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敬远 《老友》2011,(7):13-13
集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和诗人于一身的毛泽东,勤学好思,博古通今,而作为他的秘书也必须是高水平的。毛泽东认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因此,毛泽东选秘书的一个重要标准须是“有学问”。毛泽东习惯于以文识才。以才举人。他的3位秘书都因各自的文才而引起毛泽东的注意和任用,并在以后的工作中成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  相似文献   

2.
欣赏有思想、有学问的人毛泽东本人集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和诗人于一身,好学勤思、博古通今,作为他的秘书也必须是高水平的,他的几个主要秘书都是经他本人发现和挑选的。毛泽东认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因此,毛泽东选秘书的一个重要标准是“有学问”。毛泽东习惯于以文识才,以才举人,他的三位秘书都因各自的文才而引起毛泽东的注意和任用,并在以后的工作中成为毛泽东的得力助手。  相似文献   

3.
曾见《光明日报》载文说:毛泽东,字润之,这“两个名字”“象征着毛泽东革命浪漫主义的一面”。这一说法可推敲。一,此名字并非毛泽东自取,而他的父辈“请一位有学问的人”取的名。他大概不会想到要给新生儿的名字赋予“革命浪漫主义”吧?二,“泽东”,是据《韶山毛氏族谱》“字  相似文献   

4.
美式婚姻     
释义:“华”,花,开花。“实”,果实。光开花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内容。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  相似文献   

5.
《阅读与作文》2007,(4):25-25
言语是人际交往的重要载体,言语的技巧方面很有学问,俗话说:“一句话把人说笑起来,一句话把人说跳起来。”  相似文献   

6.
有一个成语“学富五车”,是形容人读的书多、学问大。问题来了:学问何以用车来装载呢?原来,这与写字用的“纸”有关。汉以前,纸还没发明出来的时候,人们把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当时人们把竹子和木头削成又长又薄的片儿,在上面写字,然后用麻绳或皮条把它们穿在一起,便成了册。竹子做的叫“简”,木头做的叫“牍”。  相似文献   

7.
踮起脚尖     
[评析]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他也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相似文献   

8.
刘继兴 《社区》2011,(26):38-39
蒋介石的笔底功夫显然远逊毛泽东,但他有他的办法,那就是请人“捉刀”,为他“捉刀”的主要是两个人:陈布雷与秦孝仪。  相似文献   

9.
辛岩 《中华魂》2010,(1):45-45,37
毛泽东认为,在经济建设中贯彻“统筹兼顾”的方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处理生活资料的生产与人自身的生产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前夕.帝国主义预言家宣称,中国众多的人口是“不堪负担的压力”,人民政府将由于解决不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不得不向它们乞讨过日子。针对艾奇逊之流的这种谬论,毛泽东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是文史界的卓然大家,但是人们还很少知道,他与毛泽东先生曾高度赞扬的“宁愿饿死,也不须美国救济粮”的爱国名教授朱自清从师生到朋友的一段史话。多识字反挨揍,7岁成了“小姑爷”。十一二岁在报上连载滑稽小说,未成学问大家,先成“体育明星”余冠英与朱自清一样,都与文化古城扬州有著极其深厚的感情。朱自清原是苏北东海人,6岁全家搬到扬什I。所以朱自清自云:“我家跟扬州的关系,大概够得上古人说的‘生於斯,死於斯,歌哭於斯’了。现在仁妻生的四个孩子都已自称为扬州人了二我比…  相似文献   

11.
刘继兴 《21世纪》2010,(10):45-45
有学问的人遇到自己未曾见过的字句,往往爱诘问:“语出何典?”殊不知,还真有一部文学史上罕见的口语化的幽默小说名为《何典》  相似文献   

12.
在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坝镇沙洲坝村,有一处毛泽东旧居,离旧居旁一百米远有一口井。这是一口普通的井,石头砌起矮矮的井圈,清洌的井水伸手可掬。井边竖着一块“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石碑,井已用围栏围起,入口处有一块刻有影响了几代人的小学课文“红井”全文的石碑。这口井就是当年毛泽东从叶坪迁居此地后,为解决当地人民缺水而开挖的。说到挖井,那是1933年4月的事情。当时,毛泽东随同临时中央政府机关从叶坪来到沙洲坝后,看到村子里的人总是挑着浑浊的水往家里去,就问:“老表,这水挑来作什么用?”老表回答:…  相似文献   

13.
“天不变道亦不变”不是形而上学命题查中林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说过:“在中国,则有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曾经长期地为腐朽了的封建统治阶级所拥护”。(《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76页)在这之后,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即被众多的人认...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一生从未写过论人生的专门著作,但他却有丰富而深刻、精辟而通俗的人生论思想.这些思想就体现在已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的许多文章中,尤其是诸如《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著名文章之中.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他对白求恩有段著名的评价:“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一连说了五句“一个…人”,实际…  相似文献   

15.
邓玉珍 《社区》2008,(17):59-59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现代人说:“学问改变气质。”女人要想有味道,不妨自己多读书。咀嚼文字,汲取营养。在不经意中添加一份内在的美丽。  相似文献   

16.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就是由“不知”而产生“无知感”的最简洁的关系注解。不知就是不知,可是,由于中国人大都面子观极强,明知“不知”,也不会公开承认。蒙田先生在谈到“无知”时说“:在有学问之前,有一种大字不识的无知;在有学问之后,还会有一种满腹经纶的无知;学问造成和产生的无知,它由学问产生,就像前一种无知由学问消除一样。”其意思是说,人无论学问多深,也有不知的一面。而一个人若是缺乏无知感,便会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所谓“无知感”,即人们在具有一定的知识后,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感到自己在许多方面仍…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诗词中的“天”、“地”、“人”观念蒋晖,林晋毛泽东,在中国现当代史上留下巨大的身影后,如今重新被人们意识到:这是一个需要反复研究的对象。众多的学者对其哲学、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思想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本文从毛泽东诗词入手,在探讨其思想方面作一...  相似文献   

18.
唐凤碧 《社区》2009,(24):40-40
炎热的夏季里,一些老年人会出现“苦夏”症状。而讲究“吃”的学问,可以减少或避免“苦夏”症状。 具体来说,夏季饮食有“五项注意”: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出版的毛泽东诗词集和毛泽东研究的不少论著中,有8首毛泽东诗词与前人名诗在创作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的关系尤为密切,有的甚至袭用其中的字句。对此,学术界说法不一:或曰“抄”、或曰“改”、或曰“仿”、或曰“套”……为了匡正和统一这些说法,本文将中国古代名诗与此相类似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界定这是“剥体”作诗的传统创作手法,并在此基础上将毛泽东这8首作品与前人名诗简作对比分析后指出:毛泽东这8首诗作正是用此手法,抓住现实问题进行再创作的属剥体诗的新作品;毛泽东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榜样,是“古为今用”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佚名 《山西老年》2011,(5):31-31
1955年,毛泽东到上海视察,向陪同人员提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上海还有个下海吗?”在场的上海人谁也回答不出来。毛泽东说:“应该有。”于是上海市开始寻找这个不为人知的下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