解与体会。现在重读自己的旧文,很不满意。我从寅恪先生受业多年,读先生书,但却不足以知先生之学。这几年反复研读先生的书,并以先生之学来教导学生,对先生的学风和治史方法似乎理解更多一些,写出这篇小文,请读者指教。  相似文献   

2.
会长先生,各位教授先生,各位朋友: 首先我要感谢会长先生安排这样一个难得的集会,让我能够和这么多中国语学界的专家朋友们欢聚一起,交流学术,畅叙友情。我有一个想法:学术事业是不分国界的,是人类共同的崇高事业。学术研究的成果,无疑应该作为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为大家所共享。我是在樱花盛开的美好季节踏上你们充满友谊的国土的。两个多月来的所见所闻,使我深深感到贵国对于汉语的研究有着雄厚的力量和坚实的基  相似文献   

3.
会长先生,各位教授先生,各位朋友: 首先我要感谢会长先生安排这样一个难得的集会,让我能够和这么多中国语学界的专家朋友们欢聚一起,交流学术,畅叙友情。我有一个想法:学术事业是不分国界的,是人类共同的崇高事业。学术研究的成果,无疑应该作为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为大家所共享。我是在樱花盛开的美好季节踏上你们充满友谊的国土的。两个多月来的所见所闻,使我深深感到贵国对于汉语的研究有着雄厚的力量和坚实的基  相似文献   

4.
1950年秋,我从广州岭南大学政治历史学系转学到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后来留校任教,到今天,在清华已经55年了。今年是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80周年纪念。国学研究院与历史系有渊源关系,饮水思源,我这个老学生对养育自己多年的学术“母体”应有所忆念与反思。我最先想到的是陈寅恪先生。先生是国学研究院的四位(或五位,加李济)导师之一,我有幸在岭南大学受教于先生,转学到清华后,又受教于先生的学生(或“私淑弟子”)邵循正、周一良、丁则良等几位教授。我先做先生的“入室弟子”,再做“再传弟子”。今天的回忆就从先生与岭南说起。1949年春,陈寅恪…  相似文献   

5.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新近推出陈士部先生由其博士论文修订而成的学术新著《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历史演进》(以下简称《历史演进》),我有幸得以通读新著,受益匪浅。陈士部先生长期从事文艺学、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  相似文献   

6.
一、文本的解读创新与学术价值金道行先生的《我看香草美人》一书近日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一本屈原研究的学术专著。它从七个方面分别走进或开拓着屈原的精神领域和人格高地:读出一个人间屈原、屈原全集意译、我看香草美人、我听下里巴人、读屈十五小品、附录和后记  相似文献   

7.
徐嘉瑞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史学者、教授、诗人,他的学术成就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口述者的亲历亲闻,追忆徐嘉瑞先生的学术人生,展现其学术贡献与学术精神。  相似文献   

8.
××同志: 我这次到西安,参加西安地区召开的鲁迅诞生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因为有人提出要以鲁迅精神研究鲁迅的响亮口号和号召,我表示完全同意。于是,我想,这要再进一步探寻:究竟什么是鲁迅精神的问题了。我认为,鲁迅先生的著作,鲁迅先生的学问,是博  相似文献   

9.
<正>《西北大学学报》"大家学术随笔"约我为专栏撰稿,受邀高兴之余,又有些犹豫。自己虽然在《孙子兵法》、中国思想史和中国军事史等领域研究多年,但是的确不敢罔称"大家",思考再三,决定还是从我学术起步的地方写起,对杨向奎先生和田昌五先生两位史学大家的学术、做事为人等进行一些回顾。1986年6月4日凌晨3时许,我和师兄王晓毅尚在梦乡之中,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猛然惊醒,矇矇眬眬中打开门,见到的是住在隔壁的于化民师兄,他满脸悲戚地告诉我和晓毅一个非常不幸的消息,我  相似文献   

10.
陈寅恪先生之于华夏人文学术现代重建,经历了“本国学术”独立意识之形成、“广义宋学”之建构与“新宋学之建立”三个阶段之演变过程。这一学术历程,与陈先生治学方向变化之轨迹大体一致,亦与陈寅恪先生之文化理想密切相关。陈寅恪先生关于华夏人文重建之思路与业绩,不仅是陈先生人生志业之集中体现,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的宝贵精神遗产,亦是“留赠来者”的关于华夏文化复兴的学术蓝图。  相似文献   

11.
李衍柱先生的《诗与美:生命的圣火》(以下简称《诗与美》),是山东友谊出版社推出的“当代博士生导师思辨集粹书系”第七辑中的一部。该书萃选先生1978年以来的学术章著,共266千字,虽难现先生学术全貌,但也称得上是先生数十年拓荒与朝圣之旅的学术侧影。  相似文献   

12.
正去年年底,突然接到王恺先生的电话,要我为他的文集写篇序。我顿感芒刺在背,因为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前辈为后辈著述作序,现在让我为一位学术造诣深厚的学长著述作序,岂不惶恐!但对一位年长我十二岁,比我在北大早毕业七年,又曾在业务上给我诸多教诲帮助的同门老学长的请求,我无法拒绝,也不能拒绝,只能腼颜而强为之。我与王恺先生的交往始于1980年,当时我正在北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一直怀念着他早年的老师藤野先生。在《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回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生活时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藤野先生虽然由于他的学生鲁迅于一九二六年八月底在厦门写的散文《藤野先生》而驰名于世界了,然而鲁迅先生直到一九三六年秋逝世为止,似乎还不知道藤野先生为时  相似文献   

14.
三个月前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民族宗教理论甘肃研究基地年度工作总结和表彰会上还见到了方立天教授,并聆听了他有关新时期民族宗教工作方面的发言。回兰州后,一直想求先生赐稿,然得知身体欠安,不宜打扰。后先生得知我刊的诉求,欣然同意并让秘书转来《我与中国佛教研究》一文。2014年7月7日编辑部召开统稿会,认为《我与中国佛教研究》一文是先生研究佛学之立场、观点、方法的总结和学术人生之感悟,确定在《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全文刊发。就在进入编辑程序的第二天,惊悉先生于7月7日9时26分在北京逝世。先生的逝去是我国哲学、宗教学界的一大损失,然先生的治学方法与精神将永续长存,激励后人。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在章太炎的研究中,学术界囿于鲁迅先生对章太炎评价的窠臼,“我以为先生的业绩,留在革命史上的实在比在学术史上还要大”,①较多弘扬了章太炎的革命精神,而弱化了他在学术领域的巨大成就;同时,或把他与孙中山、袁世凯等重大历史人物联系起来,或对他个案考察,却忽略了他曾与黄侃、钱玄同、吴承仕、汪东、马裕藻、沈兼士、朱希祖、许寿裳以及鲁迅兄弟等中国现代第一流学者,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学术流派——章黄学派。因此,本文拟通过对该学派形成进程、学术渊源、治学特点、学术成就、历史地位的考察,从某一层面进行探索中国现代文化基本轨迹和发展趋向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正>在学术上,应该说我和张惠民先生还是有点"缘分"的。在来汕头大学之前,我就经常在学术刊物上读到他的文章,又因为他和我一个初中同班的同学同名,所以印象特别深。在来汕头大学的时候,我提出了"新国学"这个学术概念,至今响应者寥寥。我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同行和一些研究西方文化的专家学者认为我是在搞"复古",搞"倒退",而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专家和学者则认为我是在与"国学"唱反  相似文献   

17.
石泉先生原名刘适,字蘧孙,1918年1月出生于北平,祖籍安徽贵池。今年是石泉先生80寿辰。1998年1月7日和9日,武汉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成员、石泉先生及门弟子和武汉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部分教师先后举办两次学术座谈会,回顾石先生的学术渊源,总结探讨石先生学术成就与治学方法。现将有关内容综述如下。一、师承与渊源石先生的学术思想与治学方法的渊源,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现按时间顺序阐述如次:  相似文献   

18.
简讯二则     
正12011年12月21日,成都大学唐诗研究专家张天健先生受邀出席四川省社科联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座谈会,他的《收获生活,感谢生活——四川省社科联推助我的学术人生》荣获四川省社科联"纪念省社科联成立30周年——我与社科联"征文二等奖,并收入《我与社科联——省社科联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19.
尊敬的冯其庸先生、李希凡先生、张庆善先生、蔡义江先生和二月河先生,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各位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国中青年学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借此机会,我代表河南省教育厅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会议的各位代表、各位来宾致以诚挚的问候!  相似文献   

20.
八年前,萧父先生出版的《吹沙集》,曾以其丰富的内容,深邃的哲思,高远的意境,缜密的论证深深地吸引过我,“启蒙脞语”、“学思评”等简洁的分部标题,至今仍然清晰地留存在我的记忆中,给我以智慧的启迪和美的享受。今天,萧先生又推出了《吹沙二集》,这部新的学术文集,将我带进了一片新的学术天地。《吹沙M集》,成书于一段特殊的岁月。1998年春夏之交,萧先生重病人院。虽然先生素来乐观豁达,仰卧在手术台上与病魔抗争,还吟诗自遣,但作为学生和晚辈,我们都曾为他的健康担心过。正因为如此,先生出院后,我们都希望他静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