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阐释学理论对翻译研究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三国演义》两个译本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各异,体现了他们各自对原作不同的阐释。原作中穿插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发挥着重要的艺术作用。译者对这些诗词的不同翻译,也反映了译者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对诗词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2.
阐释学是一种研究意义的理解和阐释的理论。文章将从现代阐释学中的前理解、视界融合和理解的历史性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它们在唐诗英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肯尼斯·雷克思罗斯发挥译者主体性,创造性英译了诸多李清照诗词.在哲学阐释学“理解的历史性”、“视阂融合”与“效果历史”三个概念的阐述与分析中,可以发现他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丰富了李清照诗词译文的多样化,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典籍,也是中外学者了解儒家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经典著作.《论语》的英语译介活动关系到当今世界如何看待中国,因此也就显得尤为意义深远.结合现代阐释学理论,文章对多个《论语》英译本进行了平行对比研究,揭示了翻译过程中充满创造性的一面,并针对《论语》的英译现状,对典籍翻译的规范性作出了探索性阐释.  相似文献   

5.
翻译这一复杂的实践过程中,译者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传统翻译研究经常忽略了译者这一翻译主体的作用,使之屈居于从属地位,境地尴尬.本文试图结合翻译研究中的阐释学理论,并在对汪榕培《墨子》一书译本及其阐释基础上,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译本选择、翻译策略、及对作品阐释层面上主体性地位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李清照诗词英译与研究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文章以时间为序,分析了自冰心以来美国李清照诗词的英语选译、全译情况、翻译策略特点及接受现状;对李清照诗词在美国的研究进行分类描述,归纳出美国的新颖研究视角与观点.据此描绘出的李清照诗词在美国英译与研究的“路线图”,对于促进中美学界关于该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观点揭示了人类理解的本质,认为人们的历史性意识使翻译的过程成为译者视域和文本视域融合的过程。本文根据伽达默尔提出的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等阐释学原则,对比分析了《飘》不同译本的译文片断,说明不同时代的译者和原作有不同视域融合结果,文本意义由此而延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翻译过程中,外语知识的局限会影响翻译的质量.阐释学认为人的"前理解"是一切理解活动的前提,但由于释义者处于特定的历史传统环境中,他的"前理解"容易造成理解的偏见.必须不断地通过释义循环,以涤除偏见.释义学派所提出的理解方式--扩大认知语境;突破历史局限,与原作者达到"视界融合":不断再认识、提升理解,可以促使译者避免误译,超越有限的视界,不断完善译文.本文结合翻译教学,论述如何在翻译实践中运用阐释学理论提高翻译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李清照诗词英译与研究已有八十余年的历史。本文以时间为序,分析了自冰心以来美国李清照诗词的英语选译、全译情况、翻译策略特点及接受现状;对李清照诗词在美国的研究进行分类描述,归纳出美国的新颖研究视角与观点。据此描绘出的李清照诗词在美国英译与研究的"路线图",对于促进中美学界关于该研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阐释学方法论关照下的翻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阐释学发展的历史,解释了现代阐释学中"前理解"、"视域融合"、"偏见"等基本原理的内涵,最后从翻译的主体研究、客体研究、权力话语、翻译标准等四个方面的讨论了现代阐释学对翻译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现代阐释学对译者主体性研究有很大借鉴意义。本文试在现代阐释学的框架下,分析朱生豪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通过描述译者自己的阐释环境造成特定的“视域”,反映出这个视域直接影响了他选择莎士比亚戏剧作为翻译对象、以及在文化过滤方面其倾向归化的翻译原则,从而进一步认识朱生豪的翻译。  相似文献   

12.
在词史上,李清照和李煜都是婉约派词人,由于不少词的创作上有相近的心理感受,相近的抒情手法和语言特色,所以,同样令人心动。但是,又由于性别的不同,所处时代的不同,创作理论的差异,他们词的风格又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3.
李煜和李清照后期词的感情基调极为近似,于是不少读者由此推及并认为他们的创作风格及艺术特点相一致。事实上并不尽然。李煜词少羁约,故而称得上婉约中的豪放派;李清照则是标准的婉约词人。他们的词都浅平通俗,但给读者的感染力却有通透、郁结之分。从他们后期词的构思角度进行分析,或可说明两者的差异及形成这种差异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李煜、李清照是我国古代婉约派词人中的大家。李煜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真”,他的词一任真情的流露,较少有理性的节制:他前期主要写宫廷享乐生活的感悟;后期主要写亡国之痛,血泪之情。李清照是宋王朝南渡前后最杰出的女词人。她的前期主要写略带苦涩和忧虑的望夫词和对大自然、禽鸟花草的热爱的抒情词;后期主要写的是亡国亡夫的血泪词,这既是词人情感历程的写照,又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诗歌是作家心灵世界的展示 ,李白的心灵世界是敞开的。李白敞开的心灵世界通过诗歌而表现为自得之乐、沉思之邃和哲悟之趣。  相似文献   

16.
咏物词在宋代词坛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影响咏物词艺术境界的是对物我关系的观照和处理方式。本文对苏轼和李清照的咏物词作比较分析,从他们不同的观物方式以及形成这种特定方式的原因的探究来理解“体物”与“抒情”在咏物词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美国当代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研究大致限于"生态主义者"和"诗人"这两种维度。但对于其翻译方面的成就以及诗歌翻译美学方面虽有涉及,却鲜有系统论及者。本论文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在哲学诠释学的框架内,从翻译译者化的维度探讨斯奈德寒山诗的过度诠释。  相似文献   

18.
《柏梁台诗》之外,历代以《诗经》中《式微》等篇为联句诗起源的阐述也源远流长,影响甚众。此论出现在宋代经学阐释及诗话叙述中,并在后世尤其现代《诗》学与文体学研究中得到发扬。究其原由,《诗经》文本的多义性及其广阔的阐释空间与历代对联句诗体身份的差异性认知是其前提,而根深蒂固的"文本于经"的阐释前见与"尚意阐释学"传统下"以己意说诗"的历史视阈构成其背后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19.
从斯坦纳提出的阐释学翻译观出发,研究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并以加里.斯奈德翻译的中国唐代诗人寒山的诗歌为例,分析了诗歌如何创造性地进行翻译以及创造性叛逆的具体体现,从而进一步解释了翻译不是对原作的简单模仿复制,译者对原作的创造性叛逆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20.
哲学诠释学认为,理解是读者视域和原作视域的融合。因此,在重视读者能动性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尊重原作,尤其应该尊重原作所蕴含的“事情本身”。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时间距离在理解中的消极作用,使读者和文本能够真正对话,并产生真正意义的理解和翻译,从而尽力避免翻译中的误读和误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