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仁”学可以浓缩为两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的本质是爱人,核心是忠恕之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道观念,这反映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修养和教育思想的三个方面:用教育来塑造君子人格,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以更好地参与政治,达到改革社会的目的,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筑了孔子的社会理想.“仁”学思想因为其人道特质具有了超越时代的先进性,也因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儒家文化中的"忠恕"之道强调人应该以爱人之心、爱人之能去对待他人,视人如己,施爱于人.因而,"忠恕"之道应该是确定教育伦理基本前提的合理选择.但是,在遵行"忠恕"之道时可能会导致交往中的"霸权"倾向,对此可以通过补充"最小价值介入"的原则加以克服,即通过对话、商谈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3.
“爱人”,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主张,从总的方面来说,“爱人”应是根本的国策:“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从具体来说,又应成为人与人之间要奉行的道德准绳,即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颜渊》、《雍也》,以下凡引自《论语》的只注篇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由"爱人"到"泛爱众"。要求在普世伦理建立过程中,各国要把对自己国家的爱扩大到爱其他民族和国家;"忠恕"是实现"仁"的途径,具体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各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孔子"仁"的思想为普世伦理的建立提供了丰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忠恕之道”的本质精神不是“忠君” ,而是推己之心以爱人。它不仅是道德原则规范 ,而且是道德实践方法 ,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从现实看 ,“忠恕之道”尽管不属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体系 ,但作为优秀的传统道德精华 ,它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并成为引导人们弃恶扬善 ,趋善避恶 ,从道德低境界走向道德高境界的重要阶梯  相似文献   

6.
张培锋 《社区》2014,(35):27-27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孔老夫子说的,意思是说,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强迫别人去做。如果这句话反过来说——“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可以吗?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生哲学问题。其实,孔子也说过另外一句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两句话都见于《论语》,可见孔子的主张似乎是反过来说也可以的。但是,且慢!为什么孔子说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不是更简明一些的“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呢?这里面有什么区别吗?  相似文献   

7.
“忠恕之道”的思想真谛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人际关系引申到国际关系领域,就是“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忠恕之道”是“全球伦理”、“普世伦理”的重要准则。如果把“忠恕之道”作为国际关系伦理的准则,它将对促进世界各国“共存共赢”,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文明对话”,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创造中国伟大复兴的平台,大有理念上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儒家学说的精神实质可以用“内圣外王”一语概括。它表现在创始者孔子那里,就是“修己安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它表现在“亚圣”孟子那里,就是以“性善论”为基础、以仁政为依归的仁学。它表现在荀子那里,就是以“化性起伪”的性恶论为基础、以“尽伦尽制”的圣王为最高理想的礼学。而儒家早期经典《大学》所阐发的以修齐治平为基本内容的三纲八目表现的正是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实践纲领。同样,《中庸》所阐发的以“诚”为本、以“成己成物”为主要特征的“合内外”之道更是从天道人道相贯通的角度发挥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相似文献   

9.
《论语》的人本思想体现在:第一,《论语》的核心是“仁”,“仁”所体现的是爱人。在当时爱人是指多数人,“爱众”是也。第二,爱人的内容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第三,体现在行政观念上即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和轻赋税、慎刑罚、举贤人及以人为本不事鬼神的人本思想的延伸。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忠恕”之道,即由衷竭力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处理问题。他为此奔走呼号一生。最终欲使人与人和谐礼让,消弭疑虑、互相攻讦乃至剑拔弩张的情势。显然,“忠恕”是天下和平、四海无波之根本。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中,儒家的忠恕之道究竞有无普世的价值可以供今人利用?本文认为,忠恕之道的内在灵魂和思想基础是"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和性善的理性原则.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忠恕之道的内涵进行多维诠释,而不宜作单义的界定.忠恕之道的内容和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但其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彰显它的魅力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韩星 《东方论坛》2021,(6):105-110
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比较现实、平常人可以达到的理想人格,如何推动君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养当代新君子?结合《大学》"君子有絜矩之道",可以阐述当代新君子如何为人处世."絜矩之道"是君子推己度人、甚至推己度物的处世法则,是治国平天下的至要之道,具有广泛的社会教化意义."絜矩之道"是对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道"的具体化,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合称为"忠恕之道"."絜矩之道"为当代君子提供了为人处世的方法和途径,需要我们躬行实践,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去落实."絜矩之道"还具有普遍意义,可以扩大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之间如何相处,是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优先选项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朱熹解《论语》忠恕“一以贯之”,以“圣人之心,浑然一理”为一,以“一本万殊”解“一以贯之”,并与《中庸》忠恕“违道不远”联系起来,讲“‘忠恕违道不远’,正是说忠恕;‘一以贯之’之忠恕,却是升一等说”,从而建立了“天地无心之忠恕”“圣人无为之忠恕”“学者著力之忠恕”的理论结构,并在这个结构中阐释《论语》忠恕“一以贯之”与《中庸》忠恕“违道不远”区别和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池田大作的和平思想虽根源于佛教教义,但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孔子的“仁者爱人”与池田的“以生命眼光”看人,均以“人”为中心,以“爱人”为旨归,提倡一种普遍的人类之爱。墨子的“兼爱非攻”与池田力主以实践的精神去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凸显了东方思想家一脉相承的思想源流。而孔儒的忠恕之道与池田的人生哲学所强调的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理解、信任、尊重和宽容,更彰显了以人道主义和平思想为基石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论语》中“两端”内容的具体考索、分析,发现“两端”从形式到内容都显示出强烈的方向感。这种方向感与“忠恕”所体现的“尽己”、“推己”的方向性相一致。文章即以方向感的统一为基础,建立起“忠恕模式”,欲由此为中介,进而探讨“叩两端”方法与中庸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儒家强调“忠”,要求人们能够与人忠、与己忠,但只有通过“信”才是可能的,因为尽己之性才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对别人忠,首先要有信于人,竭尽全力,信实可靠,让人放心,让自己安心.有信于己,才能见信于人,不信则不足以爱人.通达自己,则一定能够忠于天地万物.信在言与行、主与客之间发挥一种统一和联结的作用,它打通本体与工夫、消除物我,因而既成为尽忠的一项修持工夫,又是人之为人所应该守护的根本.忠信统一,合德并称,而可通达天道自然.  相似文献   

17.
智慧·谦虚     
智慧是人的相对完善的认知能力;智慧分为道德智慧和非道德智慧。道德智慧与利人行为成正比而与害人行为成反比;非道德智慧可能与利人行为成正比,也可能与损人行为成正比。要取得智慧,应具备天资,应努力学习。谦虚是较低地看待自己而较高地看待别人的心理和行为;谦虚是一种卑己尊人的大善;人要具有谦虚的德行就应“以己之短量人之长”和“与强者比”。  相似文献   

18.
一、忠恕之道的内容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核心。在《论语》里,仁字共出现了109次,是《论语》中使用最多的概念。从中可以看出仁在孔学中的地位。 在孔子对仁的多种解释中,“爱人”最能代表孔子论仁的中心含义。那么如何爱人或者说行仁呢?孔子认为行仁的途径就是忠恕。 什么是忠?在相当多的人的脑海里,所谓忠就是忠君,也就是愚忠。如果孔子所讲的忠恕的忠是这个意思,那么,忠在今天就毫无现实意义,而是应当抛弃。然而,忠的原来含义并不是忠君,孔子所说的忠也不是这个意思。 忠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广泛流行。由于忠所施予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展开了热烈讨论,这虽然是一个老问题,却具有新的意义。在我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一个必需回答的问题。本文仅就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孔子伦理思想,作一点肤浅的剖析。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来谈。 (一) “爱人”与“复礼”的统一 孔子把“仁”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仁”是他的伦理思想的核心。他对“仁”作了种种解释,其中最根本的有两点:一是“爱人”,一是“复礼”。“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伦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同上)所谓“爱人”是指对人要宽厚、同情,推己及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似文献   

20.
孔子认为自己的“道”是可以“一以贯之”的。并曾想把“一以贯之”的内容分别传授给子贡和曾子——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