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长角色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的角色之一,对社会、家庭和子女都产生着重要影响。当前我国社会发生的快速变迁和巨大转型,使家庭婚姻制度、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和家庭功能发生了剧烈变化,对家长角色提出了新要求。首先,角色规范化程度加强,家长角色开始具有一定的自致角色的特点;其次,家长角色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再次,终身学习成为家长角色新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围绕摩尔根《古代社会》做了一系列阐释,将社会性别问题放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在马克思看来,财产权是家庭和人类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动力。财产的占有和分配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地位显要。社会财富的增长和父权制血缘关系的基本要求是家庭婚姻关系特别是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地位转化的根本原因。财产关系的变化使家庭婚姻关系从母系氏族走向了父系氏族,父权制度更通过财产关系获得了政治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关系当中的优势位置。父权制度通过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的力量将其自身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因女性问题的根源在于财产所有制和继承关系,财产所有制继承关系成为凌驾于女性甚至全人类之上并产生剥削和私有制关系。只有解除剥削和私有制关系的基础上消灭财产关系作为社会唯一根本的衡量标准的社会形态,女性问题才能得到消解。  相似文献   

3.
社会学视野下的单亲家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人们家庭婚姻观念的转变,离婚率的迅速上升,单亲家庭也日益增多。在社会学的视野下,单亲家庭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庭形式,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但是因为社会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滞后性,从福利到舆论,社会都没有为单亲家庭提供和完整家庭一样的待遇,以致给子女、父母以及社会都带来了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4.
试论家庭人口投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家庭及其演变趋势家庭是以一定婚姻形式为条件而形成的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相对稳定的结合体。家庭的产生与人类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它的出现在历史上起了巨大的进步作用,成为人们征服自然、保存自己和蕃衍后代的基本组织形式,构成了人类的真正“社会细胞”。家庭的历史是漫长的。在历史上,人类的家庭婚姻关系,经历了群婚制、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这些婚姻家庭形式的出现与更替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当地经济发展的必然。那么,家庭形式的变化是否最终完结了呢?沒有。正如摩尔根所指出的那样:“如果承认家庭已经依次经过四种形式而现在正处在第五种形式中这一事实,那就要产生一个问题:这一形式在将来会不会永久存在?可能的答案只有一个:它正如过去的情形一样,一定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转引自《马  相似文献   

5.
离异女性存在着离异原因复杂,离异后遭遇社会歧视,以及心理、情感和社会需求得不到满足,子女教育没有找到有效正确的解决途径等问题。这是一个社会文化的问题。同时,从离异女性对离异的得失思考和女性天然对两性家园的渴望来看,离异不是当前女性生存关系的最好选择。为此,首先应立足改善两性关系,提升家庭婚姻质量,避免或减少离异现象的发生;其次,在离异发生后,应妥善解决离异问题,转变观念,营造并建构多元和谐的新型家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青海蒙古族婚姻家庭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社会转型期青海蒙古族家庭婚姻价值观进行的调查分析,旨在使人们了解蒙古族家庭婚姻价值观变化的轨迹及影响价值观变化的一些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公民道德状况与心态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了解当代中国家庭伦理的总体状况,研究议题包括作为伦理实体的家庭、婚姻伦理和代际伦理。分析结果显示,在当代中国人的家庭婚姻伦理的不同维度分别呈现出显著的城乡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及职业差异。作为伦理实体的家庭仍然是个体的重要归属,但其伦理意义正在逐渐下降;家庭虽然仍然是道德教化的最重要场所之一,但这一功能正日渐被削弱,转而由学校承担;婚姻作为伦理关系正受到个人感受、利益、激情等的冲击;真正显现出危机的是家庭代际伦理,日渐沉重的家庭养老负担和压力在家庭代际关系中的体现就是子女对父辈的不孝敬和赡养不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资源论和性别角色等理论,通过对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描述婚姻暴力的现状及其特征,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重点探讨了夫妻流动模式等因素对我国家庭婚姻暴力的影响。研究发现:(1)婚姻暴力现象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是婚姻暴力的主要受害群体;(2)夫妻流动模式显著作用于婚姻暴力,且对女性群体的作用力度高于男性;(3)婚姻暴力的发生因年龄、教育、就业状况、对家庭的经济贡献、家庭权力关系和户口性质而异。最后提出鼓励夫妻共同流动或就近流动,建立家庭暴力惩治机制,提高妇女地位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民城市化路径外在宏观条件和内在微观机制的分析,可以更完整呈现城市化的社会规律,反观当前的相关理论及城市化政策的问题。与中西部农村地区农民家庭的不完全城市化不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民趋于完全城市化。多个发达地区的田野调查表明,发达工业化基础上建立的本地劳动力市场是农民城市化的前提,其特征是就业机会丰富、就业时间充足与就业成本低廉。就家庭策略而言,农民家庭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家庭充分就业和家庭婚姻联结将本地劳动力市场优势转化为融入城市的家庭发展能力,实现完全城市化。  相似文献   

10.
浅谈婚姻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时期家庭婚姻关系中所出现的新趋势、新问题的探讨以及对夫妻婚姻伦理关系的认识与分析,最终提出改善婚姻伦理关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二十年来,壮族社会性别研究主要可分为意识形态、家庭婚姻、外来文化的影响、壮族与其他民族的对比、历史人物等五个方面;但还需要加强对理论的运用、反思与批判、注重研究对象之间多维的关系、增加历史的层次感。加强研究壮族社会性别问题,以推动壮族性别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人类文化生活的生境适应性理论重新诠释摩梭人的家庭婚姻制度的由来,可以知道它是由摩梭人历史上的社会经济特点决定的,而不是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遗留现象.研究认为:在自然生境条件下具有游动型经济文化特征的族群,其女子的社会作用呈显性倾向,而具有农耕型定居特征的族群,其男子在社会中的作用则具有显性特征.摩梭人的半游动半农耕之"马帮文化"成就了摩梭人的社会特点和价值取向,使其家庭生活和婚姻制度具有游动型经济文化特征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3.
由于新疆地理特殊性及家庭婚姻的状况,历史上,以寺院经济为代表的维吾尔族公有经济相对发达,家庭私有制未能充分发育。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民营经济难以承载维吾尔族现代化的重任,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地方国有企业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价值中,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特别重视人格尊严。只有考虑到男子和女子各自的心理生理特点,同时考虑到与这些特点相对应的男子和女子在家庭婚姻方面社会角色的不同,才能合理地议论男子和女子的人格尊严。  相似文献   

15.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形成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状态的标志。个体对家庭的依赖程度以及依赖时间之长短会因进入文明社会时所面临的历史背景之不同而有所区别。因此维持中国传统家庭和西方家庭关系的伦理规范和秩序就有所差异。但家庭伦理的基本构成却都包括这样一些方面:家庭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缔结婚姻的目的、意义;以及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我国塔吉克民族传统风俗即家庭婚姻、服饰、房屋建筑、婚丧嫁娶、节日及待客等习俗的介绍,从侧面反映了塔吉克人民的社会道德和品质。  相似文献   

17.
基于McMaster家庭功能模式理论和依恋理论,选取392名小班幼儿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家庭功能与小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并检验安全型依恋的中介效应和性别的调节效应。结果显示,家庭功能、亲社会行为、安全型依恋两两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安全型依恋在家庭功能与小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性别显著调节家庭功能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家庭功能显著正向影响女性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但对男性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简论家庭稳定的社会意义张和碧一、家庭稳定有助于社会稳定家庭的稳定应该包括家庭关系即夫妻关系、父母和子女关系的稳定;家庭经济收入的稳定;家庭成员的工作以及住房的稳定,等等。这些稳定是家庭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又对社会的稳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夫妻...  相似文献   

19.
连岛、跨海是舟山村落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的前提,“大桥经济”是舟山村落社会结构演变的内在动力。文章从家庭婚姻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三个角度探讨了“大桥时代”背景下舟山群岛村落的经济社会结构变迁。  相似文献   

20.
《社区》2002,(2):38-39
男人和女人共同营造着社区生活,在社区里女人不但承担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同样和男人一样承载着社会生活的重负,因此,女人就有了她们那个群体独有的欢乐和悲情。她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碰到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包括家庭婚姻、邻里相处、婆媳之间、以及个人心理的障碍。为此,本刊特约妇女问题专家陈非子女士和广大的社区女性,就女性话题展开交流,并热诚解答相关问题。请把您生活中难以解决的话题致函本刊,我们进行双向交流,以便对您的生活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