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哲学发展史上,黑格尔对抽象理性的批判,实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合流”,并开启了超越形而上学的辩证法的哲学道路。马克思在对抽象理性和抽象存在(资本)的双重批判中,实现了辩证法对形而上学的“终结”,展开了辩证法“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在“后形而上学”的视域中“澄清”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构建当代人类的实践的辩证法理论,既需要深化对“形而上学的恐怖”的批判,又需要深化对真理-规律-客观性的探索,坚守“反形而上学”的“形上追求”。  相似文献   

2.
刘永富 《求是学刊》2006,33(1):32-38
“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这个问题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康德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科学的形而上学”主要是对一切科学知识及其对象的最终根据的必然性、综合性说明;只能从“建立知识与对象的活动”中寻求知识与对象的最终根据,去建立关于一切知识及其对象的最终根据的科学——形而上学;科学知识及其对象的最终根据就是认识活动的先天形式以及作为认识活动的先天形式合理运用的最根本条件的自在之物。  相似文献   

3.
《求是学刊》2018,(6):14-21
理解马克思的"主体性"对于把握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有着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生成受到黑格尔的理性主体与费尔巴哈的感性实践主体的双重影响。黑格尔主体性思想的理论依据是理性形而上学:主体的根基是绝对。费尔巴哈批判黑格尔主体的抽象性,把主体的基础立足为现实的、感性的实践。马克思批判费氏实践只是一种无对象的感性直观,并且综合二者的优缺点,提出主体是现实的具体的主体,是理性与实践的统一。然而,现实社会中的主体却受到理性形而上学与资本的控制而丧失了现实的具体性,这是马克思进行现代性批判的根本任务和旨趣。  相似文献   

4.
主客体二元分裂是认知主体性哲学的根本难题。真正意义上的主体性,即独立自主或者个人的自由意志,它彰显于近代西方哲学,并集中表现为认知主体性。这种认知主体性哲学的创立者是笛卡尔,此后经过康德和黑格尔的发展过程,即表现为主客体不断分裂以及力图在理性的范围内加以解决的基本态势。笛卡尔的"我思"把外在世界设定为客体并与自我意识处于分裂之中;康德试图通过"先验意识"来解决主客体的二元分裂,而感性、知性、理性以及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划分又进一步导致理性的界限;黑格尔从"实体即主体"出发,走向了绝对精神,致使人改变现实的历史运动过程变成了理性的认识过程。综上,主客体二元分裂的难题在认识论哲学的范围内不能得到解决。因为认知主体性哲学进一步导致技术理性的扩张以及占有性的个体主体和抽象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它是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根源。  相似文献   

5.
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精神的根基,它作为一条主线始终贯穿于从毕达哥拉斯一直到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中,构成了西方哲学的主流。即使在现代哲学中,“摈弃形而上学”的口号也并没有使形而上学真正消除,它只是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一些变化而已。  相似文献   

6.
美学主客统一观念是近代西方哲学主观化的产物。通过笛卡尔、休漠怀疑哲学的启蒙,维科和康德分别发现了人的主体性,分别为美学主客统一观念奠定了基础——审美的自律性,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审美的主体性原则。但是,在康德那里,由于缺少历史概念,主客统一观念还是抽象的,只有经过费希特的自我哲学和谢林的同一哲学,达到黑格尔哲学,主客统一观念才获得了历史具体性的规定,并且因此才有现实性。然而,黑格尔为了绝对精神的自我同一,最终牺牲了艺术,牺牲了审美的主客统一观念。为了挽救艺术和美学,克罗齐从黑格尔向康德逆转。他以艺术的独创性否定了审美的历史性,并在绝对个性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审美的主客统一观念。克罗齐的美学是近代美学主客统一观念的顶点,由于它彻底的主观性,在向康德的回复中完成了近代哲学主观化的圆圈。  相似文献   

7.
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 ,批评者多将其作一种认知范式的读解 ,这大致不错 ,但不可轻忽的是 :“始基”、“本体”等悬设中透现着人文价值追寻的另一重底色。真正说来 ,从康德开始的“重建形而上学 (价值形而上学 )”的征战 ,原初生发于对“认知”羁绊争脱的“价值”冲动 ,但既是挣脱 ,便不免与被挣脱者相纠结 ,人文价值的自觉、人的目的、意义的探询 ,缘为着时间限定中人的自由 ,自始与认知形而上学的职分不相应 ,却也当是“觉悟到”形而上学终结的价值形而上学应有的旨归  相似文献   

8.
形而上学是现代性建构的思想前提。这一“控制论式思维”也是现代性发生危机的根源。控制主体理性、控制中介工具和控制客体秩序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三维一体”的现代性控制图式。从主体性控制向主体间性控制图式的转换,是与早期现代性向晚期现代性阶段发展相对应的,反映出作为现代性思想前提的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的内在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9.
思想是人类的能力和本性,思想的本性是永恒的否定和超越,思想的本性即是人的形而上学本性。以思想的方式把握世界,世界即是思想中的世界,时代就是思想中的时代。反思思想内容的基本逻辑规定,就是揭示存在和世界的本质。逻辑学即形而上学,思想是形而上学的秘密。思想形而上学的界限是以思想的形式把握世界的界限。表象、情感、意志和实践态度的把握世界的方式,亦有自身的真理和价值。所以,当代哲学超越形而上学的思想或后形而上学思想,根本问题在于寻求一种“非规定性的思”,或使思想得以可能的“存在”、“无”或“他者”。  相似文献   

10.
《求是学刊》2019,(4):29-36
不深入反思黑格尔形而上学体系所隐含的差异意识(或经验之差异维度),就无法深入揭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内在张力,马克思所实行的实践哲学转向也就是无法理解的。马克思在"解放"和"批判"的意义上接受了黑格尔的差异意识。差异意识是近代形而上学到实践哲学转向的认识论和存在论基础;差异意识预指着人之存在与对象之存在,以至存在自身的共同的原初发生;存在本身之原初发生的超越性是形而上学和实践哲学的共同基础。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 30年代海德格尔思想经历的转折 (转向 )是论题域的重大改变 ,即从“回到形而上学基础”向“克服形而上学”的转向。它从“物之纯真”和“人之诗意栖居”两个方面敞开 ,形成了两大主题 :其一 ,在现代技术的展现中 ,思考“物的纯真”如何被剥夺 ;其二 ,寻求在一种诗意的“言说”与“栖居”中 ,切近并守护“物之纯真”。克服形而上学的问题 ,既是克服形而上学的现实 (作为形而上学之展现的现代技术 ) ,同时也是克服形而上学的思想文化 (哲学 )。“克服形而上学”关涉着更本源的“真” ,是海德格尔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喧哗中对“思之本源”的探寻。  相似文献   

12.
关于认识的主体,历来是哲学研究的主题。尤其是到近代,从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到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形成了一条以主体研究为中心的基本线索,直至黑格尔把主体的理性、精神推向颠峰。黑格尔比他的前人更为关注和推崇人类理性的威力和把握世界的能力,主张活跃在哲学舞台上的主体就是人的理性思维,即他的绝对理念.绝对理念既是创造万物的实体,文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主体。这样,黑格尔就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阐发了他关于认识主体的理论。 黑格尔关于认识的主体思想直接渊源于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和费希特的自我意…  相似文献   

13.
论西方哲学的转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本体论知识论的考量是哲学转向的最重要标志。苏格拉底哲学与其说转折性不如说奠基性导向性。笛卡儿“我思”哲学具有转向意义在于它凸显了“自我”、主体性的地位和作用 ,但它并未完成转向。康德以“批判哲学”和“先验主义”完成了笛卡儿开创的哲学转向 ,主要表现在认识论上的“哥白尼变革”和将本体论从认知转向实践。黑格尔以绝对精神 (理性实体 )的辩证运动“克服”了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二元论” ,在逻辑上实现了传统本体论和知识论的终极目标 ,他的辩证法为哲学转向提供了武器 ,但被他的体系封死了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是当代“实践哲学”的重要理论资源。黑格尔以后的一个半世纪西方哲学处在重大转折期 ,但尚未完成。“语言转向”和“生存实践转向”对于哲学转向都有积极意义 ,但并不成功。在哲学转向中要重视辩证思维。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在其后期的“四个讲座”( Vier Seminare)中较多地评论起马克思。1966年海德格尔将马克思视作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个影子;1968年海德格尔部分地承认了马克思的生产概念不同于黑格尔;1969年海德格尔通过对实践与理论之关系的比较再次将马克思还原为黑格尔主义者;最后,在1973年,海德格尔阐明自己解读马克思的非政治方向,并把马克思定性为遗忘存在的形而上学家和虚无主义者。海德格尔的马克思解读有其开新的一面,但总体而言误解大于创见。  相似文献   

15.
人们往往仅限于笛卡尔、康德哲学来认识近代西方哲学的“自我”问题,而忽视了经验主义“自我”观的历史作用。本文试图揭示经验主义“自我”观在从笛卡尔“我思”发展到康德“先验自我”的历史过程中的否定性作用,即洛克承继,发挥了笛卡尔“我思”经验的一面,经贝克莱这一中间环节,至休谟而推向极至。由此,“经验自我”完成了自身的否定,为康德重新确立先验“自我”开辟了道路。作者认为,我们今天在认识“自我”中重新陷入经验和理性的矛盾和困惑时,反思这段历史是不无益处的。  相似文献   

16.
自从古希腊哲学产生以来,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本体理论经历了古代的自然宇宙本体论、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本体论和近代的实体理性本体论的漫长历史。终因其超验的、还原式的本体论范式,西方传统本体论在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中走上了一条没落和淡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内对实践概念和主体性问题的讨论成为哲学研究的热点.但它的深入却有待于与哲学史的研究结合起来。据此看来,黑格尔关于实践的理论便尤其引人注目。本文的主旨在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黑格尔的实践概念作新的考察.说明黑格尔由于对传统的实践概念作了根本的变革,从而使他在唯心主义基础上论证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完成了近代哲学认识论的任务。他的实践理论的古理思想有着深刻的意义。一、传统的实践概念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近代形而上学对此问题的解决采取了独断论的态度。康德的批判哲学揭露了近代形…  相似文献   

18.
康德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地、较为系统地表述了人之主体性的思想;但人之主体性思想在他那里远未取得合理的形态和根基,因而也未获得真实的成果。黑格尔力图以辩证运动的绝对理念扬弃康德哲学的缺陷和矛盾,因而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的一般原则。但他的泛理性和泛逻辑的立场使得康德明确提出的人之主体性再一次湮没于理念的阴影王国之中。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在主体与客体统一、人与自然统一和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上真正确立了完整的人之主体性,从而在逻辑上完成了康德所开始的彻底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19.
《判断力批判》中的自然问题(即审美判断力部分对自然美的推重和自然有机体在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中的导向作用)使我们关注于对自然概念的反思,而自然的源始概念与存在的概念是同义的.海德格尔从其存在学说出发对康德的思想进行过深入地研究,这为康德美学的存在论解读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康德的美学思考中,主导线索是他以主体性形而上学的方式对存在(即自然)的思考,支配着他的美学运思的是“存在的闪耀为美”,即自然(的涌现)为美.这种理解为《判断力批判》中的自然问题、康德美学、《判断力批判》、康德哲学的系统性都带来新的理解,也给当代的环境和生存问题、为中国古典美学的相关命题带来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形而上学是人类的自然倾向.根据形而上学对象--"绝对"对于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来说是"超越"的还是"内在"的,形而上学应该被区分为"外在形而上学"和"内在形而上学".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确立的是外在形而上学,而<实践理性批判>确立的则是内在形而上学.作为内在形而上学的自然倾向,其实践活动最终落实在"信仰"上面.信仰作为人类满足内在形而上学要求的活动,是通过信仰的实践来完成的,它不必把"信仰"变成"知识"的理论活动来完成关于"绝对"的思辨知识.在这个意义上,"信仰"的最高意义仅仅在实践理性之中,而不在理论理性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