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网络文学文本主要由传统文本和超文本组成。隐含“超文本性”的传统文本是网络文学的根基;而超文本作为网络世界最为流行的表意媒介,它以“比特”之名唤醒了沉睡于传统文本的开放性、自主性、互动性等潜在活力与灵性,代表着网络文学发展的方向。超文本以去中心和不确定的非线性“在线写读”方式解构传统、颠覆本质,在与后现代主义的相互唱和中,改变了文学的生存环境和存在方式。更重要的是,日益走向超文本的网络文学文本正在悄然改写我们关于文学与审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因此,网络文学如何在持守传统的同时坚持创新,便成了一个值得我们深长思之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网络文学的问世不仅极大改变了文学的写作生态,改变了文学文本的存在形式,也改变了文学传播、阅读以及批评的原有格局,而且对传统文学的发展与存在也产生了诸多具有实质性的影响。网络文学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其文学实践与理论研究存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把互联网自身的技术特性简单等同于网络文学的特征;对网络文学的理解依然存在认识误区;未能真正区分网络写作与传统写作的基本特征;未能从理论上真正厘清网络文学文本与传统文学的根本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王汶成 《求是学刊》2004,31(5):93-94
眼下许多人都在讨论网络文学的问题,有拍手叫好的,也有喝倒彩的.叫好的,无非是说网络文学比起传统的纸介文学更有优势,诸如自由、共享、"即时性"、"超文本"、"多链接"、"互动性"等等,因而前途无量;喝倒彩的则认为网络文学质量低下,多属文字垃圾之类,自生自灭,无法与出版的纸介文学等量齐观.应该说,无论是肯定派的观点还是否定派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对我们认识网络文学有一定的参照价值.但这两派观点又似乎隐含着一个共同的前提,这就是它们都把网络文学看作是一种文学,即使是否定派,也没有否认网络文学是一种文学,只不过强调它是一种不好的文学而已.这里,我们不禁要追问,网络文学真的是一种文学吗?  相似文献   

4.
黄鸣奋 《学习与探索》2012,(12):121-125
西方基于计算机的数码文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时从实验诗歌的角度关注随机文本的生成。60年代之后,人工智能、人机对话和叙事的关系获得重视,相关研究主要是程序开发者的自我介绍,还有来自理论家的审视与批评。超文本系统的开发给数码文学研究带来了新课题。不过,只是在80年代电子超文本小说问世之后,相关研究才升温。封装型电子出版物一度因其超文本、多媒体或超媒体特性而成为艺术家之所爱,并为理论家所留心,但很快就因在线超文本系统WWW的兴起而失色。研究者从90年代开始将主要注意力投向网络文学,探讨可编程媒体中的写作、阅读与嬉戏。21世纪以来,人们比以前更关注数码诗歌美学、计算机游戏和数码文学的关系、新媒体叙事技巧等问题。对于西方数码文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从符号性与身体性、天然性与人工性、语言性与情思性、体验性与表现性等多种角度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5.
国庆祝 《学术交流》2013,(1):177-180
网络文学的起源可追溯到1945年"联想检索"概念的提出,而现代化互联网模式的逐渐形成使尼尔逊的超文本设想变为现实。西方网络文学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进入了一个高潮期,一直持续至今,并呈现日益壮大的趋势。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超文本"、"超媒体"和"制动文本"三个阶段。它的文本范式大致可分为超文本小说、网络小说、互动小说、定位叙事、场景作品、编码作品、生成艺术、动画诗和聚合等基本类型。西方网络文学重视在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和创作技巧上的不断发展,不但为文学创作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单小曦 《学习与探索》2012,(12):131-136
当下国内网络文学研究存在着研究对象小于新媒介文学实践、理论资源视野狭窄等问题。开展数字文学研究有利于当下国内网络文学研究突破发展瓶颈,以实现新媒介时代赋予的学术使命。开展沿着网络文学研究"接着说"的数字文学研究,应首先把网络文学观念转变为数字文学观念,应强调文本分析法和借鉴国西方优秀数字美学、数字文化、数字文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性。开展数字文学研究需要在数字文学所独具的数字文本性与七层次文本形态、高技术化生产力与强势交互性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生产方式、身体融入式的审美范型、数字现代性的文化逻辑等方面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韩颖琦  韦宝华 《创新》2019,13(4):108-118
在网络文学出现之前,中国文学在自有的一套生产机制与文学范式中运转,网络文学出现后,其自身的新型机制和范式开始与传统的机制和范式发生碰撞。网络文学与这些"传统",虽然截然不同但并非分立两侧而极端对抗,而是在众多细枝末节里都有着交融的部分。文章以广西网络文学中的三位代表性作者为例,从他们的出版路径、创作资源、作品形式与内容等角度深入分析,讨论流行文化与大众文化的集大成者——网络文学是如何的吸纳"传统",给予它肥沃的生长地,令其再造重生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文学能够以其强大的包容力和再造力,开掘出"传统"和中国文学的诸多新可能,而"传统"的"旧"与网络文学的"新"二者的交锋与融合,势必推动中国文学锐意变革,不断向好向前。  相似文献   

8.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数字化传媒的快速普及带来了网络文学的不断升温,诞生时间不长的网络文学、手机短信文学等新媒体作品已经成为新世纪不可阻挡的发展势头与传统的书定印刷文学分庭抗礼,进而改变汉语文学发展的总体格局,而且借助新媒介的凌厉锐气,不断冲击传统文学的文学观念和生产体制,引发了中国文学的历史性转型.  相似文献   

9.
禹建湘 《求是学刊》2016,(3):112-117
<正>我国的网络文学已然成为一种世界特有的文学奇观,这种奇观表现为网络作品的浩瀚与种类的繁杂。这种特有的网络文学奇观,催生了与之相适应的网络文学批评,诚如黄鸣奋指出的那样,我国以网络文学为批评对象的论著(印刷版)  相似文献   

10.
简论日本网络文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顾宁 《日本研究》2009,(3):84-87
近年日本的网络文学有了显著地发展。网络文学的发展给传统文学世界带来冲击,同时也给日渐衰落的传统文学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日本网络文学有3个主要特征:现实性、双向互动性以及群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网络文学文本主要由传统文本和超文本组成。隐含“超文本性”的传统文本是网 络文学的根基;而超文本作为网络世界最为流行的表意媒介,它以“比特”之名唤醒 了沉睡于传统文本的开放性、自主性、互动性等潜在活力与灵性,代表着网络文学 发展的方向。超文本以去中心和不确定的非线性“在线写读”方式解构传统、颠覆本 质,在与后现代主义的相互唱和中,改变了文学的生存环境和存在方式。更重要的 是,日益走向超文本的网络文学文本正在悄然改写我们关于文学与审美的思维方式和 价值标准。因此,网络文学如何在持守传统的同时坚持创新,便成了一个值得我们深 长思之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网络文学文本?超文本?互文性

Online literature contains both traditional text and hypertext. While traditional text containing “hypertextuality” provides the foundation for online literature, hypertext as the prevalent signifying medium of the cyberworld has awakened the latent energy and spirit of traditional text, making the latter more open, more autonomous and more interactive. The literature of “bits” points to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It deconstructs the traditional and overturns the nature of things through decentered “online reading and writing” that is uncertain and nonlinear. Hand in hand with post‐modernism, hypertext has transformed literature's context and mode of existence. Above all, the shift to hypertext in online literature is transforming our mode of thinking and value criteria in relation to literature and aesthetics. We should therefore conduct in‐depth and long‐term explorations of how online literature may innovate while maintaining tradition.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学的问世不仅极大改变了文学的写作生态,改变了文学文本的存在形式, 也改变了文学传播、阅读以及批评的原有格局,而且对传统文学的发展与存在也产生 了诸多具有实质性的影响。网络文学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其文学实践与理论研究 存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把互联网自身的技术特性简单等同于网络文学的特征;对 网络文学的理解依然存在认识误区;未能真正区分网络写作与传统写作的基本特征; 未能从理论上真正厘清网络文学文本与传统文学的根本性差异。

关键词: 网络文学?写作生态?传统写作?网络写作

The emergence of online literature has changed not only the ecology of literary composition and the form of existence of literary texts, but also the modes of dissemin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It also substantially challenges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 In the course of its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decade, four obvious problems have been highlighted in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simple equation of the techn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Internet with the features of online literature, misconceptions about online literature, inability to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basic traits of online and traditional writing and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online literary texts and traditional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3.
王涛 《唐都学刊》2000,16(4):93-97
本文立足于人文主义立场,针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研究方法存在的教条历史主义倾向和文本形式/内容概念的偏颇,指出在文学研究中以历史意识取代历史主义,强调艺术形式的人文主体性。认为在建构文学这一人文学科的客观性时,不应以实体化和本质主义的形而上学态度剥夺主体的决定性地位,提倡在文学活动中以接受理论为指引集中关注接受活动本身,在多种文化要素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中,实现文学的人文特性。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传媒的革故鼎新已成为推动中国文学世纪转型的强大引擎。网络文学的市场化崛起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原有平衡,让当今文学的整体格局遭遇数字技术的创生性重整。第四媒体不可抗拒的技术力量导致文学大范围转向“数字化生存”,从存在方式和表意体制上改写了文学惯例。这需要我们厘清数字化媒体在文学转型中“消解”与“建构”的双重功能,以便从不同的学理维度上为文论拓新建构数字化生存时代的文学观念,使数字媒介对传统的挑战变成未来文学别创新声的契机,让新媒介成为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强劲动力和有效资源。  相似文献   

15.
A content analysis of advertising present on 228 traditional newspaper and television Web sites revealed that 88.6% contained advertising, with an average of 5.03 ads found on the typical news homepage. Newspaper sites had more ads present that were costly to place than did television sites. Still, most major online advertisers were not present on the news sites, suggesting that traditional media outlets may be losing out on major advertiser spending that could help to bring them elusive online profits.  相似文献   

16.
Much of social life now takes place online, and records of online social interactions are available for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n the form of massive digital text archives. But cultural social science has contributed litt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chine‐assisted text analysis methods. As a result few text analysis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that link digital text data to theories about culture and discours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lay the groundwork for development of such methods by proposing metatheoretical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suitable for machine‐assisted semantic text analysis. Metatheoretically I draw on the work of Elder‐Vass (2012), Kaidesoja (2013) and others to argue that digital text analysis methods ought to be (and in practice implicitly are) based on a realist constructionist ontology that treats discourses as ontologically real emergent social entities that have causal relationships with non‐discursive social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Theoretically I follow Feldman (2006) and many others in arguing that language is fundamentally shaped by processes of embodied cognition. Researchers developing digital text analysis techniques must theoretically account for such processes if they wish to produce algorithms that can interpret texts in ways that supplement, and not only amplify, human interpretation. I critically survey contemporary text analysis methods that implicitly share these metatheoretical and theoretical positions and discuss some ways these can be further developed with newly available software.  相似文献   

17.
赵建忠 《学术交流》2001,(6):143-145
全国中青年红学研讨会已经开过三次,首届会议的主题是强调回归文本,第二届会议的主题是文献、文本、文化在红学中的融通和创新,第三次会议是探讨<红楼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问题.本文对三次会议进行了总结,谈到红学研究中不但要回归文本,更重要的是超越文本,并且把<红楼梦>放在世界文学的大坐标中进行审视.在具体操作中,要以文献研究为基础,以文本研究为轴心,以文化研究为旨归,从而去适应和推动21世纪红学研究的转型.  相似文献   

18.
女性文学--浮出历史地表的另一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文学“浮出历史地表”的含义不仅是指对传统性别秩序的抗衡 ,以取得跟男性平等的话语权力 ,而且也指女性历史积淀下的艺术潜质的释放。女性“暴力美学”所呈现人性层面上的生命体验的极致 ,女性对色、声、味的感知优势中包含的美学潜能 ,女性语言构成的文本魅力 ,这些久被拘囿、遮蔽的艺术潜质 ,在 90年代前后的中国大陆、台港、海外女作家创作中都得到了清醒的自审和不懈的开掘 ,构成这一时期女性文学发展的真正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