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就制约民族地区现代化的因素而言 ,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低 ,进而劳动者思想道德观念滞后和科学文化素质差、生产活动能力低等因素常常被忽视。这一严重偏向在本质上加剧着民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 ,成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缺乏内在动力的根本原因。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的形势下 ,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人是生产力中重要的主体因素 ,是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得以表现和实现的关键前提和基础 ,因而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状况对生产及生产力有着直接的和根本的影响。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愚昧落后更不是社会主义 ,没有精神文明建设就没有高素质的劳动者 ,也就没有民族地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有利于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有效地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任务。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把我国改革开  相似文献   

3.
余绪鹏 《兰州学刊》2013,(6):150-154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也是公民意识的逐步觉醒过程。改革开放以来,相比于经济的快速改革,文化转型却显得缓慢而滞后。人们的思想观念依旧带有浓厚的封建传统。作为现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公民意识生长深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王权观念压制民主思想,臣民文化阻碍权利意识,人治思想排斥法治精神。构建现代公民意识任重而道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在基础结构上积极推进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市民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时,主动扬弃传统政治文化,弘扬民主精神,养成权利意识,培育法治理性,也是当前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4.
许翔  李三强 《学术探索》2001,(Z1):108-11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哲学"越来越受到理论界的重视,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实践的需要.我国正处于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世界大格局中,正发生着最为深刻的社会转型--即从封闭停滞到改革开放,从传统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如何认识这种全方位的社会变化,迫切需要社会科学在新的座标空间中,互相渗透,取长补短,进行协同研究,于是"经济哲学"在我国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随着革命战争、社会主义革命与计划经济体制发展起来并是与之相适应的。在大规模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法治建设继续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转向迫在眉睫。公民教育,其定位和目标恰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一大方向,这也成为思政教育改革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6.
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对象,是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四有"新人,提高两个素质;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功能,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见,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就在一般性中抓住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性和.特殊规律,就抓住了精神建设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就是以人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根据人的需要,人的追求,人的憎爱,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全面发展的任务和要求…  相似文献   

7.
冯举 《天府新论》1994,(3):32-36
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冯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笔者认为,两者之间决不是互相排斥,而基本上是互相促进的。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越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一、市场经济的...  相似文献   

8.
刑事程序法治的普遍价值与中国百年法治探索实践,充分证明了刑事程序法治对于国家法治的根本意义与关键支撑。我国刑事程序法治建设进程还存在着诸多社会环境障碍,必须积极推进民主宪政以替换集权体制,继续深化经济改革以破除市场垄断,持续强化公平正义精神以洗礼身份特权,努力实施简政放权方略以解套社会瓶颈。  相似文献   

9.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物质财富日益增加、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但是与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共生共在的还有问题与危机。这种问题与危机集中反映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就表现为意义的危机,通过从空间维度对意义危机的表现和成因的探析,找到走出危机的切实可行的道路,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法治是相互依存、良性互动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走法治之路,以法治来凝聚改革共识,以法治引领和规范改革行为,以法治降低改革的成本和风险,以法治巩固改革成果.全面深化改革又为法治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推动着法治体系日臻完善.要处理好改革的“变”与立法的“定”之间的关系,改革的“变”要依法而变,立法的“定”不应是消极被动地确认改革成果,而应是积极主动地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改革提供依据和指引.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法治互动共进,统一于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1.
转型期中国社会"泛功利化"倾向透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在改革深化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我国社会出现了把功利判断推向极至,用功利去泛化整个社会物质领域和人文精神领域的"泛功利化"倾向.这种倾向的实质是用功利来衡量一切现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有一系列明显的表现."泛功利化"倾向的蔓延,引起社会道德的明显滑坡和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社会道德危机和公正危机以及社会行为的粗鄙化和非理性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强大冲击.必须以"以德治国"精神为指导,对"泛功利化"倾向进行认真分析,建立合理的功利评判机制,找出调适和消解这一倾向的良方,为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创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大量借鉴和移植了西方的法律,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中国法律体系。但中国法治远未实现,其原因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严重抑制了法治文化之形成。为此,本文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借鉴萨维尼的法律本体论——民族精神,提出改革中国宗法制的法律本体,构建以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的法律本体论,是实现中国法治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3.
儒家伦理与法治精神的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法治现代化面临着现实的困境,这个困境表现为大量被制定的、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法律在现实中并没有被真正得到尊重和遵守,法律形同虚设。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是我们在法治现代化的过程中,在重视法治的制度建设的同时没有能相应地重视法治的道德文化、心理基础的建设,在中国社会仍然具有深厚基础的儒家伦理与法治精神有着根本的对立和冲突,这种冲突表现为心性层面、制度层面、世俗层面三个方面。要解决困境,必须彻底批判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建立以权利、自由、平等、人道为核心的新伦理。  相似文献   

14.
朱晓慧 《理论界》2003,(5):27-28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构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大众文化的特点及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的大众文化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社会转型出现的,是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同步发展起来的。因此,作为历史转型时期的产物,大众文化在我国的时兴有其历史合理性及社会进步性的一面。首先,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决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我国逐步建立并发展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市场经济是快速提高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四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法治对经济建设的正面作用,做到了市场经济理论与法治思想的内在统一。发展并完善市场经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手段,而良好的法治环境将为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支持。研究清楚市场经济与依法治国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以及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成果,它与人类社会而俱来,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在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得到发展,这方面成果就是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好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条件和保证。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好坏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 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势必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同时也对精神文明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必须探讨它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以便两者协调发展,保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因此,发展市场经济必须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让我们看看它们之间的关系: 首先,市场经济影响精神文明建设,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  相似文献   

17.
近三十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空前繁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哲学界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历史学界的现代化问题探索、经济学界的市场经济问题争鸣、法学界的法治国家问题研究等,都直接指导着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以致于我们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的每一个重大成就的取得都是理论先导的结果.就学以致用而言,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学者总体是幸福的,从某种程度上找到了与自然科学学者一样的感觉.但这种幸福中蕴含着痛苦,这种痛苦的内在根源是宪法所确认和保障的学术自由未能完全实现.外在表现是不利于学术研究的学术评价体系(本文所说的"学术评价"特指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评价).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灵魂.而讲政治则贯穿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讲政治既是精神文明建设题中应有之义,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指针和重要保证.在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认真研究和把握好讲政治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政府改革是当前我国社会改革的重要目标。现代社会是契约社会,现代法律是对契约关系的确认。鉴于传统的管制行政造成了多方面的消极作用和负面影响,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悖,因而必须改革现代政府。鉴于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竞争经济和法治经济,政府改革的目标应确定为有限政府、中立政府和法治政府。在契约文明的视野下,政府的建设和文明程度就表现在政府对有限政府、中立政府和法治政府承载的程度上。  相似文献   

20.
现代西方人本哲学是西方传统文化的合乎逻辑的发展,它按照唯意志论的生命本体论、现象学的生存本体论、语言本体论三个阶段时间上的顺序关系,表现出思想上的相互影响和递进展开过程。现代西方人学面临着科学主义、结构主义和现实生活的严峻挑战,它的当代命运是价值重估所造成的哲学的、文化的信仰的危机。因此,从哲学的高度研究西方人学的危机境况,以使我国在市场经济建设和现代化进程中避免类似的困境,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