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对外引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外引进是后发展国家的必由之路,唯其如此,才能变晚起步之劣势为高起点之优势。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对外引进自民族工业发轫开始,贯穿于整个近代工业化过程中,全国各个工业领域都程度不同地在设备、原料、技术、人才等方面进行对外引进,它们的起步与发展都离不开对外引进。19世纪60年代以后,对外引进在懵懂中起步,多盲目性、幼稚性。进入20世纪,逐渐走向理性。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对外引进不但水平提高,成效更大,还出现了消化引进、进口替代的趋势,它与对外引进相辅相成,大大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国产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开发上海地区经济思想史上,马寅初是最早系统、深入研究金融业的人。他预见到了上海金融业的危机,并指明了它的前途。他认为,民族工商业的发达是开发上海本国金融业的基础,而发展本国银行势力是建设上海金融中心的关键。面对2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状况和国际间的竞争,他希望上海金融业面向世界,面向国内市场和产业开发,为建立本国健全的金融体系而努力,使上海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3.
上海的近代商业不但在近代上海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我国近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的近代商业有着它自身的特点,这就是对外贸易和与对外贸易有关的行业在商业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商业门类齐全,分工较细;市场交易量大,商品品种繁多,商业经营技术强,服务质量高。上海商业发展的原因除了有利的地理条件外,近代上海的对外开放、交通运输和金融电讯的发展、轻工业的发达、万商云集、形成了一支善于经营的商业队伍是上海商业发展十分重要的条件。重温这些历史经验,对我们今天振兴上海的经济应该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上海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点作了论述。作者认为,上海佛教发展的特点是:古代上海佛教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不占重要地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近代上海佛教除了寺院经济、佛教信仰和佛教仪札有所变化,弘传佛教的中心已由寺院转向新兴的佛教团体外,上海佛教不仅处于全国佛教的领导地位和发展中心,而且在整理古代文化、培养佛学人才和举办慈善事业等方面都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兴起有着深刻的制度性根源。前苏联时期的高度集权制度和由此产生的官僚阶级是其形成的历史前提和阶级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期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则为其准备了经济基础。俄罗斯经济转型以后,金融工业集团的出现本质上是基于对不完善市场制度的修补,而激进改革政策则直接推动了它的建立和发展。另外,为了克服对转型策略选择的政治约束,俄罗斯政府实施的一系列扶持措施构成了对金融工业集团的重要外部支持。  相似文献   

6.
近代上海市场发育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市场发育是近代上海经济发育的一条主线。本文阐述了上海市场发育的四个特点:(1)在全国居超前地位;(2)门类齐全,体系完整;(3)同内地、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联系十分紧密;(4)直接同国际接轨。作者认为,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起近代化的大市场,促进了上海的经济发展,使上海成为旧中国最大的近代化都审和多功能的全国经济中心。文章还强调这一历史经验为今天重振上海雄风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上海经济发展战略在80年代开始了重要的战略转变。进入90年代,上海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历史性机会,既有80年代的发展经验可供借鉴,特别又有中央关于开放和开发浦东的重大决策。上海除了依靠原有的经济基础之外,可以充分利用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发挥上海的优势和潜力,进一步推进上海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变,大幅度地解放上海的生产力。在具体战略选择上:(1)把上海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到第三产业上,使上海真正成为金融、贸易和工业协调发展的多功能经济中心;(2)对工业进行更深层次的结构改造,并使上海工业形成市区、市郊、长江三角洲和内地各地区多层次的合理布局,为上海工业寻找新的空间;(3)浦东开放同样应把第三产业放在突出地位上,并更多地利用市场和政策的作用;(4)上海企业应重视市场的开拓,加快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8.
上海成为近代金融中心的充要条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上海成为近代金融中心的充要条件杜恂诚本世纪20年代初,中国开始出现两个金融中心:作为财政金融中心的北京和作为商业金融中心的上海。后者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自然形成的。上海之成为金融中心,不仅在于金融机构数量的集中,而且在于其资金、拆借、外汇、黄金、白银...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解放前、解放初及80年代这三个时期上海金融市场的形成、封闭和逐步开放的历史过程进行系统的回顾,在纵观历史和对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反对金融投机、发挥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重视证券市场的地位三项完善上海金融市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正里弄是上海最浪漫、最能够触动人心的人性化的都市景观。19世纪60年代,上海开始出现里弄和公寓里弄等几种类型,其中石库门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通常被认为是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之一。  相似文献   

11.
近代湖州商帮兴衰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陶水木 《浙江学刊》2000,3(3):128-133
上海开埠后,湖州商人随着生丝贸易的兴盛崛起于上海滩,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旅沪湖州商人设立了同乡团体,并基本控制了丝业同业组织,湖州商帮初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湖州商人在丝业仍居垄断性地位,并向金融等多业发展,同乡组织更为完善,在商界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湖州帮达于鼎盛。但进入民国后。湖州帮趋于衰落,其原因从表面上看是因为中国丝业的衰落,而根本原因则是湖州帮固有的保守性。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上海与日本文化关系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无论在近代和当前,她都在中日关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现在,中日两国在和平与发展的基础上增进经济文化联系。在这种历史氛围下,进行近代上海与日本文化关系的研究,既可拓展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的视野,又可对促进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产生积极意义。一、对日交往的中心口岸  近代上海与日本文化关系比较密切是与它作为中国对日交往的中心口岸的地位分不开的。上海地处中国海岸线的中部,是中国最大河流——长江的入海口。她具有悠久的发展史。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上海设镇,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设…  相似文献   

13.
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有利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许多因素也朝着不利的方向转化,历经重大变革的日本经济又面临新的挑战,要做出新的战略抉择。日本经济究竟会怎样发展,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呢?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当今的日本虽在工业大国的道路上已经走到了前头,但作为技术大国、金融大国的道路却刚起步,因而可以说,面向21世纪的日本经济正处在由工业大国走向技术大国、金融大国的转折时期。  相似文献   

14.
论近代早期英国庇护制的变化和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敏 《唐都学刊》2006,22(3):83-88
庇护制是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欧洲国家非正式的和非国家性的制度,主要是以个人恩赐为手段来维持政府的运行。英国的庇护制在中世纪时期以附庸制的形式出现,但是都铎和早期斯图亚特王朝时期,正式确立了以个人为中心的庇护制。在这一时期,构成了以君主为中心、从中央到地方的个人庇护网络,涉及到各个层面的贵族和官员乃至中下层群体。庇护人、被庇护人和经纪人是庇护制中的主要构成群体。阐述清楚近代早期英国庇护制的问题对于我们了解近代转型时期英国社会政治生活的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外国的比较研究中,对中日两国兴办近代工业企业(包括工矿交通运输通讯各部门)的活动作一番比较考察,是一个令人饶有兴味的课题。19世纪40~50年代,由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势力大举东渐,频频叩关,中国在鸦片战争(1840)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至20 世纪初,德国法学家以历史法学给予近代所有权理论的合理性,把权利作为个人的意识力,确立排他的和绝对的所有权;在《德国民法典》中,以所有者的意识确立了近代自由主义的所有权。其后德国法学家又以自然法理论,历史法学探求私的所有权限制的合理性,至20世纪中叶,德国宪法中规定了对所有权的保障和限制,带来了所有权理论的跨越。  相似文献   

17.
一、广州中心城市的角色定位 (一)广州中心城市作用的演变 作为广东省省会,广州以其居于首位的经济综合实力,确立了其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中中心城市的地位。但这种地位并非一成不变的。一个城市能否成为某一区域的中心城市,要看它对周边地区是否有较强的辐射力,是否具有一定的区域功能,如经济成长的导向功能、现代经济的孕育功能等。这又取决于这个城市是否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产生区域辐射作用的主导产业。中心城市的作用,将随着经济实力及主导产业的改变而改变。随着周边地区经济的成长和广州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广州中心城市的作用也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 80年代以前,广州的经济约高于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一个档次,至70年代末,广州已初步完成工业化任务。而此时珠江三角洲的广大乡镇大体上仍处于农业社会末期或工业化前夜。广州因而作为珠江三角洲乃至华南地区的工业基地发挥着中心城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旨在打捞20世纪以来浙江史界往事,将几代浙江史界工作的专家及其成果集中展示出来。希望通过本文的梳理,建构起当代浙江史学的系谱图,确立时下学人在史学界的历史地位。20世纪50-70年代,浙江史界处于苍白期,80年代是浙江史界重新起步时期。从空间布局来说,以原杭州大学历史系为主的省城杭州一城独大,其他各地成果相对薄弱。浙江史坛既有自身的特点,也有全国通行的特点,由浙江史坛可见全国史坛面貌之一斑。  相似文献   

19.
靳艳 《社科纵横》2006,21(8):67-68
德国是近代史上最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之一,是后起的工业强国。19世纪后期,德国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究其原因很多。其中普法战争的胜利和对外扩张政策的推行刺激了德国工业的发展,经济制度的统一和关税保护政策的实施为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20.
从地理位置与历史上形成的经济联系看,温州应该是浙南闽东北经济中心。它在上海经济区或全国的地位,属于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带,对全国经济发展和迎接国际上新技术革命挑战具有重要作用。温州经济在解放之后虽然有很大发展,但由于多种复杂原因,发展步伐慢于某些较快的兄弟城市。1949年温州工农业总产值与宁波相同,可是目前工业总产值相当于宁波的三分之一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