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梁武帝与梁代的兴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代的兴亡有其必然的社会原因,并不能完全归结为梁武帝个人的作用,但他的行为也确实对梁代及南朝政权的灭亡起了一定的作用。梁武帝从一个“奸雄”蜕变为昏君,显然有其思想根源,他后来在政治上的一些失策和思想变化,往往和他早年一些行为造成的心病有关。  相似文献   

2.
杨恩玉 《东岳论丛》2012,33(4):77-82
梁武帝的统治思想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前期以儒家为主导,突出表现是他将儒家核心思想忠孝仁义作为施政用人的基本指导原则,大力敦崇儒学,将儒学修养作为重要的选官标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梁武帝励精图治,赏罚严明,为“梁武帝之治”提供了政治保障.他统治后期沉溺佛教,佛教思想压倒儒家,占据主流地位.在此思想影响下,他荒废朝政、一再纵容官员的违法行为,造成纲纪废弛、吏治腐败与侯景之乱.梁武帝还以史为鉴,秉承宋、齐两代的衣钵,重用宗室子弟,维持了政局的长期稳定;他接受宋、齐皇帝猜忌杀戮宗室子弟加速前朝灭亡的教训,奉行宽大为怀的政策,一味优容宗室子弟,造成王侯的骄横不法与内讧.  相似文献   

3.
刘岳兵 《东岳论丛》2004,25(5):91-95
梁漱溟的思想和著作是现代中日儒学知识共同体中的一个亮点 ,梁漱溟研究已经成为日本的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领域中的一门“显学”。这不仅由于他特立独行的个性和人格 ,更因为他的思想与日本当代儒学具有相当程度的亲合性。在现代中日关系的具体历史环境中 ,日本人对梁漱溟著作和思想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分析这个过程 ,旨在为建构一个健康的关于现代中日儒学的知识平台而努力 ,这对思考儒学的地域性和国际性、传统性和现代性等问题也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上的十六国时期,是文化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曾经主宰思想文化领域达三百余年的儒学日渐衰微,几于沦替。在中原及江南地区,玄学盛行、道佛泛滥。以往,许多学者都注意到文化领域的这个纷乱现象,有人以为是“精神上的大解放”,“思想上的大自由”,其实,这只不过是封建的中国寻求大一统文化模式的探索过程。 当此文化界纷纷攘攘之际,秦陇文化显示了它的特色和活力,恰如陈寅恪所说,在民族文化发展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继绝扶衰”的作用。(《隋唐制度洲源略论稿》)不过,先贤们大抵都以为秦陇文化乃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场,  相似文献   

5.
胡波 《文史哲》2002,(5):70-75
同光时期 ,儒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功能作用和价值取向上的变革 ,使儒学实现了从“尊德性”到“道问学”再到“经世致用”的历史性转变。伴随着儒学这一重大转变而来的是 ,民本思想在理论上失去了儒家学术的智力支持 ,在实践上丧失了儒学提供的精神动力 ,同光时期儒学的衰变因而也改变了民本思想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道是既超越又内在的,以此与“或使说”、“莫为说”划清了界线,反映了中国哲学在本体论上的独特观点,它由内而外、重视道德内在的特点反映了庄子受儒学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庄子的很多观点显然是对儒学思想的总结,道的超越而内在是对“极高明而到中庸”的归纳,内圣外王是对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归纳。庄子的道论为后来儒学本体论的真正建立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扬雄思想是一个庞杂的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他推崇正统儒学,而他的思想正源是儒和道,另外还吸收了阴阳家的说法。  相似文献   

8.
一、客家文化的思想内核是宋明理学客家文化的思想内核,无疑是儒家思想;但儒家思想既有源远流长的一面,又有博大庞杂的另一面。特别是它代有表征,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派又有代表人物、代表性的思想主张,在陈陈相因中体现出生生不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趋向。宋明理学由传统的儒学发展而来,是儒学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表现形态,又称“新儒学”。它在继承以往“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学思想基础上,吸取佛、道思想而构成为一个新的思想体系。理学家们通过注释儒学经典,阐述理学思想,提出独特的范畴和命题,赋予了时代的内容和涵义;通…  相似文献   

9.
欧阳修的儒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阳修的儒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反对谶纬虚妄、天人感应的理性主义思想 ,二是反对佛道和不良世风的以“礼义”为本的儒学伦理道德思想 ,三是反对空谈性命的经世致用思想。这三个方面相互交叉、密切配合 ,共同构成了欧阳修的儒学思想整体 ,指导了他的治学和政治生活。欧阳修的儒学思想对于走出相对落后的汉代经学理论 ,恢复儒学的主导地位和建构新儒学的品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东晋门阀与儒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门阀问题是中外学者十分关注的问题,但一般地都把它作为东汉迄至南朝的一个社会阶层来看待。近来,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一书中指出,门阀只限于东晋一朝,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的变态,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一种特殊政权形式。门阀既然作为一种特殊的封建统治形式而存在于东晋,那么,它同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儒学,究竟是什么关系?迄止目前,还没有专门论述.笔者认为,东晋时期两位著名学者张湛和葛洪的思想反映了门阀集团对儒学的态度,反映了东晋时期儒学发展的一些特点,是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阶段。门阀与儒学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本文不可能对其面貌作全面的揭示,故仅就张湛《列子传》和葛洪《抱朴子》的一些儒学思想以及儒学在东晋回升趋势的一些历史原因作些探讨,就教于学界。  相似文献   

11.
董仲舒作为汉代大儒,建构了一套取众家之长的以大一统理论为核心内容的新儒学体系。本文试图以他的“万世亡弊”的一般之道与可变的特殊之道的辩证天道观和新王必“改制作科”的历史发展观作为形而上依据,阐述董仲舒“更化”改制的政治经济思想提出的现实背景和主要内容。他的这一思想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是明初重要的史学家,在史学思想上很有独到之处。其特点是受金华儒学传统影响,重经学而不废史学,讲求经世致用;他曾在修正欧阳修正统学说的基础上,批评正统问题论述的“妄”与“偏”等弊端,提出所谓“四绝四续”的正统论,并贯彻于他的史学代表作《大事记续编》的具体叙述中,对历史做出自己的理论诠释。王(?)的史学思想,虽基本仍未跳出传统儒学观念的藩篱,但也有不少积极的内容。王(?)的史学思想对明初的史学特点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 唐代儒学是我国古代儒学由魏晋南北朝的衰落时期向复兴时期转化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儒学,承前启后,有所创新,在魏晋南北朝儒、释,道初步融合的基础上,开始了“援佛入儒”的尝试,并成为宋代儒学新的思想形式的嚆矢。因而唐代儒学的复兴及其演变,是儒学发展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一) 儒学的演进是一种历史的选择过程。它与时代、政治、阶级紧密相连。唐代儒学的历史命运首先可以从春秋至唐这一历史过程中探讨。这段历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春秋至东汉、魏晋至隋唐阶段。不难发现,这两个阶段的历史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即政治分裂时期(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短期统一时期(秦、隋)、大统一时期(汉、唐)。儒学盛衰的演变也经历了与之相应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大变革时期,时代造就了儒法道墨等流派及其思想家。但一个流派作为统治思想登上政治舞台是在秦,秦尚法家。它用暴力统一了六国,但在统一之后,仍坚  相似文献   

14.
以“德”与“天命”为核心的世界观支配着儒学的生活世界,直至乡土社会瓦解之前都还适用。随着西学知识体系垄断现象的出现,儒学如何衔接现代社会就成为一个问题。固守传统的知识体系难以对原有的世界观作出令人信服的论证。其中,“治国”是儒学不得不面对的核心问题。儒学治国的主要问题是弄明白如何以德性养成原则为模式来调控政治权力的总体运作,通过对整个社会进行干预使得德性原则在社会每个点上都能发挥调节作用。儒学治理所分析的不是行为活动的策略规划,而是分析实现过程的历史逻辑,试图利用修身养德性来破解各种非道德领域关系。儒学经世致用的合法性取决于官方认定,但儒学在现代社会到底推崇什么,这一问题仍然有待厘定。对于治国之“道”的笃信,使得儒学仅仅局限于“术”层面的反省。然而这远远不够,有必要重新反省“治国”之道与术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试述梁武帝力促佛教僧制的中国化□欧阳镇南北朝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阶段,南朝佛教在梁武帝时而极盛。据道世《法苑珠林》载,南朝宋时有寺1913所,僧尼3600人,齐时有寺2015所,僧尼32500人,梁时有寺2846所,僧尼82700人,陈时有寺1232...  相似文献   

16.
文统观在儒家学者那里往往是道统、学统思想在文学领域的延伸和继续.黄宗羲在宋明儒学史的视野中,确立起王阳明心学的正统地位,并自任这一学统的继承者.基于此,在文学领域颇具才情和开拓精神的黄宗羲以浙东甬上一地为中心,开展了一系列复续文章之统的实践活动.既有的学者立场和正统观念,使得黄宗羲在文统问题的表述上,更多地以儒学的思想价值为主导,文学发展的历史和作品的审美价值相应地不免有所屈就和回避.  相似文献   

17.
论文认为,梁武帝是用“性、用”(不变、随缘)的逻辑论证方式来论证其“神明观”的,这一论证特色是受了玄学、儒学、六家七宗的识含宗、僧肇的即体即用的逻辑思维方式以及晋宋之际的很多佛教学者的影响;论文还对这种论证特色对隋唐诸宗以及范缜神灭论的历史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周濂溪是宋代新儒学的奠基人,他所取得的一个十分重要成就,就是将“无”全面系统地引入到新儒学体系之中。首先,他将“无极”引进到新儒学的形上学之中,“无极”成为高于、先于“太极”的宇宙本原;其次,他将“无为”作为儒者的最高人生境界之中,将“诚”规定和描述为“无为”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况;其三,他将“无欲”作为一切有志于学圣的修炼方法。濂溪学在坚持儒家伦理的基础上,又将佛、道之“无”融汇于儒学之中,提升了儒学的形上智慧、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9.
<正> 颜之推是“南北两朝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学者”。他的代表作《颜氏家训》在中国古代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告诫子弟要“务先王之道,绍家世之业”,这是他的最大心愿,也是《颜氏家训》的核心思想。1 所谓“先王之道”,就是儒家倡导的、尧舜周孔一脉相承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家世之业”则是颜之推家族赖以安身立命的儒学事业。两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实  相似文献   

20.
论侯景之乱     
侯景之乱,作为南北朝历史上南朝由盛而衰,最终为北朝所灭的历史转折事件,其发起的原因,事态的进展,是非的论断,对于我们来说,认识是不足和肤浅的。多年来无论是有关这段历史的专著或是教科书,结论几乎一致:即以为侯景之乱是一次由反复不定的小人发动的叛乱,后果是南朝经济的大残破,其作用是反动的;而梁武帝的最大罪恶是接受了侯景的降附。这种传统之见如果可以成立,则许多疑问无法澄清。如,侯景叛乱与梁武帝处置不当固然有关系,但这个不当是不该接纳侯景吗?侯景之乱除了破坏性的一面外,有没有值得肯定的因素?侯景之乱的爆发是历史的偶然事件,还是具有某种必然性?如果这些思考有意义,我们对这次事件就有重新予以深入研究的必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