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圣经》的“义人”和《道德经》中的“圣人”分别代表着基督教传统和中国道家传统的不同原则,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特征.“义人”在《圣经》是信仰上帝、严格遵行上帝命令的人.而“圣人”在一般意义上是指才能道德智慧极高的人,是“德才兼备”的人.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一定要做一名基督徒?做一名基督徒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为什么除了做人我们还要做基督徒?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非基督徒乃至基督徒真诚地想要理解的。《论基督徒》是汉斯昆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在这本著作中,汉斯昆讨论了现代人文语境中基督信仰的全部基本信理,为"基督徒的真正含义"这个极具关注性的问题做了深刻注解。本论文试图对之进行梳理和辨析。  相似文献   

3.
龙彧 《天府新论》2010,(2):125-128
威克里夫英译《圣经》的主张挑战了教会对《圣经》解读的垄断权,进一步消解了教会存在的意义,同时也点燃了英格兰学者就《圣经》可否英译所进行的激烈论战,吸引了不少信奉威克里夫学说的学者涉险参与《圣经》英译活动。威克里夫发起的英译《圣经》活动不仅奠定了后世宗教改革的基础,也极大地促进了英格兰民族语言的统一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孔孟之天强调天的道德属性,在天人关系上人以天为道德本体,人可以与天合一。《圣经》中之上帝是人不可预知的,超越人的认识能力,人与上帝的关系是单向度的信仰关系。由于孔孟之天与《圣经》中之上帝的不同,儒家和基督教的终极宗教精神也就有了不同走向。  相似文献   

5.
巴金与圣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圣经》,谁都会把它同宗教胶结在一起,贬视为神学的胡说和迷信。但《圣经》作为中世纪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传统对世界各国文化传统的冲突和融合,对不同国家文学艺术家的影响却不大为人所问津。本文论述现代文化巨匠巴金对《圣经》的批判借鉴、善于融汇中外文化传统的创新特色;窥探这个原与中国文化传统迥然异趣的外来文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冲击后,却又怎样地取得了融合的某些轨迹。  相似文献   

6.
简朴是《圣经》叙事的一种独特模态.简明的人物、简洁的情节及简约的背景是展现此独特模态的实例.这些实例所构成的《圣经》与同为西方叙事文学源头的《荷马史诗》对峙并彰显出强烈的反差,由此形成了《圣经》叙事的魅力和神秘色彩.在这种简朴模态的叙事表象之内,可缕析出人一神、事一神和世界—神三条脉络及其交融关系.此种交融关系是非逻辑性的,它要求在贫乏而丰富、荒谬却信服之间达到相融与和谐.于是,《圣经》叙事背离了常规而创造了一种反常规的统一性.《圣经》叙事与神学信仰总是交融为一种独特的诠释学活动,它超越了感性描述和理性推演的局限性,上升到信仰皈依的无限性,从而激励了文学艺术之“可能的不可能”的精神追求,揭示了神学意蕴之“不可能的可能”的信仰本质.  相似文献   

7.
彭启福 《江淮论坛》2013,(1):66-70,137
理解和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关键词。在西方诠释学的发展历程中,对理解和信仰关系的处理有着不同的模式:古代圣经诠释学主张理解基于信仰并服从信仰,信仰被置于理解之上。基于人神之别的宗教预设.教会的解释被赋予绝对的权威。近现代精神诠释学则倡导基于理解的认同,理性的理解从宗教信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并获得了独立地位,理解不再仰信仰之鼻息,亦不趋向对他人的服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关键问题在于如何使普通民众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培育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信仰,并把这种信仰融入到日常实际生活中去。诉诸基于理性理解的信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不同宗教文化信仰间死亡态度差异浅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宗教文化信仰不同 ,对死亡的态度和理解也不同 ;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疗 ,既不能单纯地以宗教文化信仰作为出发点盲目地默认患者沿用非科学的方法 ,也不能完全忽略宗教文化信仰的潜在影响对绝症患者所起的精神作用  相似文献   

9.
《圣经》、《论语》的知识论,以建立在认知和价值观基础上的解释模式,从原初存在的出发,将道德作为知识论的价值核心,将知识的"真"联系价值上的"善",最终使知识化为信念。《圣经》、《论语》以不同的价值判断体系揭示了人的知性存在,主张在对"道"的人生体悟和经验中,将求知修身融于人有限的生命,最终将人的物质生命提升至精神世界,实现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恩格斯曾经把《资本论》称作“工人阶级的圣经”①,这个评价,生动地说明了《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说明了它对于无产阶级实现其自身的历史使命所具有的根本性的指导意义。但是,毫无疑问,这种说法本身是一种借喻,它丝毫也不意味着我们应当象基督徒对待《圣经》那样,用盲目的迷信、崇拜来对待《资本论》这一科学巨著。相反,马克思主义本身的方法论原  相似文献   

11.
谭恩美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华裔女作家,她的小说叙事与《圣经》文本有密切的关联,这是被研究者所忽略的。一方面她吸纳了基督教对人性的理解,突破了东西方的界限来探究人性深处的罪恶和良善,另一方面她对《圣经》资源的利用也表明中国故事同样可以借助于《圣经》资源来完成叙事。这是值得中国当代作家借鉴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的思想界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基督宗教在此时不但要继续面临中国传统思想的排斥,同时还要迎接近代各种新兴思想的挑战.正是在这种历史与文化因素的交织下,1922年发起了非基督教运动,这是一场基督宗教与中国近代思想的历史互动.基督宗教在这场互动中遭遇了来自科学主义的经验对超验的社判、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批判以及新儒家道德本位对神本位的批判.面对这些批判,继承了基督教信仰与文化的中国基督徒积极地作出了自己的回应,并强烈认识到将基督宗教融入中国文化体系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3.
解脱论是宗教教义的核心。佛教和基督教在解脱论之间存在以下四方面的主要区别 :一是两种不同的信仰与解脱的范式 (简称“信解范式”) ,即佛教的“人→神→人”范式与基督教的神→人→神”范式 ;二是两种信解范式所不同的理论基础 ,即“佛性论”与“《圣经》解释学”;三是两种信解范式不同的出发点 ,即“性非善非恶论”与“原罪论”;四是对佛、基信解范式发展影响最大的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 ,即“中道涅 般木 观”与“过程神学”。佛、基解脱论在这四个方面分别具有比较严格的逻辑关系 ,从而决定了它们各自不同的宗教修行方式和客观结果。但…  相似文献   

14.
《圣经》汉译自有史记载以来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涌现了众多的汉语译本,以及各种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译本。对《圣经》汉译版本进行综述将有助于揭示《圣经》汉译活动的历史意义,对《圣经》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的信仰问题及其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是有信仰的民族,其信仰主要表现为对“道”的力量的膜拜.中国人的信仰是在传统文化儒、释、道的框架当中的一种内在超越的人文信仰.士大夫注重学理的阐发,讲中庸之道和内圣外王之道,“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而老百姓则信奉“积善余庆,积恶余殃”、“坏事莫为,善事多行”、“头上三尺有神灵”烧香磕头拜菩萨.近代以降,中国社会的信仰遭遇蜕变和阵痛,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终极关怀和传统人之为人的做人信仰的失落.信仰问题的实质是价值、制度和人的现代化的三重合奏.当下,重塑信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创造性转化中国元素,将“仁爱”融入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注重“五位一体”、制度建设与心性人格建构的互动.  相似文献   

16.
在《圣经》中,身体作为原罪的代名词,被视作诱惑的起源、羞耻的对象、惩罚的途径,而一次次被诅咒.无独有偶,在西方传统哲学中,身体同样是恶的象征,被当做求知之途的障碍、上帝之城的绊脚石、主体之路的妨碍者,而一次次被否定.这种对身体的带罪化理解,这种对身体的遮蔽,导致了西方传统哲学对我思的崇拜、对主体的捍卫、对还原论方法的情有独钟,也使得西方传统哲学成为一种彻头彻尾的意识化的哲学,一种忽视具体、无视对话、漠视动态性的独白论的哲学.  相似文献   

17.
经文辩读通常是对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经典的平行比较,人们在其中发现:神圣的显现可能有不同方式,多元的声音也不会融为任何一种独白。但是,亚伯拉罕传统内部的经文辩读或许忽略了另一种丰富的资源,那就是基督教传教士对中国经典进行的翻译和注疏。通过理雅各这一翻译个案,特别是《圣经》之道与《道德经》之道的联系、《圣经》之虚己与《道德经》之虚用的联系,我们可以理解中西经文辩读的可能性及其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圣经文学的奇幻版本——解读C.S.路易斯《纳尼亚传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S.路易斯的七卷本奇幻巨著《纳尼亚传奇》,是圣经文学的一种奇幻版本。将《纳尼亚传奇》的人物、情节等与《圣经》文本进行比较,不难看出,C.S.路易斯借儿童奇幻文学的形式,用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展露其基督教信仰的创作手法,作品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是体现福音派基督教思想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李申判定“儒学是宗教”的若干论据提出质疑 ,认为孔子整理“六经”只是述而不作 ,“六经”中的上帝鬼神信仰并不是孔子及儒家的思想和行为基础 ;“六经”中《尚书》及《诗经》所涉及的不同时期的不同人物 ,对于“天”的含义有不同理解 ,不能一概视为天命论 ,孟子和朱熹都将其中的“上帝”、“天命”阐述为人世间可观察理解的道理。将上帝鬼神作为“主宰一切、赏善罚恶”之根据的是墨家而不是儒家 ,儒家“以天为不明 ,以鬼为不神” ,对之作出否定。作者还进而论证了 :不能以是否相信上帝鬼神的存在作为区分宗教与非宗教的有效标准  相似文献   

20.
中国道教传说的文化价值刘守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道教的传说》,是作为中国民间信仰传说丛书之一选编的。中国各民族信奉多种宗教,其中以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最为深广,佛教由印度传人,道教却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然而国内对道教的研究却很薄弱,直到进入8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