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汉语中五味的名称,上古是“甘、苦、辛、成、酸”,后来变成了“甜、苦、辣、成、酸”。除了“咸”古今义没有变化,没有引申义外,其他4个词的引申义古今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因汉语指示词为三分法,日语指示词为二分法,日中指示词相互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通过对日中两国文学作品中指示词的运用情况进行对比,发现中日指示词机能上的不同,以及日语人称代词没有汉语人称代词使用范围广泛,中日“指示词+时间”的用法所表示的意义有一定差别.这是引起指示词不对应的重要要因.  相似文献   

3.
汉语和日语都使用汉字,这是反序词形成的一大前提。通过对汉日之间存在的反序词从词义及结构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为汉日同形词及日语汉字词的研究起到一定参考作用,并有利于促进中日两国语言的准确传达与交流;对两国语言教育来说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汉语多义词的多个义项,从历时的角度加以区分,一股分为本义和派生义两大类。而派生义呢,一般又按照产生的方法,区分为比喻义和引申义两类。如“担子”,本来是“扁担和挂在两头的东西”,但又经常“比喻担负的责任”(本文所引的词和释义均据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以下不再说明),这后者便是比喻义,即词的比喻用法凝固下来所形成的意义。派生义中除去比喻义,剩下的就全都是引申义。不  相似文献   

5.
日汉“同形词”的不同之比较范淑玲日汉“同形词”是指日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文字表示上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汉字传入日本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已成为日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日本人民还借用汉字创造了自己的词汇,有些还被吸收到汉语中来,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外来语...  相似文献   

6.
中日两国不论在历史、文化,还是在政治、宗教信仰等方面均存在显著不同,由此造就了汉语和日语中色彩词的涵义及其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同样存在极大的差异。经由对中日语言中色彩词的比较研究,剖析该部分语言中凸显的文化差异,可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中日两国有别的文化本质,减少相互理解上可能产生的偏差。文章通过分析汉语和日语中色彩词的比较,对色彩词与中日民族性格展开探讨,旨在为如何促进提高对汉语和日语中色彩词的有效认识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和日语中存在很多意思相近、用法相同的同形词,给语言相互的交流、学习提供了方便。但不留意的话就会掉入同形词的陷阱,使人们在交流中产生各种误解,严重的甚至引起摩擦。因此,中日同形词的对照研究对排除文化障碍也有意义。以中日同形词“先生”为例,对其在两种语言中的词义、用法、色彩等进行了对照分析,得出的结论是:1)汉语的“先生”具有不稳定性,词义一再萎缩;2)历史地看在感情色彩方面汉语的“先生”含褒义、贬义、中性,日语的「先生」基本上为褒义;3)语体色彩方面汉语和日语的“先生”相同,都可用于口语和书面;4)汉语的“先生”只是一个称呼词,而日语的「先生」既是称谓又是职业;5)日语“先生”一词增加了“对他人亲密的或带有玩笑的称呼”这一义项。  相似文献   

8.
最早指出“童话”一词源于日语的是周作人,这种看法后来既有人支持,也有人怀疑甚至否定。对此,本文作者查阅了大量资料,认为日语“童话”在出版物上的出现要早于汉语“童话”近一百年,如果再把当时中日两国之间大的历史条件和文化交流背景纳入视野,“童话”源于日语则是可信的。考证“童话”一词是否源于日语,与语言学上的意义相比,更具重要的儿童文学史的意义。因为“童话”一词源于日语这一事实,典型地说明了中国儿童文学在诞生期里的受动性格。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同属东方文化,两国语言之间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在语言的具体应用中,汉语有副词,日语也有副词。从副词修饰的对象看,汉语和日语的副词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汉日语语法结构的不同,其副词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从副词的性质特征、语法功能等方面对汉日语副词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讨汉日语副词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0.
汉日语中有着众多的同形异义词,学习汉日同形异义词,对我们了解两国语言的特质/了解两国语言的文化有很重要的作用。以床这个典型的汉日同形异义词为例:古汉语中的床原本既表示坐具又表示卧具,现代汉语中床就仅指供人睡卧的家具了。床于隋唐时期传入日本,并且同时传入了坐具和卧具的含义。之后,由于日本榻榻米的广泛使用而渐渐消失。同时,由于住宅建筑结构的特点,又产生表示地板的意思。因此,现代日汉语中虽然有同形的床字,但是二者的意义相去甚远。而且,从汉日同形异义词床的变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词汇的含义是不断在变化的。人们生存环境与生活习惯的不同或变化,也会反映在词汇上,使词汇的义项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关于构式义,"动词多义论"强行地给词汇增添了许多意义,不能揭示语言生成的认知规律;构式多义观"则是人为地区分出核心义及其延伸义,主观认定这些意义之间的家族相似性.而从"动态认知"的视角考察使动构式的意义可以得出更为合理的结果:一方面,使动构式中的动词都有其基义,它在各语境中兑现为具体的反映义.另一方面,使动构式通过由动词和介词结构组合而成的复合谓语,由认知的运作导致使动义的产生.使动构式义的动态认知观对其他论元构式的语义分析和阐释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虽然汉维语味觉词语所传达的是不同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对味觉的感知,在翻译中不会有表达的困难,可以找到合适的方法相互对译,但由于味觉词语的意义丰富,引申性比较强,在不同语言中的引申意义和表达方式也不同,汉维语味觉词语所表达的意义及其意义之间的交叉关系呈现出复杂状态。文章拟对汉维语10个味觉词语进行对比,着重展示味觉词语在汉维语中所表现出的抽象的引申词义差别和词义文化差别。  相似文献   

13.
日本人对美有一种特殊的感受,无论是日语单词“うつくしい”的涵义,还是日本文学以及其他艺术形式都表明了日本人“以小为美”的审美意识。另外,他们的这种意识也反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以小为美”是日本民族传统的重要的审美意识之一。他们的这种审美意识主要根源于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日本特有的自然景观。并且,日本人的这种审美意识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日本人对外来文明的改造,另一方面则是此种意识促使日本人凡事从小处着眼,注重细节。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词典》条目义项与词语义位的对应关系是相对的、不完全的。与词典体例相关的义项与义位不对应主要有:(1)"姓"附列于同音形条目导致假性多义;(2)"同×"之例导致假性多义;(3)多义释词对被释词的多义性有所翳蔽。与词典体例无关的义项失收、义项衍设和义项归纳粗细不一也造成义项与义位不对应。与词典体例相关的义项与义位不对应难以调整,因其受制于词典的功能和效益。条目义项与词语义位不对应的弥合空间在于与词典体例无关的不对应。为有效解决这类不对应,应加强基于语料库的词义统计分析,进一步提炼具有可操作性的义项划分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分析日语中的补助动词“しまぅ”和维吾尔语各类助动词的种种对应关系,用大量具体实例对“しまぅ”和维吾尔语助动词的语用意义进行了比较研究,说明这一研究不仅要注意其原义方面的区别,而且还要注意其各种承上启下的语感和语气方面的细微差别,才能在理解日语原句时,真正感觉出原句原有的美感和真正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颜色词"黄"的非颜色意义纷繁复杂,共有4个义类7个意义。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为与"土地"义有关的义类,而表示"色情"意义的使用频率则远高于其他意义。在对颜色词"黄"的非颜色意义进行教学时,应该重视其意义间的引申关系,结合其出现频率,并兼顾教学对象的母语背景。  相似文献   

17.
色彩词具有多种含义,其中的色彩词既可以表达单纯的色彩概念,也可以表达色彩以外的抽象概念。世界各民族对色彩词理性意义的理解大体上是一致的,但由于民族风俗、地理环境、思维形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文化背景的差异,各个民族对绿在视觉上和心理上所产生的联想意义、文化内涵及其蕴含的意义,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本文通过研究各民族的文化背景,深刻探讨汉蒙日三个民族对色彩词“绿”的多种含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英汉“上/下”方位隐喻的认知文化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抽象概念的认知需借助于方位隐喻.由"上/下(up / down)"域产生的隐喻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方位隐喻,它以"上/下(up / down)"的空间意义为核心拓展出一系列丰富的隐喻意义.本文对英汉方位隐喻中的"上/下"源域进行初步探讨,分析其认知基础,并深入剖析英汉语中"上/下"方位隐喻差异及其认知、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9.
武汉方言里常常听见人们说的"慢点"除了和它在普通话里一样能做形容词外,还有其他的意义和功能。从语法意义上来看,"慢点"在复句中做关系连词,有假设和假转两种情况;从语用价值上来看,"慢点"句强调了结果,有一种"未雨绸缪"的感情色彩,同时它也能精简语言,产生特殊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20.
英汉多义词义项“巧合”现象的认知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多义词的义项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传统语义理论在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及各个义项之间的理据关系上的欠缺,进一步从人类认知的角度寻求多义词词义扩展的动因,提出英汉众多多义词的义项一一对应说明语言发展具有内在规律性;词义扩展的过程也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不同的语言在多义词词义扩展上的相似性源于人类共同的思维方式隐喻式和转喻式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