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就《歧路灯》本身特色,结合历来研究者对其主旨的评说,说明在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和文化事业持续发展的形势下,进一步研究《歧路灯》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歧路灯》词语杂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是研究18世纪中原官话的不可多得的语料。由于各种原因,以往学界对它缺乏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其中十分丰富的方言俚语都很少有人问津。对该书中“投词”、“信惯”、“撞头撞脑”、“黄金入柜”、“扣”、“开拨”、“嫌择”七个词语加以诠释,对《歧路灯》的语言研究略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歧路灯》语料,参较其他文献,考释词语两条:老苗、长班。  相似文献   

4.
小说<歧路灯>中的"悍妇"形象是作品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种.这些女性包括滑氏、杜氏、巫翠姐、盛希侨老婆,甚至姜氏、巴氏.由于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博洽的文学修养、高超的表现技巧,使得这些明确作为反面教材的人物形象能屡屡突破作者的写作初衷,取得意想不到的生活及艺术的双重真实感和美感.她们的一哭一笑、一爱一憎都在深刻诠释着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19,(2):39-45
李绿园《歧路灯》研究百年,以与《儒林外史》《红楼梦》比较确定其在文学史上的位次即"排位",曾一时为学术讨论的热点。先后出现"超《红》胜《儒》""平《红》超《儒》""鼎足而三""逊《红》越《儒》""逊《红》平《儒》""远逊《红》《儒》"六说。这种"排位"有一定必然性;诸说也各有所据,讨论之无果即是结果;而且归根结底,《歧路灯》的排位不由讨论议决,而将经由"历史的筛选"注定。《歧路灯》与《儒林外史》《红楼梦》是可比的,已如诸说;又是不可比和不必比的,即李绿园《歧路灯》是中国古代小说独品一流之作。  相似文献   

6.
《歧路灯》中的排行称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行称谓是汉语言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即把个人在家族中的排行顺序用于人际称谓.它的直接作用就是将同辈亲属的长幼次序分出来,或者将上下行辈的关系示明.作为古代宗法制度的产物,排行称谓充分体现了长幼有序的伦理道德.本文主要结合《歧路灯》相关语料,从"长幼"、"行辈"两个方面,就排行称谓的分类、特点、构成、运用等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书中"老"、"第"在排行称谓中的独特用法进行了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7.
8.
论《歧路灯》小说语言的民俗文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歧路灯》是一部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长篇小说,其特殊性不仅在于它是古代第一部长篇教育小说,还在于它对18世纪的清代社会生活作了细致而有趣的临摹,为后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多侧面的巨幅画卷。与《红楼梦》《儒林外史》相比,它所映象的社会面可谓"五光十色",尤其是对中原地区民间风情、闾巷习俗的描述,堪称绘声绘色,跃然纸上。与此同时,在表达和描写之间,也充分地表现出小说语言的地域性、通俗性和个性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刘畅 《南都学坛》2009,29(3):42-46
《歧路灯》是一部反映18世纪中原地域中下层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式作品,它悖离了明清章回小说"神道设教"叙事特性,书中的宗教描写并非为作者的艺术构思、哲理表达服务,亦非借以搭建时空架构,结构故事情节。《歧路灯》中对中原地域的佛教信仰描写,大多是借以塑造人物形象,讽喻世道人心,为其"亲近正人,用心读书"的主题思想服务,于无意间彰显了佛教信仰在中原地域范围内所具有的现实性、功利性和世俗性。事实上,在广大的中原地域下层民众的思想中,佛教观念正是他们所理解的、贴近世俗生活的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佛教。  相似文献   

10.
在诸多学者对《歧路灯》词语释义的基础上,以近代文献资料为佐证,择举"笔帕"、"顶着神"、"老官板"、"马子"、"瓶口"等9条词语进行补充解释,以期有补于近代汉语词汇之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清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是作者李绿园用河南方言写成的,其中有许多值得关注的语法现象.有些语法现象,前人已关注并有所论及,而有些语法现象,前人关注、探讨的并不多.其中的"讫"字值得进行初步的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清中叶,开封的商品贸易高度繁荣。河南本土小说《歧路灯》中有大量关于清中叶社会经济风貌的描写,展现了当时开封贸易的全貌,诸如商业的发展、商业交通路线、商人经营行业等都有深入描写。小说中的客商在当时河南商业发展中占据主体地位,主要从事丝绸、当铺等贸易。本土商人实力较弱,主要从事药材和粮食贸易。会馆是客居异乡的商人进行社交的重要舞台,在经济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载体和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清代作家李绿园的长篇小说<歧路灯>问世以来,读者反映不佳,评论界争议很大.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作者对小说功能的认识出现了错误,他认为小说只是教导人的手段,其他因素无关紧要.这种艺术上的走入歧路使其作品缺乏应有的艺术情趣,束缚了小说的文学灵性,使<歧路灯>失去了在明清小说史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李绿园《歧路灯》是一部"教子"书,同时是一部"家政谱"。其写"家政",首在重视"治家"的态度,其次是兄弟、主仆相处之道,以及婚姻大事、勤俭持家等家风的养成与持续,有许多值得今人借鉴的内容,是古代传统"家政"文化研究一个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绿园之《歧路灯》问世 2 0 0余年后 ,直到 2 0世纪 2 0年代学术界才开始有了真正的学术意义上的研究。其研究状况之孤寂、沉闷 ,在古典小说研究中比较罕见。对其研究的发展过程大体经过了研究工作的发轫、原始资料的梳理、研究进入高潮和潜流涌动的深入研究四个时期。其间 ,美国、捷克斯洛伐克、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地的学术界也对其有一定程度的关注。本文对有关《歧路灯》2 0世纪以来的研究过程进行了回顾 ,以期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李绿园与《歧路灯》之研究 ,以此推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全面深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南都学坛》2019,(6):31-44
《歧路灯》托于明代,描写的是清朝康雍乾时期以河南开封为中心的外省生活画面和各色人物。它创造了一个读者熟悉而又陌生的人物画廊,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人物组合的数理模式,人物形象的"符号化","对照法"与"个性化","写实"的两个意外效果,以居处与聚会写人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心理刻画等,都显示了李绿园刻画人物形象、塑造文学典型的艺术功力,多方面地达到了其时代小说艺术的顶峰。《歧路灯》堪称我国古代与"四大奇书"、《儒林外史》《红楼梦》并列的第七大古典通俗小说名著。  相似文献   

18.
《歧路灯》中的巫翠姐和戏剧密不可分,她始终生活在戏剧之中:她生活的主课是到山陕庙看戏;她说话离不开戏剧;她的学识、观念也都是来自戏剧。作者借巫翠姐形象准确地反映了清代中原地区主流社会对戏曲的认识,同时也揭示了当时下层妇女接受教育途径的单一和知识的贫乏。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唯一一部以教育为主题的古典小说,《歧路灯》中有许多值得当代教师和父母学习、借鉴的内容。它启示人们,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教育方法都会对受教育者产生积极而长远的意义。和谐教育既是一种思想、理论,也是一种理想、追求,它对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双方都具有高效、激励、创造等功能。  相似文献   

20.
《歧路灯》是一部教育思想极为丰富的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塑造一系列文学形象表明了作者的教育思想:"身正为范"是父亲教育子女成长的关键,"爱得适中"是母亲影响子女人格健全的关键,"延师要正"是子女成才的关键,"交友要慎"是子女成人的关键.研究《歧路灯》的教育思想对构建现代"和谐"的家庭教育理念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