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对古典文学和文化的研究 ,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与突破 ,那就是由传统的线性价值认定转向关注作家和文化人的复杂情感世界 ,向心灵的深度开掘 ,因而 ,文学研究与文化探索呈现出千姿百态立体多元的可喜局面。最近由河北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夏咸淳所撰写的《情与理的碰撞———明代士林心史》便是这种对传统突破的佳作。笔者先睹为快 ,颇受书中的新颖视角所吸引 ,更为独到的见解所悦服。笔者认为 ,此书当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首先 ,从崭新的视角着笔的《明代心灵史》并非作者标新立异的心血来潮 ,更非作者凿空之论 ,无复依傍。恰恰相反 ,…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30年代和80年代以来,晚明小品文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颇多人的青睐。不过,乾隆年间四库馆臣视野中的晚明小品文,却有纤佻、芜杂、伪袭和浅陋等诸多严重积习,与时人的眼光判若霄壤。时代精神舛隔,士习学风异趣,是造成四库馆臣如此激烈批评的原因和背景,总体而言四库馆臣的批评虽然激烈但不失中肯之处,值得我们进一步省思。 相似文献
3.
淞滨吟社是民国初年周庆云、刘承干等人模仿宋元之际遗民吴渭的"月泉吟社"在上海创办的一个遗民诗社.1915年刊刻的<淞滨吟社集>涉及的内容颇广,其中以吟咏晚明历史最为详细,主体思想倾向表现在对弘光帝的骄奢淫逸和马士英、阮大铖等为代表的贪功、腐朽官僚集团的愤慨与嘲讽;对弘光王朝诸臣之间不团结的义愤;对大明王朝统治阶级内部党争的关注;对以史可法等为代表的忠贞、节义之士的赞颂;对离乱社会的女子,尤其是身份低贱的宫女、妓女的称颂等五个方面.淞滨吟社为代表的民初遗民对晚明历史的文学表达,呈现出了明显的遗民之思,其积极性和消极性是互存的. 相似文献
4.
从"全球化"视野研究晚明史的一部力作--樊树志先生《晚明史》评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明代历史的研究专著,迄今为止有汤纲、南炳文的《明史》,牟复礼(Frederick W. Mote)、崔瑞德(Denis Twitchett)编的《剑桥中国明代史》等,专门研究崇祯十七年后南明小朝廷历史的,则有司徒琳的(Lynn Struve)《南明史》和顾诚的《南明史》等,但对于在明代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晚明时期的专史则尚付阙如。樊树志先生的新著《晚明史》(1573—1644年)一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专门论述万历到崇祯末70余年历史,因而在明史研究的学术史上具有填补空白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出生于嘉兴望族的明代著名书画家项圣谟,是一个集书法、绘画、篆刻及诗赋于一身的艺术大家。他的绘画作品因形式的简洁清雅与意境的超脱俊朗而被人们广为称颂与收藏。本文从他的绘画技巧、风格以及思想内涵等方面,深入地剖析了他卓绝的艺术成就,并肯定了他作为晚明遗老,将"艺术情怀"与"爱国情怀"融为一体的高洁情操。 相似文献
6.
移晚明诗学之风气的竞陵派选本《唐诗归》对李白诗作出了“于雄快中察其静远精出处”的重新解读:对其雄快风格加以辨证品评,独取其“雄”、“厚’’兼备之作;从调“厚”、情“深”、境“幽”、法“严”等方面阐释其静远幽微之境;反映了李白诗在晚明“复古”与“性灵’’两大诗学潮流之论争及汇融中,继续经典化的特殊表现;促成了李白诗的丰富内涵、风格及体裁在清代的全面接受,对深入认识明清之际唐诗学的转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抒情性的诗词创作占据着十分突出的重要位置。诗歌和曲子词的关系相当密切。具体而言,曲子词是从能歌的诗体中演变生发出来的,经历了一个由萌生。发展、成熟、鼎盛、深化的过程。从时代上着眼,曲子词显然滥觞于隋唐,成熟于五代,鼎盛于北宋,深化于南宋。关于唐宋词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词学研究真是繁荣兴盛,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乔力先生近年推出的新著(唐宋词要义)被列入了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推出的《中国文化经典要义全书)之中,与读者见面了。笔者有幸得睹… 相似文献
8.
卜正民《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是一部开风气之作,以晚明地方士绅捐赠佛寺活动为其分析的核心.使用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来考察晚明中国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公共领域作为一个生长于欧洲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西方观念,能否在中国这样一个典型的东方社会生长和发展,中国是否存在一个市民社会体系或者是否存在着公共领域.卜正民这部著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和靶子。 相似文献
9.
以传世孤本孙鑛<排律辨体>为例,探讨晚明诗文总集某些体制变化和内容特点.主要在于:明代中叶以后,诗文总集卷首一卷的形式广泛流行,编纂者常常利用卷首的凡例、总论或题识,集中表达自己的研究心得,诗文总集与文学批评的关系从此更为密切;单一文体的诗文总集不断出现,说明当时对于诗文形式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而在选题或诗文篇目选择方面,编纂者更加注重别具一格的出新,以及尽可能地追求完整和保持原貌.<四库全书总目>作者否定晚明总集的说法,需要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0.
张燧《千百年眼》:晚明史学的杰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燧和朱舜水一样,前半生在中国,后半生寓居日本。《千百年眼》是一部学术札记。这部书有两点引人注目,一是晚明多史论、少史考作品,此书亦考亦论;二是明代考据之书,多偏重经部、子部,显得博泛,而此书专论史部,且按时代顺序排列,比较专业化。就这两点而言,此书洵为晚明史学的杰作。它的发现,可以大大改写明代史学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王士性的《五岳游草》在纪行中彰显出了气习旷达、气魄豪迈的作家主体形象,在写景中凸现出了气韵生动、气势恢宏的自然客体形象,在抒情论理中又展露出了气象雄奇、气局壮阔的主客交感形象,这些形象携带着磅礴的气势丰富了该书的审美意蕴,提升着该书的艺术水准,使其可以毫无愧色地跻身于中国文学散文之林。以《徐霞客游记》为参照,《五岳游草》一样地既以科学考察的内容成为山水游记中的异彩,同时又以独具一格的恢宏气势成为晚明散文中的奇葩。而且两书在具体风格上又各有千秋,其文学成就可以说是伯仲之间,难分轩轾。 相似文献
12.
心血与才智的结晶──评《欧阳修资料汇编》荣斌作为我国文学古籍整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书局自五、六十年代起陆续出版的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一直受到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这是一项古典文学研究的基础性工程。每一种专题的资料汇编,都堪称该专题的... 相似文献
13.
近读徐行言、程金城二先生所著《表现主义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安徽教育出版社 2 0 0 0年 1 2月出版 ) ,深感她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的佳作。该著作不仅对表现主义为何物 ,在何时何地、什么条件下产生 ,怎样勃兴 ,又为何衰落 ,对二十世纪的艺术面貌乃至整个社会文化有过何种影响 ,以及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介绍 ,而且以表现主义艺术方法作为参照系 ,对一批我们过去曾用传统视角和方法读解的经典作品 ,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阐释 ,使我们不能不对那些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势的历史定论来一番重新思考。考察表现主义对二… 相似文献
14.
作为大众传媒的《大公报》,在晚清时期为开发民众智识作出了许多切实的努力和贡献,同时反映并推动了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其中,它对于白话文的提倡,对于阅报社的推广以及对于休闲娱乐等社会文化新变化的记录与宣扬,或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或留下来一份丰富而有独特价值的历史纪录,值得深刻探讨和仔细研究。 相似文献
15.
艾克拜尔·卡德尔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2008,25(2):103-108
<突厥语大词典>的成就和意义远远超出了语言学的领域,其中收入了11世纪以前的突厥民族的民间谚语、歌谣、诗歌、史诗,是突厥民族民间文学的一部分,这些民间文学不但有认识价值,也有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因其始源意义上的同体共生性,文学与宗教的深层联系不言自明。尽管此后二者分途发展,但相互之间的借重与影响仍清晰可见。宗教借重干文学之审美特性,使其宣教活动具象、感性和通俗,因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文学受宗教形上内涵之融渗,则具有了追问灵魂的深邃和究极本来的境界,因而提升了品味和力度。“五四”以降,现代世界各大宗教及带有地域性的民间信仰对中国作家都存在程度不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魔鬼与上帝》(以下简称《魔》)是萨特完成于1951年的一部三幕剧。在该剧首演时,萨特曾明确指出:“整个剧本探讨人与上帝的关系,或者可以说,人与绝对的关系”。①据此,有学者认为,该剧实实在在是论证了上帝不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58年《人民文学》的叙事策略围绕着“破”与“立”做了许多重要改革。这主要表现在:破“文学即人学”的文学观,立“两结合”创作方法;破个体创作主体论,立集体创作主体论;破“批判现实主义”,立“革命的浪漫主义”。以《人民文学》叙事策略的这种转向为标志,50年代末文学创作在总体上开始向“工具论”和“武器论”转型。 相似文献
19.
20.
辛亥革命前(1910年),传教士林乐知将李约各的The Making of a Man翻译为《人学》,以批判斯宾塞将自然进化论应用于人类社会。《人学》以基督教思想修正严复等译介的社会进化论,体现了同为美国传教士的原作者和译者对中、西不同社会现实的不同回应:林乐知改变原作的反对帝国主义强权的立场,规劝中国弃独求存,即以基督教的群取代排外的“独”,而严复译介《天演论》的目的是接受“弱肉强食”理论,激励华人变弱为强。通过对李约各The Making of a Man和林乐知《人学》的对比分析,可见辛亥革命前,在西方进化思想译介东土、渐得人心之际,在华传教士以《人学》翻译修正进化思想,对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给予自己的回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