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的“大音希声”是以比喻来说明“道”的特点的,它涉及到文艺创作中“有”和“无”、“虚”和“实”的关系问题。虚实结合、重虚的方法,表现出中国古代文艺不同于西方的重要美学特点。虚和实的具体含义,在我国古代文艺理论中主要的有:一,虚和实的关系即虚构和真实的关系;二,虚和实指文学作品中虚字和实字的关系;三,虚和实的关系就是作品中的神形、情景、意境的对立统一;四,虚即文艺作品中未直接描写的部分,实即直接描写的部分。对文艺创作中虚实关系的处理,大致有两种:一是实以引虚,二是虚中孕实。无论实以引虚或虚中孕实,均应虚实相济。  相似文献   

2.
对偶是律诗体式的基本要素之一。初盛唐时期,对偶名目虽多,但却禁忌虚与实构成对偶。律诗至杜甫,勇敢打破"虚实自对"的对偶规范,大胆采用虚实对法,致使律诗体式的要素——对偶发生变异,从而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律诗变体"虚实对体"。此体与拗体律诗堪称杜甫律诗变体中的双璧,是杜甫为唐代乃至整个古代诗歌体式的丰富性做出的重要贡献,杜诗"备众体、兼正变"的特点,藉此愈加显得突出和鲜明。  相似文献   

3.
空间虚实谈     
对单体建筑、建筑群体、城市建设的空间进行虚实分析,探讨以实为虚、化虚为实、以虚补实、虚实相生的关系,指出人与环境共生存的空间在"无画处皆成妙境"之理念.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学是以《易经》中阴阳的辩证思想作为基础,中国传统绘画的计白当黑的虚实观念也是基于此而衍生发展。有恰是无,无恰是有。黑白相需相生关系及对虚和白的灵活运用,使画面形成虚实相生,小中见大、画外有画的感受。虚实空间的同构也相应成为衡量一个艺术家成熟度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中国诗论中的虚实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与实一直是中国诗歌理论中一对应用十分广泛、含义又十分丰富的概念。如虚实相生、虚实相成、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虚运实、以实带虚、化实为虚、以虚就实等等。当然,虚实理论不只是存在于古代诗论中,同样也存在于古代文论,以至画论、书论中。如画论中的“笔虚笔实”、“计白当黑”即是。不过虚实理论在古代诗论中最为丰富。由于虚实理论的丰富和应用的广泛,带来的问题也较多。首先是它的概念内涵的不确定  相似文献   

6.
“虚与实”和“黑与白”在哲学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山水画中“虚实”、“黑白”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国宋代山水画“黑、白”与“虚、实”之间不同的构成关系,产生了两种经典的绘画风格一“简洁空灵”与“雄强浑厚”;宋代山水画中“画内之虚白”的讲究,追求的是无尽的“画外之虚境”。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虚”与“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与"实"是一对既抽象又概括的范畴,大凡艺术创作,都要讲求虚实关系的处理.虚实相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园林空间的处理、园林意境的创造皆具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特征."虚"可以说就是"无"、"空",或者说就是空间、虚景、联想;"实"也可以说就是"有",或者说就是形象、景物.在中国园林艺术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视化景物为情思、化实景为虚境,以达到情景交融的高潮.  相似文献   

8.
“虚实”说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种美学理论,“虚实”说根植于老子的哲学思想;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技巧,“虚实”说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创作起着积极的作用。中国古典诗歌非常讲究“虚”与“实”的妙用,以实写虚,虚出灵韵;化虚为实,实中见虚;虚实相生,境界全出,这是中国古代诗人所追求的虚实结合的三种常见形式。  相似文献   

9.
虚实是中国古代诗歌批评中常用的一对范畴,历代的诗论家们也把"虚"或"实"作为他们诗歌批评实践的一个角度.创作中虚实结合的例子很多,这种虚实结合还可以运用到诗学批评领域.从自然观的角度把钟嵘论诗的"实"和司空图论诗的"虚"进行比较,从而把"虚"和"实"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在诗学批评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三"在汉语中的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不单纯是一个实际的数字,它有时也用来虚指"多"或"少"或概言"全部"。本文立足于《论语》,参以先秦其它文献,初步论述古汉语中"三"的虚实指在形式上的差异,进而探究这种虚实指在现代汉语中的延续。  相似文献   

11.
炊烟袅袅     
作品取材于苏南一个古老的水镇。画面采取大胆概括、取舍的手法,将桥后复杂的楼阁建筑统一在一块浓重的色块中,以此来烘托外形清晰的石桥。桥下渔船的一缕炊烟,使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动感。没有出现的渔船,给人们留下了诸多联想。石桥的“实”,炊烟的“明”与楼阁的“虚”、“暗”形成了强烈的明暗、虚实对比,而石桥的“凝重”与炊烟的“飘忽”又造成明显的动静对比。使整个画面产生“动中有静”、“虚虚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暗示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构园的基本元素 ,从虚实两方面暗示 ,以对园林神思与韵味进行创造和烘托 ,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精妙所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形象与诗法的角度,对古典诗词中的虚实进行了讨论。认为古典诗词虚实的处理是以买入之,以虚出之;以实写形,以虚赋神;实以为体,虚以为用的。  相似文献   

14.
艺术是少不得对比的,有时它甚至成为艺术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其特征是使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呼应关系,显示和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加强某种艺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1]对比最终要实现和谐,完成艺术创造的巨大使命.大足石刻艺术之卓越创造中,便十分鲜明地表现着颇为强烈的对比意味.在此重点探讨其中鲜明存在着的虚实对比.  相似文献   

15.
比兴思维与意境的创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艺术意境是艺术思维的产物。作为中国古典文艺学美学的核心概念,它起源于道家,也受佛学的影响。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具有咀嚼不尽的美感特征。比兴思维作为一种艺术思维方式通过类比联想、形象拟比和情感整合促成了情与景的交融,通过化实为虚、虚实兼顾融合虚与实,从而创造了一个意兴和兴象兼具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然而,比兴思维在意境创造中的表现是极为复杂的,很难在一个规则的、程式化的游戏中作准确的、毫无遗漏的界定。  相似文献   

16.
虚—实关系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其形成、发展和成熟,与中国艺术长于表现性、抒情性的根本性质紧密相关,也是中国美学的意境理论生长的胚基,反映了中国审美活动深沉的生命意识和浑融的有机性特征。虚实范畴在揭橥中国艺术审美意蕴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维方法和途径,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认识和开掘的宝贵的美学思想矿藏。  相似文献   

17.
虚和实,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诗词的虚实艺术表现在各个层次、各个方面。比如语言的虚实、意象的虚实、修辞的虚实、结构的虚实、形神的虚实、情景的虚实、意境的虚实、风格的虚实以及创作方法的虚实等等。其中,语言文字的虚实是最基本的一个层次,然而它却常常被论者所忽略。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试作一些研讨。  相似文献   

18.
山水游记继承了古典意境的美学追求,将山水与自我统一于游记的意境营造之中。文章结合作品,从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映衬烘托三个方面探讨了意境创造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对历史演义的性质存在着争议,有些评论家认为历史演义是正史的通俗版,因而极力反对在历史演义中进行虚构。但大量的创作实践证明,为了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历史演义不可能句句依傍正史,必然在细节描写、心理刻画、语言描写、环境烘托等方面进行虚构,从而使历史演义成为虚实结合的历史小说。  相似文献   

20.
虚实兵略研究盛奇秀我国在冷兵器时代形成的军事谋略体系,叫做古典兵略。虚实是古典兵略中的一对重要范畴。虚实兵略由兵经《孙子》奠定起基础,又为《孙子》以后的兵略家所发挥。本文对虚实兵略的研究,将从虚实的含义、虚实兵略的原则、虚实兵略与奇正兵略的关系三个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